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琪 高怡娜 湖北工業大學
隨著國內城市用地的不斷擴張,河流對于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性逐漸被忽視。河流作為自然環境的載體,不僅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城市游憩空間建設的理想場所[1]。因此,在設計河道游憩空間時,設計者要充分考慮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系,保持城市自然水體特色,打造和諧的濱水游憩空間,并利用此空間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增強當地人民的社會凝聚力。
大梅沙河位于深圳梅沙片區,是當地“黃金海岸”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范圍內河道長度約490米,設計面積約1.7萬平方米。
本項目中不到500米長的河道被7條跨河道路、高速路橋截斷或覆蓋;兩岸空間被城市用地擠占;河道坡陡彎急,功能性的防洪改造使得河道硬化、生態受損(見圖1,圖2)。在本項目設計中,設計者引入了生態修復的理念凈化河道,旨在恢復河道的生態功能,并使破碎的河道場地滿足人們的游憩需求。

圖1 大梅沙河

圖2 大梅沙河
以工程措施為主導,在河道景區加強水土流失的綜合治理。一方面,對河道河灘實行清淤,提升整體水體質量;另一方面,對自然條件較好的區域,通過地形和植被設計,使雨水自然滲透、自然積存、自然凈化。雨水分散的滲蓄,可以促使土地自我生態修復,并緩解城市內澇、管道排水困難、土地生態退化等問題[2]。
第一,恢復河流原本樣貌,保留原有彎曲的河道,去硬還生,讓水流慢下來,促進河流的生態修復。
第二,提高水生態凈化技術,建立生態涵養林,充分利用土地和植被的凈化能力,截流凈化徑流中的氮磷及有機物,并利用生物結合潛流和表流濕地,建立高效、功能復合的水凈化系統[3]。
大梅沙河道被7條跨河道路截斷,整體性遭到破壞。設計者應合理規劃破碎的景觀空間和游憩線路,使其變成一個流暢、連貫的河道游憩空間。
河道空間作為城市的濱水空間具有公共的性質,屬于公共性場所,因此要面對不同的人群開放。在設計過程中,設計者要充分考慮不同年齡階段和不同群體居民的需要和情感需求,讓各個年齡段的人都能更好地享受和使用此空間。
每個地區都有自身獨特的文化特點。在設計過程中,設計者要從該地區特有的文化底蘊入手,把握該片區傳統的文化歷史特點,在空間設計中體現出當地的人文歷史,從而增強當地居民和外來游客對該地游憩空間的認同感和歸屬感[4]。
在設計過程中,設計者要合理地規劃自然空間和人造空間,使兩者自然地結合;要做到尊重自然,注重對自然生態的修復,減少人為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使用的所有材料都要堅持綠色環保的原則,做到節能減排、綠色設計。
在大梅沙河道景觀建設過程中,設計者不僅要考慮景觀的功能性,還要考慮整體的美觀性,因此所設計的河道景觀不僅要有外在的形式美輪廓線,還要豐富內在美的景觀層次。設計者可以在游憩空間中加入符合當地特色的文化藝術品,并利用不同的藝術品豐富空間活動,提升整體空間的品位[5]。
在河道景觀設計中,設計者可以根據地形和人們的親水需求采取多種形式進行護岸設計,如可以在水面和陸地平面差距大的地帶設置直立式護岸;在坡帶面積較大較緩的地方設置傾斜式護岸;在較小的局部地區或小廣場地帶設置臺階式護岸,盡量使護岸設計有更好的親水性和美觀性。
濱水河道空間要供不同的人們使用,因此,在設計道路時,設計者要考慮不同行人的需求,盡量減少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對步行的干擾,如可以設置立體化的游覽路線,使人和非機動車實現交通分流,從而形成復合型立體化的開放空間,構建安全、舒適、連續的游憩道路慢行系統。
濱水游憩空間應有良好的視覺性和觀賞性,設計者可以在濱水區沿線布置連續的公共綠化地帶,并提供各種不同的功能,如林蔭步道、兒童娛樂區、親水游玩區、音樂噴泉廣場、觀景臺等。公共綠化帶的設計形式要多樣,并融入當地的本土植被和文化特色,整體的設計風格要保持統一和連續。
游憩空間的休閑設施作為道具可以為戶外游憩娛樂活動提供適當的條件,在開放的空間中,休閑設施不僅要滿足服務性,還要具有一定的觀賞性。在室外可以放置桌子、座椅、景觀亭、觀賞臺等坐憩設施,秋千、滑梯、健身器材等娛樂設施,以及垃圾箱、飲水處、公廁等管理設施。在設置休閑設施時要充分考慮到不同年齡人群的需求并設計符合人體工程學的設施。
綜上所述,河道游憩空間是城市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景觀建設中,我們要重新審視人和河流之間的關系,以修復自然生態為前提,充分考慮當地人們的游憩需求,合理規劃和發揮游憩空間的生態功能,使人們生活在一個清潔優美的生活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