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皖玓 吳 艷 Wang Wandi Wu Yan

“時間之鏡——重慶國際實驗影像雙年展”展覽現場
吳艷(以下簡稱吳):你從本科階段的學習到畢業后作為駐留策展人駐留于四川美術學院,涉及過多個領域不同程度的鉆研,如圖像影像、視覺傳達、藝術創作、策展等,都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績。可以講講你是怎么從學生演變到攝影師、設計師、藝術家再到策展人的嗎?這幾種身份是如何轉變的?
王皖玓(以下簡稱王):我本科學的是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但接觸圖像并對其產生一些自己的概念,則是在我更小的時候。在我小時候家里有相機、DV等設備,或許出于一種天生的好奇和喜愛,也可能是單純模仿大人們的拍攝動作,我慢慢開始學會自己拍攝,透過鏡頭捕捉那些自己喜歡的東西。考入川美之后,除了開始對視覺類的文化象征問題感興趣,并盡可能去思考這些文化象征背后的社會屬性以及社會關系。所以為了找尋一種更恰當的與社會對話的狀態,除了學習專業設計以外,我對攝影、裝置等創作手段都有過嘗試,也積極地參與到了許多校內校外的展覽項目。對于身份的轉換,我認為我現在還在學習階段,還沒體會到,也不會存在過大的轉換問題,或許在今后,隨著工作程度的加深,我會面臨這個問題,對于自我的梳理在每個階段都是不易的,做好階段計劃是我能一直堅持做下去的原因。
吳:對于攝影、設計師、藝術家、策展人這幾種身份,你是如何權衡它們之間關系的?
王:首先我必須承認我還需要大量的學習,對于我而言,無論是攝影師、設計師、藝術家還是策展人都是非常好的職業,我對每一項都保持著一種敬畏的態度。但是,作為一個年輕人我也有著自己的姿態,我認為無論是哪種職業,我真正需要在意的是做好我自己,或者說我其實需要扮演好我自己的角色。在我看來,一些語言形式和表達目的的不同不影響一個人的屬性設定,權衡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更好地適應角色,更重要的是我的作為是否體現其屬性。
吳:從2018年開始,你以策展人的身份參與策劃過“cao火車藝術項目”“時間之鏡——重慶國際實驗影像雙年展特別計劃Imaging Store”“重慶女性影像展”“重慶母域發展三部曲影像文獻展”等一系列展覽,但策展人對于一般民眾而言還是一個陌生的術語,請談談你所理解的策展人的概念?其重要性何為?你認為一個策展人最重要的素質或能力是哪方面?

“見證重慶”展覽現場
王:我認為策展人是藝術標準和底線的堅守者,對藝術和藝術活動也充滿了深深的熱愛和激情。同時,還要對美學、新聞學、藝術史等有一定的認識,懂得欣賞真正有價值的藝術家及其作品,在藝術家與公眾之間架起堅實的橋梁和紐帶。
吳:一場展覽的最終呈現占展覽初步策劃的多少百分比才算是一場成功的展覽?
王:如果按整個策展計劃來說的話,是無法按百分比來計算的,但是從最初的學術定位和格局來講,85%的比例較為適合。
吳:你認為策劃好一場展覽的關鍵點是什么?可以列舉你策劃的展覽說明一下嗎?
王:我認為策劃好一場展覽的關鍵點,也就是為什么要策劃這場展覽的出發點,也是最初的學術定位和表達。如展覽“Imagining Store”就是以視覺藝術之于社群性建構作為學術研究內核,具有社會性事件形態以強調藝術充當社群交互媒介的社會策展項目。并以“想象力的交互”為貫穿整個項目始終的行為。
吳:在展覽“未來者說”“cao火車藝術項目”“時間之鏡——重慶國際實驗影像雙年展特別計劃Imagining Store”等展覽中你既是藝術家又是策展人,兩種身份的融合,會不會給你的藝術創作提供新的靈感和思考角度?你認為兩者之間的關系何為?
王:這會提供一些新的靈感,但兩者的思考角度其實是不太一樣的,策展人更多的是要整體地把握一場展覽,而藝術家本位則可以更多地探索自身所感興趣的點。 例如在“Imagining Store”里,作為藝術家我可以將自己特定的想法表達出來,但在策展人身份之下更多要統籌兼顧整個展覽的邏輯。
吳:你在駐留期間是否有新的策展項目?駐留期間的策展經歷給你帶來了哪些啟發和靈感?
王:駐留初期我有策劃“重慶女性影像展”。2020年初有新的策展項目,但因為突如其來的疫情導致了延期。
吳:你對于自己后期藝術生涯是怎樣規劃的?
王:作為一個尊崇理性至上的人,我認為藝術最重要的依舊是邏輯性和語言合理性。一個從事藝術工作的人,需要的是認知和自知兩種習慣,認知藝術的同時也是自知的開始,而自知帶來的覺醒也是對藝術的新一輪認知,如此循環。這不僅要求我們有強烈的思考欲望,同時對看待問題的辯證態度提出了考驗。每個人的藝術啟蒙也許都是那些有關天馬行空的靈感類話題,但是藝術絕非僅僅是一種純感覺的流溢,而是一種發人深省的認知深度和一種刻骨銘心的自知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