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焰
(北京服裝學院圖書館,北京100029)
在“雙一流”學科建設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的服務開始進入“質”的提升階段。圖書館服務更加細化,針對學科細分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文獻信息支撐服務,或根據不同的讀者群體提供不同層次的服務[1]。學科專業文獻導讀庫是為解決圖書館讀者面對浩瀚的學科專業文獻時如何選擇文獻、如何有效閱讀的問題,通過揭示特定的學科專業文獻而組織的文獻資源集合。它深入學科專業,是“學科資源+導讀服務”的結合,體現了圖書館粒度細化的創新服務形式。面對不同的學科專業,針對不同的讀者及文獻需求,學科專業文獻導讀庫的構建是不一樣的。
筆者以北京服裝學院圖書館的服飾文化文獻導讀庫構建實踐為例,對學科專業文獻導讀庫的構建進行了闡述,包括收錄的文獻內容及文獻類型、導讀功能實現、平臺建設等。其中,經典核心文獻的導讀功能包括選擇核心文獻、提供所選文獻的核心系數及文獻評論。
“雙一流”學科建設是國家高等教育重要戰略部署,高校圖書館作為高校教學科研的輔助機構,應發揮其資源情報服務優勢,以學校優勢特色學科建設為發展坐標,從全球視野聚焦面向一流學科的特色資源建設[2]。學科專業文獻導讀庫正是高校圖書館面向本校優勢特色的學科專業建設的文獻資源集合,是學科專業文獻的特色數據庫。學科特色資源建設在一段時間沉寂后的重新回歸,成為信息資源服務體系建設的重心[3]。作為面向學科的特色資源,學科專業文獻導讀庫可以增強學科專業文獻資源的數字化、可見度和影響力,方便讀者使用。
北京服裝學院圖書館“服飾文化文獻導讀庫”是面向本校的優勢特色學科——服裝學科的學科專業文獻特色庫。服裝與服飾設計、服裝設計與工程是北京服裝學院的北京市高校“重點建設一流專業”,服裝學概論、中外服裝史、傳統服飾手工藝等課程為服飾文化范疇。2017 年,由北京服裝學院及多家研究所啟動了《中華服飾文化研究工程》項目,也體現了中國特色的服飾文化研究的重要性。服飾文化作為人類物質文化的一部分,依托藝術學、美學、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生理學等多個社會人文學科,具有豐富的文獻成果。服飾文化文獻導讀庫從學科的角度對這些文獻進行整理,使之以更加清晰、直觀的形式呈現,方便讀者使用,為本校一流學科建設提供了文獻信息保障。
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轉型,學科資源建設與學科服務要進一步融合[4]。學科服務平臺既整合了學科資源,又是學科館員提供服務的平臺。學科專業文獻導讀庫則屬于學科服務平臺的一部分,它既是學科資源,又為讀者選擇學科專業文獻提供導讀意見,本身就融合了學科資源和學科服務。
導讀是我國圖書館的傳統業務,是指圖書館館員針對不同讀者的閱讀興趣、閱讀要求、閱讀能力等具體情況確定閱讀內容和方法,引導讀者選擇閱讀文獻,提高讀者閱讀效率[5]。導讀服務的本質就是“為人找書,為書找人”,是一種精準服務。對學科專業文獻而言,導讀內容既可以是學科專業的好書、經典文獻,也可以是最新學科動態信息,這主要取決于讀者對象及其閱讀需求。學科精準服務是指基于不同層次的用戶需求,合理布局專業學科資源,利用信息技術來滿足用戶需求的個性化學科服務[6]。因此,學科專業文獻導讀庫就是針對讀者需求的學科精準服務。
為了實現精準服務,對用戶需求的精準識別很重要。“服飾文化文獻導讀庫”在構建之初,就針對參加2018年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國際研討會的師生做了服飾文化文獻需求的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92 份。調查結果顯示,在文獻檢索方面,有43%的受訪者經常找不到所需文獻,49%的人偶爾會找不到。在文獻評價方面,有57%受訪者十分關注文獻的學術價值及其原創性,39%的人選擇比較關注。通過分析,偶爾找不到文獻、十分關注服飾文化文獻的學術價值及原創性的受訪者為老師及部分研究生;而經常找不到所需文獻、對文獻的學術價值及原創性關注度不高的則為部分研究生及本科生。這個問卷調查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學生在獲取和閱讀服飾文化文獻方面,需要有效的閱讀指導。因此,服飾文化文獻導讀庫是主要針對服裝專業本科生或研究生對服飾文化的基礎學習需求,提供服飾文化經典文獻的導讀服務。
2019年,“倡導全民閱讀”再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是全民閱讀第六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從研究文獻來看,近年來高校圖書館十分關注對閱讀指導的研究,其中對導讀工作的研究主要包括館員的導讀服務以及好書佳作、文學經典等的導讀[7]。從導讀的內容、方式來說,學科專業文獻導讀庫與以往不同。其導讀內容是學科專業文獻,導讀的方式是圖書館學科館員提前為讀者選擇文獻、提供閱讀指導意見,整合到學科文獻特色庫中去,以數據庫的形式為讀者提供導讀服務。因此,學科專業文獻導讀庫是創新的導讀服務。
學科專業文獻導讀庫的收錄情況包括兩方面:一是收錄的學科專業文獻內容,二是收錄的文獻類型。
要確定學科專業文獻導讀庫的收錄內容,首先要對學科專業進行界定。以服飾文化文獻導讀庫為例,根據經典服裝理論著作——李當岐老師的《服裝學概論》所述,服裝文化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反映的是人作為社會成員對精神和物質的需求[8],包括了人類著裝生活中的實際狀態、文化變遷以及決定其變遷的各種法則、規律的研究等。服飾文化文獻就是關于服裝的社會屬性的研究文獻。
由于服飾文化涉及多個社會人文學科,其文獻散落于《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不同的類目。按文獻分類的致用性原則[9],筆者根據服飾文化的學科特點,把服飾文化文獻分為理論研究、服裝史、織染繡、民族服飾四大欄目,其下再各自細分,見表1。

表1 服飾文化文獻導讀庫欄目分類
在欄目分類中,內容存在綜合、交叉、滲透的文獻要注意厘清設定標準。比如,在服飾文化文獻導讀庫中,以“服飾文化”為題名的文獻,應放在“服飾文化總論”欄目。中國民族民俗服飾中以織染繡為主要內容的文獻,應分到中國民族民俗織染繡欄目;綜合介紹該民族服裝服飾的文獻,則分到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或中國民間服飾里。中國民間服飾欄目的內容是關于中國漢族民間或者地域特色服飾的文獻。
針對不同學科專業、不同讀者的需求,數據庫所收錄的文獻類型是不一樣的。如導讀內容為最新學科動態信息,收錄的文獻類型以會議論文、期刊論文、學術資訊為主。在筆者看來,服飾文化文獻十分豐富,包括了從古代至今的中外文獻,總體上分為資料性文獻及成果性文獻兩種[10]。資料性文獻分為圖像資料、實物資料、歷代學者分類匯編的文字資料等。其中,文字資料的文獻類型包括正史、政書、類書、辭書等。成果性文獻是服飾文化的研究成果,文獻類型包括專著、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學位論文等。從理論上講,古今中外的所有服飾文化文獻均是服飾文化文獻導讀庫的收錄對象。但鑒于服飾文化文獻導讀庫是針對服裝專業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基礎學習需求,提供服飾文化經典文獻的導讀服務,因此中國的成果性服飾文化文獻成為服飾文化文獻導讀庫的首要收錄對象。其中,圖書對學科專業有系統性介紹,因此對于入門學習的導讀,應以經典核心圖書為主,輔以經典學術論文。
盡管學科專業教師對專業領域的學術理論和著作最為了解,可以為學生提供明確的閱讀指導[11],但圖書館具有情報分析及資源優勢,能為讀者提供不一樣的導讀。在學科專業文獻導讀庫中,對于學科動態信息和核心經典文獻的導讀是獨特的。筆者以服飾文化文獻導讀庫為例,闡述學科專業文獻導讀庫對經典核心文獻的導讀功能。
服飾文化文獻導讀庫以圖書作為收錄的主要文獻類型。美國文獻學家特魯斯威通過對文獻使用的統計分析發現,20%的館藏可以滿足80%的流通需求。學科專業文獻導讀庫為讀者選擇的就是這20%的使用量和影響力大的經典核心圖書。北京大學圖書館的“中文圖書評價研究”項目曾歷經數年,對我國解放后至2004 年大陸出版的120 多萬種中文圖書全部進行綜合評價隸屬度計算,選擇排序表前10%為學科核心區圖書,并征聘評審專家進行定性評價[12]。該評價方法科學精準,但耗時長,工作量非常大。
根據所能投入的時間和研究力量,“服裝文化文獻導讀庫”并沒有按《中國圖書館分類法》對全部相關圖書進行計算排序,而是直接從評價入手選擇圖書。具體方法是,針對表1 的二級分類,通過在中國引文數據庫(中國知網的子數據庫)、讀秀學術搜索、豆瓣讀書(豆瓣網的讀書欄目)進行主題檢索,分別獲得三份相應的圖書書單,同時下載相應的被引頻次或評分等評價數據。在書單中,中國引文數據庫的數據反映了中國知網的期刊庫、學位論文庫、會議論文庫的來源文獻所引用的學科主題圖書情況,讀秀學術搜索反映的是讀秀電子圖書的引用圖書情況。豆瓣讀書則反映了大眾讀者關注的學科主題圖書。它們都反映了這些圖書的使用量和影響力。對這三份書單進行合并、查重、清理,初步得到一份服飾文化的核心圖書書單。其中,對同一本書不同版本的數據合并為一個數據,其被引頻次相加,豆瓣評分選其最高分。表2 為“中國服裝史”欄目的部分核心圖書,這些書在該欄目中知網被引頻次排名前十。
這種選書方法的優點是可以快速有效地獲取大部分核心圖書,缺點是精準度不足,因檢索或數據庫等原因,會遺漏一些核心圖書。因此,還要通過查閱服飾文化文獻綜述、中國出版年鑒、核心作者著作,以及檢索OPAC 圖書借閱量等方法來補漏。梳理出的核心圖書由學科專業教師審核,進行增減調整。通過以上方法,目前共有1704 冊圖書入選服飾文化文獻導讀庫。其中理論研究為400 冊,服裝史為401 冊,民族服飾為428 冊,織染繡為475 冊。核心經典圖書的選擇工作將持續下去,使之更加完善。
相對圖書,學術論文數量多、主題小,因此在選擇服飾文化文獻導讀庫的核心學術論文時,主要選擇引用量高、影響力大的經典核心學術論文。
學科專業文獻導讀庫為讀者提供文獻評價系數,即核心系數,使文獻的使用量和影響力得以量化呈現。某文獻的核心系數越高,該文獻的影響力越大。核心系數是文獻之間進行比較的評價系數,因此系數需在相同文獻類型、相同學科專業主題的文獻中計算。
為了客觀評價圖書,核心系數計算應盡可能多維度地選取指標,比如圖書的使用情況、出版社、網絡輿情、圖書銷售信息等[13]。北京大學圖書館的中文圖書評價研究選用了被引量、借閱量、被摘量、獲獎、核心作者著作及出版次數6 個評價指標。筆者認為,在這些評價指標中,被引量最直接體現了學科專業文獻的學術影響力。服飾文化文獻導讀庫的導讀系數是對所獲取的知網被引頻次、讀秀總被引次數、豆瓣評分進行計算獲得。具體方法是將數據進行數據標準化,然后設定3個數值的權重、系數分值,制定評價數學計算公式,代入標準化后的數值進行計算獲得。
數據標準化的方法是對原始數據進行線性變換。設minA 和maxA 分別為樣本數據集A 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將A的一個樣本值X通過以下公式計算,得到標準化后的變量a,a是數值標準化映射成在區間[0,1]中的值。

比如,290本中國服裝史圖書的知網被引頻次為樣本數據集A,其最大值2688為maxA,最小值0為minA。把某本書的知網被引頻次X 代入上述公式計算,即可把該數轉化為區間[0,1]中的數值a。通過計算,把所有評價數據都轉化為區間[0,1]的標準數。部分數據見表3。

表2 “中國服裝史”部分核心圖書
數據標準化后,通過與專業教師討論權衡,設定3 個數值的權重分別為知網被引頻次為0.5,讀秀總被引次數為0.4,豆瓣評分為0.1,核心系數數值定檔為5-20。設某本書的核心系數為h,z 為該書的知網被引頻次的標準數,x為該書的讀秀總被引次數的標準數,d為該書的豆瓣評分標準數。那么核心系數h的計算公式為:

由此計算出已選擇的服飾文化圖書的核心系數。表3為“中國服裝史”欄目部分核心圖書的評價數據的標準數及核心系數,這些書在該欄目中核心系數排名前十。
這種計算方法比較簡單地反映了該圖書的核心程度。經典核心學術論文的核心系數的計算參考該方法,數據采集來源為提供被引頻次的全文數據庫。
在學科專業文獻導讀庫中,選擇核心文獻、提供核心系數,是在引導讀者“讀什么”,而核心文獻的評論則是指導讀者“怎樣讀”。導讀庫為讀者提供文獻的評論,有助于讀者從專業學習的角度閱讀了解該文獻。比如沈從文先生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關于中國服飾文化研究的學術專著,該書是以札記的形式、從文物和古代文獻的互證角度來寫的,對服裝史一無所知的讀者閱讀起來會很困難。因此,在服飾文化文獻導讀庫中說明這一點,可以有效地指導讀者閱讀和利用該書。
文獻評論須搜集整理。獲取文獻評論的途徑有:①院系專業教師的評論;②專家學者發表的評論經典核心文獻的學術論文,比如中國國家博物館王方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1年第12期發表的《沈從文的古代服飾研究與服飾考古——重讀〈中國古代服飾研究〉》;③文獻綜述中對核心文獻的評價;④互聯網上大眾讀者的書評信息,比如豆瓣網;⑤學科館員的評論。

表3 “中國服裝史”部分圖書的標準數及核心系數
學科專業文獻導讀庫的平臺應界面簡潔、突出導讀功能,有助于高效服務讀者。服飾文化文獻導讀庫的平臺以表1分類為導航欄目,文獻的元數據除了文摘信息,如標題、作者、出版日期、摘要等以外,還包括該文獻的核心系數、文獻評論、電子文獻全文鏈接及紙本館藏鏈接,并提供核心系數排序,為讀者選擇文獻提供參考,見圖1。

圖1 服飾文化文獻導讀庫平臺
在“雙一流”學科建設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建設要配合學校的學科專業建設,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為讀者提供精準的學科服務。學科專業文獻導讀庫整合了“學科資源+導讀服務”,是圖書館粒度細化的創新服務形式。“服飾文化文獻導讀庫”針對服裝專業本科生或研究生對服飾文化的基礎學習需求,提供服飾文化經典文獻的導讀服務。該庫主要以文獻計量法為主,由學科專業教師定性評價為輔,通過為讀者選擇經典核心文獻、提供文獻的核心系數及評論來實現導讀功能,上線后受到廣大師生讀者的好評,使圖書館學科服務工作落到實處。但服飾文化文獻導讀庫仍應持續建設,并在中文核心經典圖書增補完善的基礎上,根據讀者的需求繼續增加外文服飾文化文獻資源、中國古代服飾文化文獻資源等,使其日漸豐富,滿足讀者多層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