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明
(湖北工程學院圖書館,湖北 孝感432000)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關注健康的意識不斷增強。有研究表明,65.33%的用戶將互聯網作為獲取健康信息的主要渠道,包括通過計算機網絡和移動網絡[1]。可是作為用戶獲取健康信息重要渠道的搜索引擎或社會化媒體上的內容魚龍混雜,人們搜尋高質量的健康信息需花費大量時間進行甄別[2]。因此,面對日益旺盛的網絡健康信息需求,建立高質量的健康信息服務網站十分必要。正值習總書記“健康中國2030 戰略”提出之際,基于網絡上健康信息雜亂無序、可信度不高的現狀,公共圖書館作為社會信息服務中心,應以此為契機,利用自身館藏優勢,加強門戶網站網絡信息資源建設與組織,為大眾提供權威可靠的健康信息,這將是公共圖書館創新服務的生長點、實現社會價值的新路徑。筆者將對全國省級公共圖書館門戶網站健康信息資源組織與健康信息服務現狀進行調查與分析并提出若干建議,以期對其他圖書館開展健康信息服務有所裨益。
早期業界將健康信息的內涵局限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主要跟醫學有關。隨著人們對健康生活方式和疾病預防的重視,健康信息的外延逐漸擴大,它泛指一切與健康相關的信息,包括醫療、預防、保健、康復、藥物、營養、減肥、美容醫學技術、醫療設備、健康教育及政策等內容。
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報告表明:人類1/3的疾病通過預防保健可以避免;另有1/3的疾病通過早期發現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再有1/3的疾病通過信息的溝通可以提高治療效果[3]。因此,為公眾提供預防保健與健康醫療知識為主的健康信息服務顯得十分必要。
健康信息服務是指信息機構按一定的方式向患者和公眾提供有關健康狀況知識和衛生保健服務的信息,以滿足用戶健康信息需求并輔助用戶做出健康決策。健康信息服務含與用戶面對面交流的線下服務與網絡線上服務,筆者主要研究公共圖書館網絡健康信息服務。
據前期文獻調研,有些專家學者對公共圖書館健康信息資源及常規服務進行了研究,但很少有對公共圖書館門戶網站網絡健康信息資源及組織方式進行研究。筆者依據《中國圖書館年鑒》對我國32所綜合性省級公共圖書館門戶網站進行深度調查(調查時間截至2019 年9 月),調查對象涵蓋4個直轄市、5個民族自治區和22個省的省級公共圖書館(廣西壯族自治區設有兩個省級公共圖書館,分別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圖書館),以深入系統了解圖書館網絡健康信息資源組織與開展服務狀況。在對健康信息資源進行調研的基礎上,重點對門戶網站健康信息主要服務項目——講座服務進行研究,具體包括在其首頁的鏈接位置、信息組織層級、服務開通時間等。同時,對基于社交媒體及移動圖書館的移動健康信息服務也進行了調查,結果見表1。

表1 我國32所省級公共圖書館門戶網站調查

續表
豐富且權威的健康信息資源是圖書館開展網絡健康信息服務的前提和保障。除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及青海省圖書館主頁未發現健康信息方面的電子資源外,其他公共圖書館都比較重視健康信息資源建設,在紙質館藏OPAC與電子資源中關于心理健康、身體健康、疾病醫療、疾病預防、養生等方面的文獻都有收藏。在其網站首頁醒目位置提供館藏書目查詢、本館數據庫鏈接,點擊鏈接就可查找到所需要的健康信息。
調查發現,網絡健康信息服務已經在我國省級公共圖書館中普及,開展健康信息講座是其主要的服務方式。在開展講座服務的圖書館中,每個公共圖書館的門戶網站都把網絡健康信息講座服務作為主要的特色服務,并在首頁以“某某講壇”“某某講座”“某某講堂”名稱提供鏈接。如上海圖書館的“上圖講座”、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的“中山講堂”、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圖書館的“桂海講壇”。除福建、青海、西藏、新疆4個圖書館外,占總數87.5%的省級公共圖書館都開展了健康信息講座服務。
開展講座服務的圖書館中有75%的圖書館提供講座服務鏈接,有的直接在首頁上方以服務菜單的形式呈現,如河南省圖書館;多數圖書館采用在首頁提供圖片或文字的超鏈接方式,并設置在首頁較醒目的位置,目錄鏈接層級一般最多不超過三級,逐級點擊即可進入。
調查發現,2010 年前開展健康信息講座服務的圖書館有5個,他們是首都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湖南圖書館、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圖書館,其中湖南圖書館始于2005年,是最早開展健康信息講座服務的圖書館。
由于當前人們普遍利用手機查找信息,圖書館通過微信公眾號、移動圖書館APP 開展移動健康信息服務是大勢所趨。除福建省圖書館外,其他圖書館都開通了微信公眾號服務。除包括河北省圖書館在內的6個圖書館外,其他圖書館都開通了移動圖書館APP服務。大多數圖書館在信息門戶主頁設有微信和移動圖書館圖標,方便人們使用手機添加關注,實現隨時隨地查找利用健康信息、關注健康信息講座活動與健康類書目推薦、進行移動健康信息咨詢等。
基于以上調查,筆者發現雖然大多數圖書館都開展了健康信息服務,但只有少數圖書館比較重視健康信息資源組織,整體來說所提供的健康信息服務處于較基礎的水平,表現在網站健康信息組織易用性不夠,服務內容和形式較為單一,健康信息服務質量有待提高。具體存在如下問題。
許多圖書館提供的講座服務中關于健康主題的數量并不多,許多有項目卻少內容,甚至無內容,如上海圖書館的“上圖講座”,到目前為止關于健康的講座僅看到3個,“講座視聽室”關于家庭教育顯示“無相關信息”。湖北省圖書館的“服務/社區”下無內容。黑龍江省圖書館特殊群體欄目下有針對老年人的服務,但其中無一條與老年人相關的信息。首都圖書館的“愛家講堂”雖自2007年就開始了,但提供的講座服務卻主要集中在2012年和2013 年,之后就沒有再開展。健康信息服務頻率若不穩定,勢必容易失去讀者的持續關注。
許多圖書館網站的健康信息服務導航不清晰,為了讓讀者能迅速找到該項服務,應將健康信息服務放在首頁醒目位置,并以簡潔明了的文字提供一級鏈接。如吉林省圖書館的“文化吉林講壇”并不是筆者在網站首頁通過鏈接可以找到的,而是在公告專欄中發現的,且在內容安排上將健康信息混在文化類信息中,讀者查找起來很不方便。圖書館在進行信息組織時應將健康信息作為一個單獨專題,如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圖書館將講座按文化藝術、科學教育、歷史地理、健康生活等進行細分,便于讀者迅速找到其感興趣的專題。
所有圖書館除提供健康類文獻OPAC查詢外,大多數圖書館開展了網絡健康講座、微信公眾號服務、在線咨詢等服務。同時發現,圖書館通過微信公眾平臺推送的健康信息,普遍網友評論很少,難以給其他讀者提供實用性的參考。湖北省圖書館移動健康信息服務做法值得借鑒,其“長江講壇”有專門的APP,在網站主頁掃描客戶版二維碼,或在安智市場、蘋果商店搜索“長江講壇”,搜索成功后進行下載安裝就可使用,大大方便了讀者通過移動服務平臺查詢健康信息。
如上海圖書館康復文獻閱覽室,據閱覽室文字介紹,該室接待殘疾讀者和老年讀者,但僅提供閱覽服務。筆者認為,鑒于讀者身體狀況的特殊性,可嘗試提供康復文獻外借服務,或將康復文獻數字化提供網上閱讀,方便讀者在家閱讀。圖書館在健康信息服務中,應從讀者的角度出發,多替讀者著想,多途徑改善讀者的閱讀體驗,為讀者提供體貼入微的個性化服務。
為了更好地開展網絡健康信息服務,公共圖書館必須加強數字健康信息資源建設。一方面圖書館應多途徑收集、整理與分類各種健康信息資源,建立專題數據庫,方便讀者網上查詢[11];另一方面,圖書館應與其他醫學圖書館或醫療機構加強合作,建立資源共享平臺;最后,圖書館專業館員可收集網上健康方面的MOOC 資源,搜集國內外真實、權威、官方的健康信息中心與專業醫療機構網址的有效鏈接,并注明來源出處,整理后建立健康信息資源導航,方便讀者瀏覽。應該強調的是,在進行健康信息收集時,要注重信息的時效性,及時刪除過時信息及無效鏈接,建立最新鏈接,使讀者能及時地了解最新的健康信息,以增加讀者對網站的信任感[4]。為了更及時有效地發現和更新無效鏈接,圖書館可在主頁提供網站管理員的郵箱或其他聯系方式,供讀者及時向圖書館反映。
調查研究表明,不同年齡、性別的人群對健康信息的關注內容有明顯區別。如年輕父母關注兒童感冒發燒疾病預防方面的信息,青少年關注心理健康咨詢方面的信息,中年人喜歡關注健康生活方式方面的信息,老年人關注老年常見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健康保健類信息。因此,一方面圖書館應對讀者群體進行細分,按讀者的不同年齡段有針對性地提供健康信息,并通過多種形式進行推送,提供差異化信息服務;另一方面,從讀者的角度考慮,由于健康信息龐雜,醫學術語數量多,讀者在理解上存在著一定困難,如果圖書館從讀者實際認知習慣考慮,將健康信息進行科學分類,分類盡可能從多個角度覆蓋全部疾病,且描述做到簡單易懂,則有利于讀者快速定位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健康信息內容的可讀性與易用性是讀者選擇圖書館健康信息服務的前提條件[5]。因此圖書館要不斷優化服務內容及其組織呈現方式。首先,為了使健康信息內容更形象、易于理解,可利用動漫技術、多媒體技術將晦澀難懂的專業醫學知識變得簡單直觀,如通過Flash 動畫讓讀者了解疾病對健康的影響過程,以減少人們理解的難度。其次,開發健康信息服務的自助服務模式[6]。因健康咨詢的敏感性和隱私性,開發可用于讀者自助解決問題的健康信息服務系統將受到讀者歡迎[7]。或利用FAQ形式,或通過在線健康信息問答平臺,以增強信息的交互性。再次,創造條件開展APP服務,方便讀者通過移動設備進行健康信息移動查詢。最后,加強健康信息組織與揭示的科學性與規范性,避免使用太多的專業術語,盡量使用簡潔易懂的詞匯或圖片給讀者一個對疾病狀況的清晰概括[3],同時,要有清晰的頁面導航,鏈接層級越少越好,杜絕出現無效的空鏈接。當人們感知到通過圖書館網站獲取的健康信息較其他來源信息質量高且易懂,獲取更方便,就逐漸會將利用公共圖書館信息門戶搜尋健康信息變為習慣。
當前,許多公共圖書館缺乏具有醫學專業背景的館員,在信息資源建設和參考咨詢服務等方面存在諸多困難,讀者也不信任和認可館員的健康信息服務能力。為了提高圖書館健康信息服務水平及讀者認可度,必須加強健康信息服務專業人員隊伍建設。第一,圖書館通過內部挖掘培養,讓對健康信息服務感興趣的館員充當咨詢館員,提升館員對信息檢索工具尤其是醫學文獻檢索工具的應用技能[9];有條件的圖書館在引進館員時考慮多吸納醫學專業的畢業生;第二,聘請優秀的有經驗的社會醫學專業人士充當兼職館員開展網上參考咨詢服務,或邀請其進行健康知識講座;第三,經費有限的公共圖書館可招募醫學院高年級專業知識扎實的學生建立健康信息志愿服務團隊,在網上適時為人們提供在線咨詢服務。
公共圖書館具有提供健康信息服務的諸多優勢,如布點廣泛、開放時間長(含晚上、周末、節假日)、具有豐富的館藏資源、免費的互聯網接入等,但也存在健康信息資源不足與健康專業服務館員缺乏的弊端。在圖書館進行健康信息服務的過程中,應積極爭取社會力量的支持,主動與醫學院校圖書館、醫院、心理咨詢機構建立合作關系,通過協作實現信息資源、信息系統、專業知識、專業人員的共享[8]。值得肯定的是,調查的圖書館中很多講座服務是與當地醫院合作開展的,聘請醫生專家來進行健康講座,并把講座視頻放在圖書館門戶網站上供更多讀者觀看,非常值得推廣。
在“健康中國”的國家戰略背景下,公共圖書館開展健康信息服務具有現實意義,既能滿足國家與公眾的切實需求,又能推動圖書館的發展轉型[10]。目前,我國省級公共圖書館開展健康信息服務相比國外起步較晚,各館的健康信息服務還處于發展階段,尚未形成完整的服務體系。公共圖書館在提供健康信息服務時存在許多障礙,尤其迫切需要政府對其參與傳播健康信息的綱領性文件的支持[11];同時,圖書館應加強自身網絡健康信息服務的宣傳推廣,只有讓讀者認可、知曉和利用公共圖書館健康信息服務,才能讓更多人受益,實現圖書館為社會服務的價值與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