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471000)陳璐
抗血小板藥、β-受體阻滯劑、他汀類藥物等是冠心病患者常用預防藥物,其中氯吡格雷可有效改善患者血小板聚集狀態,特別是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后主要使用藥物[1]。但是運用氯吡格雷治療后部分患者會出現血小板高反應性,在抑制血小板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可導致不良臨床事件[2]。而由于冠心病者臨床用藥較復雜,藥動學過程中藥物的相互作用可增加不良藥物風險,降低預后[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多重用藥冠心病患者出現CR的影響因素。具示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冠心病患者臨床資料。納入標準:①均符合冠心病相關診斷標準[4];②入組前患者無氯吡格雷用藥史或停藥時間>1個月;排除標準:①伴有傳染性疾病者;②氯吡格雷用藥禁忌癥者;③伴有肝、腎等功能嚴重障礙者。根據血栓彈力圖檢測結果分為抵抗組(n=28)和無抵抗組(n=42)。抵抗組男18例,女10例;年齡42~83歲,平均(63.68±3.12)歲。無抵抗組男26例,女16例;年齡41~82歲,平均(63.65±3.10)歲。兩組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

附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及各項生化指標情況對比[n(%)]

附表2 多重用藥冠心病患者出現CR的多因素分析
1.2 方法 記錄患者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合并癥等。均接受氯吡格雷治療5d以上,75mg/d,負荷劑量300mg。空腹靜脈采血5mL,采用血栓彈力圖儀(美國唯美TEG5000),激活物為以腺苷二磷酸(ADP)測定血小板聚集情況,CR判斷標準:2μmol/L ADP誘導時,血小板聚集比例≥70%,即抑制率≤30%。同時記錄患者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空腹血糖(FBG)、血肌酐(Scr)、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水平。同時統計患者的多重用藥情況。其中TC、LDL-C、Scr、ALT采用日本東芝TBA-2000FR全自動生化儀檢測;FBG采用羅氏ACCU-CHEK Performa 血糖儀檢測。
1.3 評價指標 統計患者的一般資料、實驗室指標等,分析多重用藥冠心病患者出現CR的影響因素。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多因素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及各項生化指標情況 抵抗組TC、FBG水平、多重用藥≥7種占比高于無抵抗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1。
2.2 多重用藥冠心病患者出現CR的多因素分析 將2.1中初次經卡方檢驗單因素分析證實為可能的影響因素納入自變量,并對其進行賦值(TC水平:1=≥5.17mmol/L,2=<5.17mmol/L;FBG水平:1=≥5.60mmol/L,2=<5.60mmol/L;多重用藥:1=≥7種,2=<7種),將多重用藥冠心病患者是否出現CR作為因變量,經Logistic多因素分析發現,TC≥5.17mmol/L、FBG≥5.60mmol/L、多重用藥≥7種是多重用藥冠心病患者出現CR的危險因素(OR>1,P<0.05)。見附表2。
冠心病常用藥物來減輕癥狀,預防心肌梗死,改善預后,但由于疾病本身加上多種基礎疾病共存,多重用藥是患者中最為顯著的問題,聯合用藥品種越多,產生的副作用越多,導致的不良風險率越高,且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較低[5]。氯吡格雷是一個前體藥物,其活性代謝物與血小板P2Y12受體不可逆結合,使血小板活性永久失活,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在心血管疾病二級預防中可降低動脈粥樣硬化腦梗死的復發率[6]。但是有些藥物可能與氯吡格雷相互作用,從而產生CR,如奧美拉唑或埃索美拉唑可導致本品活性降低,導致達不到預期的藥效學作用[7]。目前,在行PCI治療中患者約4%~44%患者使用氯吡格雷無法達到有效預期,因而探討多重用藥冠心病患者出現CR的影響因素對臨床指導用藥具有重要意義[8]。
本研究對70例患者進行研究發現,抵抗組TC、FBG水平、多重用藥≥7種占比高于無抵抗組,提示TC水平、高血糖、用藥越多導致患者出現CR的風險越高。經Logistic多因素分析發現,TC≥5.17mmol/L、FBG≥5.60mmol/L、多重用藥≥7種是多重用藥冠心病患者出現CR的危險因素。分析其原因可能是TC水平與血小板聚集相關,其水平增高常見于動脈粥樣硬化、高血脂癥、糖尿病等疾病中,與血栓形成密切相關,因而高水平TC可導致血小板聚集,從而影響氯吡格雷療效[9]。而血小板聚集高凝的患者與其血脂、血糖、血液粘度密切相關,糖尿病患者一般需進行抗血小板治療,防止血栓形成,表明FBG水平升高可導致血小板聚集,降低氯吡格雷活性[10]。冠心病患者多采用降糖、降脂等藥物,可抑制CYP3A4酶系統代謝通路,可降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活化的效應;且80%患者會使用中藥注射劑,其中丹參、水蛭等中藥成分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恢復機體的血液循環,發揮其抗血栓作用,但是這些藥材同時也是天然的凝血酶抑制劑,而抗凝藥物與氯吡格雷作用時可降低其療效[11]。提示使用藥物越多患者出現CR的風險越高,因而需了解藥物的局限性,選用主要藥物,同時注重非藥物的治療[12]。由此可見,本研究通過尋找多重用藥冠心病患者出現CR的危險因素,可為臨床用藥提供指導,具有一定的價值。
綜上所述,TC≥5.17mmol/L、FBG≥5.60mmol/L、多重用藥≥7種是多重用藥冠心病患者出現CR的危險因素,因而臨床用藥時進行個性化調整治療方法,提高氯吡格雷的療效,降低不良風險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