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玲
(重慶黔江民族醫院,重慶 409000)
妊娠期貧血較常見。孕婦會出現妊娠反應,身體負荷增大,妊娠期孕婦的消化吸收功能降低,都是導致貧血發生的原因。當孕婦出現貧血后,抵抗力降低,手術時風險增高,從而繼發多種并發癥[1],對患者以及胎兒造成威脅。如為持續性貧血,胎兒營養攝入受到影響,其生長發育會減緩,從而引起早產以及新生兒貧血。所以,對于妊娠期貧血應該及時診斷,及時治療[2]。本研究選取同時期健康孕婦80例作為對照組進行觀察,結果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重慶黔江民族醫院收治的妊娠期貧血患者80例為研究組,選取同期健康孕婦80例為對照組,研究組年齡23~40歲,平均年齡(32.16±2.53)歲,對照組年齡21~39歲,平均年齡(30.84±2.2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組納入標準:符合貧血診斷的患者[3];對照組納入標準:孕婦的Hb濃度大于100 g/L且血細胞平均體積MCV>82.6 fL,即非小細胞性貧血;孕婦的Hb濃度>100 g/L,且血細胞平均體積MCV<99.1 fL,即非大細胞性貧血。排除標準:精神病患者,心腎肺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患者。本研究經重慶黔江民族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孕婦于檢查當日晨,空腹,采集中指靜脈血液,使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日本希森美康公司,SysmexXT2000i)進行監測,所有指標的檢測工作均在4 h內完成。檢測開始前校準分析儀至正常工作狀態,并調節室溫以及濕度。
對血細胞分布寬度(RDW)、血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紅細胞平均體積(MCV)、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含量(MCH)、紅細胞水平(RBC)、血紅蛋白水平(Hb)進行比較,分析不同孕期的孕婦貧血情況。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9.0統計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孕早期(孕13周前)發生貧血者20例,孕中期(孕13~28周)發生貧血者28例,孕晚期(孕28周后)發生貧血者32例,其中大細胞性貧血者24例,小細胞性貧血者56例,不同孕期貧血類型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孕期的患者的貧血類型比較[例(%)]
大細胞性貧血患者的RDW、MCHC、MCV、MCH、Hb、RBC分 別 為:(35.23±6.59)%,(237.53±12.35)g/L,(106.59±2.98)fL,(32.61±0.95)pg,(84.95±6.26)g/L,(3.10±0.36)×1012/L,大細胞性貧血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各項血常規指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小細胞性貧血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各項血常規指標比較,紅細胞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指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貧血類型的血液指標檢查結果比較(±s)

表2 不同貧血類型的血液指標檢查結果比較(±s)
注:*表示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n RDW(%) MCHC(g/L) MCV(fL) MCH(pg) Hb(g/L) RBC(×1012/L)大細胞性貧血組 24 35.23±6.59* 237.53±12.35* 106.59±2.98* 32.61±0.95* 84.95±6.26* 3.10±0.36*小細胞性貧血組 56 21.63±4.62* 295.46±11.97* 75.64±3.24* 24.61±1.29* 93.56±6.32* 4.26±0.49對照組 80 12.98±0.99 341.56±13.06 85.96±4.06 27.26±1.72 129.43±8.02 4.26±0.53
妊娠期孕婦出現貧血的主要原因是孕婦的食欲削弱,飲食量逐漸降低,鐵元素以及其他微量元素的攝入量就會降低。胎兒的生長發育對于鐵元素的需求極大,如果孕婦的鐵元素含量較少,長此以往,就會引發貧血。有關統計表明:超過50%的孕婦會出現程度不同的貧血。妊娠期間胎兒的營養均由母體提供,為了適應胎盤血循環的需要,機體需要對神經、體液進行調節,從而導致稀釋血液、血紅蛋白以及血紅細胞水平下降。貧血會導致孕婦的免疫力降低,在手術或分娩時,孕婦的耐受能力減弱,增加手術風險,影響手術預后。輕中度貧血孕婦在分娩過程同樣存在風險[4]。重度貧血孕婦,還會出現多種多樣的并發癥,若發生持續性貧血,還會導致患者生理變化發生異常,若胎兒營養供應不足,會導致宮內生長受限或停止發育,從而發生早產或低出生體重[5]。臨床中,血常規檢驗是一種常用的診斷貧血的方法。貧血的引發機制較多,致病因素具有明顯差異,每個患者的病理均不同,所以,需要通過檢測紅細胞,記錄檢測結果以及參數,從而對貧血患者的類型進行判斷。人體的紅細胞是以原始紅細胞作為基礎,不斷產生成熟的紅細胞,對于生理功能可以起到明顯的維持作用。在血常規檢查中,對RDW、MCHC、MCV、MCH、Hb、RBC進行分析,可以有效地幫助醫生判斷患者的貧血類型,并給予針對性對癥治療,糾正貧血狀況,改善預后[6-8]。本研究結果表明:大細胞性貧血患者的RDW、MCHC、MCV、MCH、Hb、RBC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小細胞性貧血患者的RDW、MCHC、MCV、MCH、Hb、RBC均與正常體檢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根據血常規指標的變化可以區分貧血類型。孕期小細胞性貧血發生占比高于大細胞性貧血。
綜上所述,妊娠期孕婦出現貧血概率較高,以小細胞性貧血類型多見,貧血孕婦的多項血常規指標和正常孕婦存在明顯差異,通過血常規檢查,可以提高診斷準確率,有效判斷貧血類型,展開針對性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