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體育學院 北京 100191)
隨著世界排球運動技術和戰術水平的不斷發展以及競賽規則的不斷完善,中國女排的輝煌佳績帶動排球的不斷發展,排球運動員除了要具備全面的技戰術能力,還要具備高強度、高技巧性的攻防意識和轉換能力,尤其是空中制勝的能力尤為重要。因為排球項目的特點,是要具備優秀的彈跳力,才能完成空中對抗。而排球運動隊以及排球運動員想在比賽中有著出色的發揮,需要在體能、技術、戰術、心理和智能等方面高度協調發展。因此,在注重對排球運動員技戰術以及心理素質進行訓練的同時,也需要遵循排球運動本身的客觀規律及其發展趨勢,對排球運動密切關聯的運動員體能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在排球運動中,彈跳力是運動員一項十分重要的專項身體素質,是最能體現排球這項運動的項目特點的運動技能,是排球運動員技戰術得以表現和發揮的決定性因素。一方面,排球運動員具備良好的彈跳的能力在進攻和防守中才能爭得制高點,更好的防守和攻擊對手;另一方面,良好的彈跳能力能提高運動員處理極難球的能力和加強攻防轉換的能力。因此,鑒于彈跳力在排球運動和競賽中的重要作用,在平常的訓練中,彈跳力訓練成為一項重要的、常規性的訓練內容,教練員和運動員寄希望提高彈跳力來提高專項技術和戰術水平。然而,彈跳力的訓練需要依賴科學有效的訓練方法。所以,尋找高效的、科學的彈跳力訓練方法也成為排球教練員、排球教師、科研工作者和排球運動員的重要課題。
功能性訓練作為一種起源于運動康復領域并得到充分驗證的訓練方法,最初主要用來改善受傷人群的關節穩定性和肌肉力量以及耐力。隨著運動訓練理論和應用的不斷發展,功能性訓練方法開始逐漸運用于運動訓練中且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當前比較熱門和盛行的有瑞士球訓練法、彈力帶訓練法、瑜伽墊訓練法、軟梯訓練法、拉伸訓練法、六角球訓練法等等。因此,本文將功能性訓練引進排球運動員的彈跳力素質訓練中,探討其對排球運動員彈跳力訓練的積極作用,也為排球的教學和訓練提供一些可參考性的意見和建議。
以功能性力量訓練對排球運動員彈跳力的影響為研究對象,探索進行功能性訓練后,排球運動員在彈跳力素質方面的相關變化。
(1)文獻資料法。
通過CNKI中國知網、萬方等數據庫以“功能性訓練”、“排球運動員彈跳力訓練”等為關鍵詞,搜索相關文獻,并通過學校圖書館查閱和收集功能性力量訓練和彈跳力訓練等方面的相關書籍,對相關理論及前人的研究結果進行梳理,對本文的研究思路有了更加深入和清晰的了解,并為本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2)專家訪談法。
本文就“功能性訓練對排球運動員彈跳力的影響”這一課題對排球運動訓練領域的有關專家、教練員進行訪談,征求各相關專家對本研究的設計、方法選取、實驗開展及論文撰寫等各方面的建議,同時了解當前排球運動員彈跳力訓練的現狀及功能性訓練在排球運動員彈跳力訓練中的建議。
(3)教學實驗法。
①實驗對象
以首都體育學院2015級和2016級本科體育教育專業35名排球專項學生作為實驗對象,將實驗對象隨機分成兩組,一組為對照組,共17人;一組為實驗組,共18人。在實驗前對所有實驗對象的身高、體重及有關彈跳力指標進行測試。
兩組被試的年齡、身高、體重統計數據如表1所示,其中對照組、實驗組的年齡平均值和標準差分別為20.65、0.45,經獨立樣本T檢驗發現,兩組被試的年齡不存在顯著差異,其P值=0.682>0.05;對兩組被試的身高進行統計發現,分比為179.82±5.11,180.18±6.27,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發現,兩者的身高不存在顯著差異。同理,對兩組被試的體重進行統計發現,兩者同樣不存在顯著差異。因此,通過以上統計結果可以發現,兩組被試年齡、身高、體重不存在顯著差異,說明兩組被試身體素質具有同一性。

表1 兩組被試年齡、身高、體重統計表
進一步對兩組被試的有關彈跳力相關指標進行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兩組被試的原地縱跳雙手摸高分別為2.93±0.10,2.91±0.12,其獨立樣本 T檢驗結果 P值 =0.132>0.05,說明兩者在實驗前差異不顯著;同樣兩組被試的助跑側向起跳雙手摸高、助跑縱跳單手摸高、助跑向前起跳單手摸高、立定跳遠、連續十次縱跳摸高、雙搖跳繩30秒計數及原地縱跳滯空時間等指標同樣不存在顯著差異,說明兩組被試在實驗前彈跳力素質不具有顯著差異,具有一致性。

表2 兩組被試彈跳力有關指標統計表
②實驗過程
對照組采用傳統力量訓練方法。主要包括杠鈴深蹲訓練以及杠鈴硬拉訓練。
實驗組采取功能性訓練方法。其中包括保加利亞單腿蹲、單腿羅馬尼亞硬拉、連續跳箱練習、單手單膝兩點支撐、單肘單腳兩腳支撐、仰臥單腿壓瑞士球交叉腿、單腿壓球兩手支撐、仰臥瑞士球轉體、兩腿壓球仰臥起、肘撐前推回拉瑞士球、仰臥兩腳拉瑞士球等。
教學實驗從2018年2月至2018年6月,共16周,每周進行兩次訓練,每次持續時間為1小時,由同一個教師進行。
③實驗地點
對照組主要在力量訓練房進行杠鈴深蹲以及杠鈴硬拉的傳統力量訓練方法;實驗組主要在排球場地利用啞鈴、跳箱、瑞士球等相關器械進行每周2次/時功能性力量訓練。
(4)測試法。
本研究通過選取彈跳力的評價指標進行對應測試,對教學實驗前后所獲取的兩組被試的原地縱跳雙手摸高、助跑側向起跳雙手摸高、助跑縱跳單手摸高、助跑向前起跳單手摸高、立定跳遠、連續十次縱跳摸高、雙搖跳繩30秒計數及原地縱跳滯空時間等指標進行統計分析,為本研究提供數據支持。
(5)數理統計法。
對測試的數據錄入Spss 18.0軟件,通過Spss 18.0軟件對實驗測試前后進行數據處理,實驗前后的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組之間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其中p<0.05,p<0.01,p<0.001,具體代表存在顯著性差異情況。

表3 對照組訓練前與訓練后排球專項彈跳力指標統計
通過對表3的統計結果分析,可以看出,對照組在經過16周的訓練之后,除了助跑縱跳單手摸高以及助跑向前起跳單手摸高兩個指標未發生變化外,其余的六項彈跳指標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從顯著性來看,原地縱跳雙手摸高、立定跳遠、連續十次縱跳摸高這三個指標差異具有顯著性特點(P<0.05),其余指標在訓練前后差異并無顯著性(P>0.05)。劉延璋(1991)探討少年女排彈跳力訓練方法時,通過彈跳力相關效果分析發現,負重深蹲是反應下肢伸肌絕對力量的項目,深蹲訓練主要鍛煉了肌肉的收縮力度,這對于彈跳來講有著重要的意義。2011年前人學者研究發現硬拉等強化后鏈肌群的訓練對于運動員的垂直縱跳能有非常大的正相關。這與本文的研究結果一致,深蹲和硬拉對于雙腿縱跳起跳高度都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從以上統計結果得出,傳統力量訓練方法能對排球運動員的彈跳力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對排球運動員的專項彈跳力各項素質發展不均衡。

表4 實驗組訓練前與訓練后排球專項彈跳力指標統計
通過表4的統計結果分析可以看出,實驗組在經過16周的訓練之后,除助跑側向起跳雙手摸高這項指標沒有發生變化以外,其余七項指標均有一定的變化。其中原地縱跳雙手摸高這項指標在訓練前后差異并無顯著性(P>0.05),立定跳遠、連續十次縱跳摸高、雙搖跳繩30秒計數具有顯著性特點(P<0.05),助跑縱跳單手摸高、助跑向前起跳單手摸高、原地縱跳滯空時間差異極顯著(P<0.01)。究其原因,在功能性訓練中,加入保加利亞單腿蹲、單腿羅馬尼亞硬拉對于單腿訓練的效果優于雙腿蹲的訓練效果,另外,連續跳箱練習對于跳繩次數的增長也有很大的效果。加上核心力量訓練中的瑞士球訓練,對于左右向的移動摸高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從整個實驗結果的分析來看,功能性力量訓練在不穩定性的狀態下,刺激了核心區的肌群發展,這就使得訓練后被試的絕大部分排球專項彈跳力素質指標顯著提高,即功能性訓練對排球運動員的彈跳力發生顯著的促進作用。

表5 兩組被試訓練前與訓練后排球專項彈跳力指標統計
進一步對對照組和實驗組在實驗后的排球專項彈跳力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發現,結果如表5所示。相比于對照組,實驗組在助跑縱跳單手摸高、助跑向前起跳單手摸高、立定跳遠、雙搖跳繩30秒計數、原地縱跳滯空時間這五項指標上均存在顯著差異 (P<0.05),其中助跑縱跳單手摸高差異極顯著(P<0.01)。究其原因,助跑縱跳單手摸高、助跑向前起跳單手摸高、立定跳遠、原地縱跳滯空時間這四個動作對于排球運動員的核心穩定性有著重要的要求,在實驗組的訓練過程中,所加入的單腿蹲、單腿硬拉以及核心肌群訓練,正是對于下肢力量的傳遞有著重要的作用,使得縱跳起跳方面有著很大的提升。另外,實驗組所進行的核心力量練習使得身體核心區域能力得以提升,加之跳箱練習,使得雙搖跳繩30秒計數成績也有顯著性提高。由此,說明相比傳統的訓練方法,功能性訓練能更顯著地提高排球運動員的多項排球專項彈跳力素質。
(1)經過16周的訓練之后,對照組6項彈跳力指標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原地縱跳雙手摸高、立定跳遠、連續十次縱跳摸高具有顯著性差異。因此,可以看出傳統的力量訓練方法雖然能對排球運動員的各項彈跳力指標提升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卻呈現出不協調、不均衡的狀態;
(2)經過16周的訓練之后,實驗組7項彈跳力指標同樣有不同程度的增長,且助跑縱跳單手摸高、立定跳遠、連續10次縱跳摸高、雙搖跳繩30秒計數、原地縱跳滯空時間都有顯著差異,說明功能訓練對不同方向起跳、滯空過程及全身協調用力等方面均能發揮顯著的作用;
(3)通過將實驗后兩組被試的8項彈跳力指標進行對比分析發現,相比對照組,實驗組的助跑縱跳單手摸高、助跑向前起跳單手摸高、立定跳遠、雙搖跳繩30秒計數、原地縱跳滯空時間5項指標都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在彈跳力素質培養方面,功能性訓練使排球運動員在比賽中的多種彈跳能力得到顯著性提升。
(1)在排球運動員的訓練中結合實際科學合理運用功能性訓練方法,減少運動損傷的發生并提高訓練效果;
(2)傳統體能訓練方法也有其固有的優勢和特點,在使用功能性訓練方法中,也要結合傳統的體能訓練方法使用,相互補充借鑒;
(3)在進行功能性訓練的過程中要從運動員的實際情況出發,因材施教,制定科學、合理、有效的功能性訓練體系和訓練計劃,把握訓練的周期和訓練的強度,提高整體訓練的實效性。
研究功能性力量訓練對排球運動員彈跳力的影響,共計測試了首都體育學院2015級和2016級排球專項學生35人,因專業的需求,所以學生的各方面身體素質都比較均勻,但相對排球的學習年限較短,排球技術水平一般,也有可能會影響其彈跳力的發展。通過對他們進行功能性力量訓練的實驗,對實驗組進行了十幾個功能性訓練方法,但由于學生對排球的訓練學習時間限制性較大,且實驗法驗證樣本量相對較小,所以在研究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定的不足,希望在后續此方面的研究中,可以更好的擴大樣本量,提升實驗過程的質量和效果,為后續的研究提供更加可靠、可借鑒的建議。
隨著功能性力量的訓練理論和理念不斷的更新和發展,對于彈跳力素質來說,訓練的方法非常廣泛,本文只列出了十幾個相對有代表性的訓練方法,但由于時間的局限性,并不夠全面和有針對性,因為彈跳力是很多運動項目的重要技能素質,因個人能力有限,研究的范圍和研究對象都比較受限,所以對于專業排球運動員來說,需要更加深入的進行研究,對指標更加全面的篩選,這樣更有利于功能性力量對排球運動員的彈跳力的影響和發展,對未來這個領域的發展也可以起到有價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