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邑君 高偉
麥克哈格創立的生態規劃方法以及其中蘊含的生態智慧是影響當代風景園林學科發展的重要學術思想。在實踐方面,麥克哈格在1970年代所規劃的伍德蘭茲新社區,至今依舊發揮著其生態功能[1],楊波等[2]學者對伍德蘭茲規劃的景觀績效進行了印證。麥克哈格所制定的生態規劃方法,無論是在《設計結合自然》[3]中的紐約斯塔騰島的“生態因子”(Ecological Factor)表格,還是伍德蘭茲新社區規劃設計中的“生態清單”(Ecological Inventory)[4],皆是以場地的整體性為出發點。在以實踐為主導的風景園林生態規劃研究[5]的角度下,麥克哈格的整體性設計思想,為設計和規劃提供了一種實用且適用的理論[6]。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伍德蘭茲新社區是體現麥克哈格整體性設計思想的典型案例,麥克哈格對其規劃設計的第一步,即為對場地現有的自然現象及其生態因子進行全面清查,從整體性的角度對場地進行把控,注重各個因子在場地規劃設計中的互相作用。
本文基于麥克哈格的整體性規劃思想,以《伍德蘭茲社區報告》[4](以下簡稱“《報告》”)為主要研究素材,對其“生態清單”所涉及的生態因子及其對應指標進行全面整理,探討麥克哈格如何將其整體性設計思想應用于規劃設計實踐之中,以期對生態優先導向的當代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實踐提供一定的指導和借鑒。
伍德蘭茲作為麥克哈格的經典規劃設計案例,已有較多的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研究。麥克哈格在《報告》中較為明確提出“生態清單”,故將伍德蘭茲社區作為文獻檢索依據,結果可以看出部分學者對生態因子研究的基本落腳點在于土壤及其對排水系統的影響。劉曉光等[7]介紹了伍德蘭茲的設計理念與實踐在雨洪管理方面的借鑒意義,王志芳等[8]則將伍德蘭茲作為以土壤因素為主導的社區規劃案例,詳盡介紹其土壤結合排水方面的設計流程,以及規劃實施的實際效果。楊波[9]基于對麥克哈格在德克薩斯州與休斯頓郊區2個社區項目的案例研究,整理出基于雨水徑流與水質方面的綠色基礎設施設計模式。楊波在其所著書籍之中還收錄了其余對伍德蘭茲社區規劃的研究,主要是從景觀績效的角度對場地所涉及的各個生態因子及系統進行剖析[10]。
基于對麥克哈格整體性設計思想的文獻檢索,得出從生態智慧的角度對麥克哈格的整體性設計思想展開討論的研究較多。王云才等[11]則基于約翰·萊爾的思考,對伍德蘭茲社區在道家范式下的生態智慧進行解釋。象偉寧等[12]則將伍德蘭茲建成后的評價結果,作為印證麥克哈格生態規劃主要思想的案例之一。Frederick Steiner不僅簡要分析麥克哈格規劃設計思想的產生[13],還從其思想的時效性[14]以及生態設計理論的角度,分析、探討麥克哈格的生態智慧,并且將其生態設計理論定義為“為設計和規劃提供了一種實用且適用的理論”,提出反思性實踐有助于推進和完善設計的理論與方法的觀點[6]。楊波等[15]則從景觀績效的角度探討麥克哈格的生態智慧,并歸納出麥克哈格主要的設計流程,第一點就是基于多學科整合而提出的綜合性設計策略,其生態智慧可體現在麥克哈格的“疊圖法”與“生態清單”中。
通過分析相關文獻,得到目前在以伍德蘭茲社區規劃作為案例的研究中,多數對生態因子的研究是以某一系統作用的結果為導向,反推其涉及的生態因子及單個或多個生態因子對系統的作用。而從生態因子本身出發,對各個生態因子與各個設計要素之間的耦合關系的研究尚少。對于麥克哈格整體性思想的分析,基本上落腳點在于麥克哈格生態智慧,但尚無關于其整體性設計思想應用的研究。
故本文以麥克哈格的整體性設計思想為核心展開研究,以麥克哈格對于伍德蘭茲的規劃設計邏輯作為整體性設計思想應用的案例依據,并且基于其設計邏輯相應步驟,分別整理基于麥克哈格整體性設計思想的場地生態因子及其對應指標的框架,并試圖整理出適用于當今國內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語境中的場地全生態因子及其對應指標的認知框架。
為了進一步分析麥克哈格的整體性設計思想,本文從“生態清單”形成的角度,選取了麥克哈格經典代表作《設計結合自然》中記錄的里士滿林園大路選線與紐約斯塔騰島土地利用為研究案例。兩案例解決了設計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問題,且在考慮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考慮了自然效益,從而提出可促進兩者共同發展的高效土地開發方案。
1)里士滿林園大路選線。在此項研究中,麥克除了從地價、歷史價值、森林價值等一系列社會價值考慮外,也從自然本底的角度對華盛頓西北地區進行了全面的生態清查。在清查過程中,選取了坡度、地表排水、土壤排水、巖石地基、土壤地基、易沖蝕程度6項生態因子,以“疊圖法”的方式,將其疊合成各種自然地理障礙的復合圖[3]。
2)紐約斯塔騰島土地利用。在此項研究中,麥克哈格以圖表的形式列出30余種土地利用規劃所需要考慮的因素,又將這些考慮因素從生態因子(ecological factor)的角度分為氣候、地質、地貌、水文、土壤、植被、野生生物生存環境和土地利用8個大類,進而從場地需要考慮價值角度進行排序,選擇出最佳的土地利用方案[3]。
麥克哈格在《設計結合自然》的研究案例中已有涉及到“生態清單”的選取,而在1971年的伍德蘭茲規劃設計中,正式提出“生態清單”這一概念,并對其所涉及到的數據以及使用方法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W M RT(Wa l l a c e M c H a r g Roberts and Todd)作為伍德蘭茲社區規劃的顧問團隊,進行了一項生態規劃研究,并將此研究作為伍德蘭茲社區總體規劃的基礎[4]。該部分收集和解釋了氣候、地質、水文、湖沼、土壤、植被和野生動物等方面的數據,并對其進行了開發意義上的解釋,綜合揭示了場地特定區域內特定用途的適宜性,并確定了開發強度與發展機會的限制。最終依據此次調查的結果,制定總體規劃設計方案。
麥克哈格的設計過程有幾個重要的步驟[10],該過程從場地的“生態清單”清查與制定各個生態因子所涉及的發展目標(objectives)和適應性策略(adaptations)開始,結合各項限制因素,最終整合成土地利用的最佳方案(圖1)。麥克哈格在《報告》中提出,對于生態因子的數據清查部分,不單可以應用于伍德蘭茲的規劃設計,同時提供了一種將生態數據組織成易于規劃設計人員應用的形式[4]。本文以《報告》中“生態清單”的2個部分—生態因子清查及由此指定的發展目標和適應性策略,結合生態因子在場地系統中的運用,對于麥克哈格整體性規劃思想在實際場地中的應用進行探討。
3.2.1 生態因子的清查
規劃者需要集中關心某些對場地具有限制性的生態因子[5],從而確定場地規劃設計所需的“生態清單”。麥克哈格在伍德蘭茲社區規劃的第一階段,整理出一份適用于社區規劃尺度的“生態清單”,并且對各個生態因子進行數據的收集與解釋。本文將麥克哈格對生態因子數據收集的文字敘述部分,整理成其生態因子以及對應指標的表格形式(表1)。
3.2.2 制定規劃目標及其適應性策略
生態因子的全面清查,為伍德蘭茲社區及其周邊的生態本底提供了大致的數據整理。同時根據這一次調查的結果制定了保護伍德蘭茲環境、構建天然排水系統、保護物種多樣性以及提供棲息地服務4個總體目標。為了進一步對應總體目標,麥克哈格基于清查所獲得的信息,對生態因子進行篩選與合并,最后對水文、湖沼、土壤、植被、野生生物及氣候6個生態因子進行進一步的目標與適應性策略的制定[4]。在水文的總結部分,麥克哈格對天然排水系統進行了一個簡要的描述(圖2)。在土壤的總結部分,對不同土壤的透水性進行了簡要描述,土壤的透水性與土壤的補給能力息息相關。而水文、湖沼、土壤3個生態因子的目標與適應性策略的制定共同指向了構建天然排水系統這一總體目標。植被與野生生物的總結部分也分別描述了各自需要保護與棲息的區域。氣候部分則從建筑的選址適宜性角度出發,分析溫度、濕度、風環境、太陽方位等生態因子的二級指標,確定不同功能的建筑及停車場、娛樂場等開放空間的選址。
通過分析麥克哈格的設計框架中的“生態清單”部分可以發現,促進場地正向發展的設計離不開各個生態因子之間的耦合作用,也同時印證了麥克哈格的整體性設計思維,注重對場地的整體把控。故在麥克哈格的整體性設計框架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場地全生態因子及其對應指標進行完善(表2)。

表1 基于數據收集的場地生態因子及其對應指標框架
3.2.3 基于生態因子相互關聯性構建分區系統
通過對場地生態因子的全面清查,為開發地塊提供足夠的規劃指南。利用生態因子之間的相互關聯性,繪制各個因子的內在適用性地圖。并結合項目定位目標、適用者的需求等確定某一地塊的適用功能,最終形成一期總體規劃設計方案(圖3)。各個生態因子的內在適用性地圖可在排水系統(圖4)與植被系統(圖5)中體現,篩選“生態清單”中可利用的設計策略,將生態因子對應的發展目標以及適應性策略運用于場地規劃系統之中。確保場地所需生態系統的完善之后,依據社區規劃設計的主要目標與需求,進一步對場地系統進行規劃,其中包括車行系統、人行系統以及公共與私人空間系統(圖6)。
上文已從麥克哈格整體性設計思想的視角,對“生態清單”在研究與實際案例中的應用進行詳細的探討與總結。從中可以發現,麥克哈格以“生態清單”為出發點進行場地規劃設計,為場地需要解決的設計問題以及確定場地景觀性能提供了十分必要的數據支持。所以,本文通過整理“生態清單”使用框架,并結合里士滿林園大路、紐約斯塔騰島2個城市尺度案例進行生態因子及其對應指標總結,將麥克哈格的研究與設計案例中涉及到的生態因子,整理成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適用于場地設計尺度的全生態因子及其對應指標清查框架(表3),以期將麥克哈格的整體性設計思想運用于當代中國風景園林領域中場地設計尺度的規劃設計工作。

表2 基于發展目標及適應性策略的場生態因子及其對應指標框架

表3 場地生態因子及其對應指標框架
麥克哈格從實踐需求入手,以整體性視野出發,對案例進行深度剖析研究,并最終運用于實踐,其產生的實踐研究成果對現階段風景園林的規劃設計實踐研究同樣具有更明確的導向性[5]。從麥克哈格的實踐案例中凝練出場地生態因子及其對應指標的框架,能夠為實踐研究提供整體性的認知框架,更好地將整體性設計思想運用于實踐。生態因子對場地的影響機制往往是綜合且復雜的,所以從真實世界語境與復雜性科學視野出發,對場地的生態因子進行全面的整理與歸納,對實踐研究具有必要性。現階段已有許多針對單一生態因子的作用與機制的實證研究,但是從本文對麥克哈格的規劃設計思想與實踐研究成果分析可見,對場地產生正向影響往往不是單一因子的作用結果。故在設計前期,必須對場地全要素和全生態因子進行整體性清查與分析,綜合考慮各個因子之間的互動耦合關系,進而更明確地論證生態因子及要素對場地的全面影響,才能以整體性設計思想指導實踐,構建出真正解決場地復雜性問題的適用性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