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萍
職業生涯規劃理論源于美國20世紀初的職業輔導運動。霍蘭德(Holland)的職業興趣理論,舒伯(Super)的職業生涯發展理論,埃德加·施恩的“職業錨”理論,帕森斯(Parsons)的人職匹配理論以及有關職業生涯的社會認知理論等也影響深遠。20世紀70年代美國興起了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如今已成為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家學校教育和就業指導的重要組成部分。
美國從20 世紀70 年代中期提出教師專業化的口號,1986 年霍姆斯小組在《明天的教師》報告中明確提出“教師工作是一種專業,而不是一門技術”。2001 年,美國國家教師發展署出臺了含“教師在線專業發展標準”在內的《教師發展標準》,為新技術條件下教師專業發展提出了一條更為寬廣的路徑。
職業生涯研究20 世紀90 年代從歐美傳入我國。筆者在中國知網對相關主題進行了檢索。關于“職業生涯規劃”有13419 條,關于“教師職業生涯規劃”有326 條,關于“教師專業發展”20331 條,關于“新教師專業發展”有98 條。近年來,對“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的研究有所加強,論文主要是2007年以后發表的。
教師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在開放的教育教學情境中,教師主體在內外雙重機制的交互作用下,自我規劃設計、主動謀求個人職業生涯和專業發展的動態的活動過程。這個定義的關鍵在于:一是職業生涯規劃的支持系統是“開放的教育教學情境”“內外雙重機制”;二是強調教師的主體意識,以教師為主體,突出“自我規劃、主動謀求”;三是不僅關注結果,更關注“過程”,是動態發展、動態調整的過程。
關于教師職業生涯階段,不同學者從不同專業背景與研究方向出發,作出了不同的劃分。筆者任副主編的《教師職業生涯規劃與專業發展設計》一書中將此劃分為:職業適應期、職業成長期、職業成熟期、職業高原期與職業超越期。“新教師”當指工作1-3 年,處于“職業適應期”的教師,也稱為“新手教師”“生手教師”或“無經驗教師”。
教師專業成長是指教師整合社會、學校與自身發展需要,對自己未來專業發展進行的主體設計和規劃的過程,是通過積極有效的行動策略,以實現教師的專業內涵不斷豐富、專業結構不斷改善、專業能力和專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的生命成長與發展的過程。
對新教師而言,職業適應期的專業發展要求主要是:盡快熟悉工作環境、人際環境,了解教學基本要求,勝任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融入互助的教學群體。
職業生涯規劃第一步要理性分析自我,有助于定準專業發展的起點,明確專業發展的目標。
筆者曾對江蘇、上海、浙江、新疆、黑龍江、山西、廣西、廣東、山東、湖北、貴州、陜西等12個省(直轄市)4578 名中小學教師進行過問卷調查(以下簡稱“問卷”)。結果顯示,關于“有無明確的專業發展目標”:沒考慮過266 人,占5.8%;考慮過,但沒有具體目標和規劃的2312人,占50.5%;寫過發展目標和規劃,但沒有執行的1144 人,占25.0%;制定過目標規劃,且常常對照反思的856人,占18.7%。教師對自身專業發展制定過目標且對照反思的比例很低,提升空間很大。
對新教師而言,長遠目標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自我分析的基礎上,明確自己的專業角色,做好3-5 年的近期規劃。角色是個體在一定的社會規范中履行一定的社會職責的行為模式。新教師在自問“我想做什么”之前,最好先問:“我是誰?角色要求我做什么?我能做到什么?”從“大學生”到“大教師”之間的確有一道鴻溝等著我們去跨越。在此,我們可以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找尋自己的發展目標。一是我的專業知識掌握如何?不僅是指向所教學科的本體知識,還包括教育科學知識,即關于學科教學的程序知識與方法知識;還應追問自己關于教育教學的通用知識掌握如何。二是我的專業能力需要哪些提升?不僅是學科教學能力,還應包括課程管理能力、活動組織能力與情緒管理能力等。三是我性格的優、缺點是什么?四是我的特長是什么?如何發揮自己的優勢?五是我的學科定位是什么?
職業生涯規劃的第二點是客觀分析環境,了解“環境支持我做什么”,這有助于新教師盡快融入互助的群體。對新入職教師而言,一切都是新的,新的學校、新的制度、新的團隊、新的班級、新的教學……領導同事看待新教師的眼光也是新鮮的、審慎的和評判的。
全方位了解工作環境。首先要了解您即將工作學校的歷史沿革、管理風格、基本制度等。前兩者可以通過閱讀;后者不能僅依賴閱讀,有很多默認的、瑣碎的規則與制度需要不斷觀察、勤于請教。比如,晨會、晚自習怎么處理,自己的學科教學常規是什么,教研組織有哪些,怎么參加教研活動……新教師更需要了解學校與團隊的發展愿景與近期目標。如果將自己的專業發展目標與團隊目標一致,就能獲得更多承擔任務的機會,并在承擔過程中獲得更多鍛煉與展示、更多被指導與被認同的機會。
多渠道熟悉人際環境。新教師要盡快認識自己的領導、同事,了解學校組織架構,便于溝通合作。新教師尤其要熟悉同年級組、教研組的同事,他們與自己教育目標一致、教學任務相似、教學情境相近,是自己最直接的學習團隊,也是未來可以得到的最直接助力的源泉。
新教師要發自內心地、真誠地尊敬老教師。一方面傳承教育教學文化,另一方面也讓自己少走彎路。新教師縱有滿腹詩書,但要跨越理論與實踐的“鴻溝”,需要學習很多程序性、策略性的知識,這些往往依靠經驗。如果我們真誠地拜老教師為師,他們會把多年積累的寶貴經驗傳授,會讓我們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驚喜。剛剛入職教師要主動請教,大到本學科的基本教學流程,教學規范,小到生字詞抄寫幾遍,回家作業用幾套練習本……都需要在日常教學中勤于觀察、虛心求教。
持之以恒苦練教學基本功。新教師最主要的工作環境是班級,最重要的人際交往對象是班級的學生。要重視與學生的第一次見面,把這當成是全體學生對您的集體“面試”。要找到自己的優勢與特長,不妨假裝不經意地在學生面前“露一手”,說不定會“圈粉”無數。當然,教學不可能光靠“一招鮮”,學生的眼睛是雪亮的,日久天長的教學活動,需要教師有全面而扎實的基本功。基本功需要勤學苦練,基本功扎得有多深,你才能飛得有多高;基本功拓得有多寬,你才能走得有多遠。
新教師在入職前,可能已經閱讀大量的理論,了解到教育家、優秀教師的成功案例,知道規劃職業生涯,明確發展目標有助于個人的成長,有助于事業的成功。新教師不僅要學習教學的一招一式,更要了解優秀教師成長的事跡,去剖析他們教育行為背后的價值追求、教育理念,探尋他們快速發展動力、積極動機的源泉,尋找發展之道。
美國學者Simon Sinck 提出“黃金三圈理論”: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們做事情總是分三個層面來考慮問題:首先會考慮做什么,更重要的怎么做,比怎么做更重要的是為什么。
新教師面對陌生的教育教學情境會覺得無所適從,可以把自己計劃做的事情羅列出來,對其重要性進行打分,并且運用以下框架來分析自己的動機。動機可以分為四種類型:(1)外部動機。純粹來自外部的壓力與誘惑,如得失與賞罰等。(2)內攝動機。把外在觀念一部分內化,把別人對自己的要求內化成自己的動機,考慮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以此來維護自己自尊。(3)整合動機。認同事情本身的價值與意義并且與自己價值實現是一致的,認為自己本來就應該努力做好。(4)內在動機。認同這件事的價值,給自己帶來滿足與享受,愿意為此付出。
“問卷”中關于“您覺得教師職業生涯規劃主要內容有哪些(可多選)”,按照選擇比例從高到低依次是:教學技能87.2%,學習規劃76.6%,科研目標73.7%,個人修養70.5%,經濟收入39.1%,自我保健38.4%,人際交往35.6%,業余愛好35.3%。教師對職業生涯規劃主要內容的認識比較一致,普遍認為“教學技能、學習規劃、科研目標、個人修養”很重要,選擇這4 項的比例高于70%,遠遠高于其他內容,反映出教師對專業知識、專業能力、自我修煉等教師職業應關注的要素的認識比較正確。
教師們認識到“學習規劃、個人修養”對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性,然而在“您平均每天用來看教育類書籍期刊的時間”:幾乎沒有時間的16.1%,不到半小時的教師占28.7%,半小時到1 小時的占41.7%,1 小時以上的13.5%。其中選擇“不到半小時”和“幾乎沒有時間”的教師情況:男教師31.5%、12.6%,女教師27.7%、17.5%;25 歲以下的教師23.5%、15.3%,26~35歲教師31.5%、18.4%,36~45 歲的教師29%、15.6%,46歲以上的教師19.4%、9.9%。

表1 新教師職業生涯與專業發展規劃表
為此,筆者建議大家給自己設計一個職業生涯與專業發展規劃的表格(見表1)。填寫時請注意:這份規劃書是為自己制定的,自己制定、自己行動、自己督查,自己調整。因此,好的規劃書要務實明了,至少想明白、寫清楚6 個“W”。(1)Why,想明白為什么要規劃職業生涯?為什么要確立此目標?(2)Who,分析自己的突出優勢與不足,相關項目與哪些部門及人員有關?過程中可能獲得誰的幫助?可能遭受什么阻力?(3)Where,該項目在哪里實施?相關政策與條件是什么?(4)What,每個階段的具體目標與具體內容是什么?(5)When,每個目標的開始與結束時間節點是什么?最好能具體到年月日。(6)How,具體的行動策略是什么?
馬克思在《哥達綱領的批判》中指出:“一打好的綱領,不如一個行動。”按照計劃,積極行動固然重要,但是有時“計劃沒有變化快”,計劃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要靈活調整。
生涯規劃,評價反饋必不可少,最重要的評價主體是規劃者本人。如果按計劃行動實現了自己的目標,給自己一個獎勵,制定新的目標繼續前行;如果計劃沒能如期實現,且留步,分析一下原因,是計劃本身的問題,還是實施過程的差錯?調整好,繼續前行。
海德格爾說:“以什么為職業,從根本意義上就是以什么為生命意義之寄托。”如果新教師視教師職業為生命意義之寄托,視專業發展為生命意義提升的過程,那么,規劃職業生涯就會成為提升生命意義的主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