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梅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江寧醫院神經內科,江蘇南京 210001
眩暈是指機體空間障礙而引發的一種錯覺, 在神經內科、耳鼻喉科門診或住院患者中均能見到,多認為眩暈與眼、前庭系統等有關,或與腦血管疾病、心理疾病等有關[1]。 眩暈患者多以眩暈為主癥,伴發惡心、嘔吐等其他癥狀或體征,或可導致明顯恐懼感。 眩暈以中樞性及周圍性眩暈為主, 前者主要是指因前庭神經系統末梢感受器等所導致的眩暈,后者病變以中樞前庭通路異常為主,二者在臨床表現及治療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異[2-3]。 因此,在發病早期評估眩暈病情及類型, 有助于制定更為科學合理的診療方案。 該次研究以2017 年4 月—2019 年10 月期間,該院就診的中樞性眩暈及周圍性眩暈各35 例為研究時間段, 分析二者眼震視圖及視頻頭脈沖等檢查結果差異,現報道如下。
擇取該院收治的中樞性眩暈、 周圍性眩暈患者各35例,設為觀察組、對照組。 觀察組,男21 例,女14 例;年齡20~79 歲,平均年齡(44.84±16.43)歲;病程2 d~5 個月,平均病程(3.15±1.38)個月。 對照組,男22 例,女13 例;年齡21~80 歲,平均年齡(45.05±16.13)歲;病程3 d~5.5 個月,平均病程(3.22±1.94)個月。 對比組間一般資料,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明確眩暈診斷[5];②意識清楚,無精神系統疾?。虎勰挲g≥18歲;④知情同意,自愿參與,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肝腎功能嚴重不全;②脊椎及頸椎病重癥患者;③無法配合或不愿配合者。 該次研究獲得院內倫理委員會批準。
所有患者均開展眼震視圖及視頻頭脈沖等檢查,分析組間檢查結果差異;檢查前2 d 內嚴禁使用興奮劑或鎮靜神經劑,包含酒精類的飲料;且在檢查過程中,關閉無關電子設備。 檢查指標包括病理性自發、病理性凝視及位置性眼震,水平掃視試驗(掃視欠沖、掃視過沖、慢掃視及掃視紊亂)、平穩跟蹤試驗(Ⅲ型曲線、Ⅳ型曲線),視動單速試驗(眼震增益減弱,反向或垂直眼震),視動正弦試驗(眼震增益減弱,反向或垂直眼震)等。
采用SPSS 17.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病理性自發眼震與對照組間比較,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病理性凝視及位置性眼震率與對照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組間視頻眼震電圖檢測結果差異[n(%)]Table 1 Differences in video nystagmus test results between groups[n(%)]
觀察組水平掃視過沖、慢掃視、掃視紊亂發生率、平穩跟蹤試驗Ⅳ型曲線率與對照組比較, 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水平掃視欠沖試驗結果、平穩跟蹤試驗Ⅲ型曲線率、 靜態平衡姿勢等項目檢查結果與對照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續表2Continued Table 2
觀察組視眼動-前庭眼動平衡功能試驗結果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視覺系統接收視覺信號后所表現出來的眼球協同運動,通常被稱為眼動-前庭眼動平衡,涉及神經通路多位于腦干及前庭中樞[5]。 當人體頭部被固定后,能夠在快速掃視等一系列眼球運動方式的作用下接收視覺影像,并將其固定投射于視網膜中心凹處, 達到看清位于運動狀態視覺目標的目的。 眩暈主要是指運動錯覺或空間定向障礙,不屬于獨立疾病,但在臨床上比較常見,其涉及多系統醫學理論與技術, 而且很容易同腦供血不足以及頸椎病相混淆。 與眩暈有關的疾病多包含BPPV、前庭性偏頭痛等,前者多因頭部重位變化所致,后者雖然尚不明確發病機制,但認為可能與前庭外周及中樞有關[6-7]。 眩暈根據其病因不同,而分成不同的疾病類型,比如中樞性眩暈及周圍性眩暈,二者臨床特點、治療方案等均存在一定的差別[8-9]。
該次研究將眼動-前庭眼動平衡功能檢查應用于不同類型的檢查過程中,結果顯示,觀察組水平掃視欠沖試驗中掃視過沖率2.86%、 慢掃視5.71%、 掃視紊亂率2.86%,平穩跟蹤試驗Ⅳ型曲線率5.71%,視動單速試驗反向或垂直眼震率2.86%、視動正弦試驗反向或垂直眼震率2.86%與對照組的0.00%、0.00%、0.00%、0.00%、0.00%、0.00%比較,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張萍淑等人[10]研究發現,中樞性眩暈組病理性自發眼震率9.88%、病理性凝視眼震率17.28%、位置性眼震率14.20%與周圍性眩暈組的1.81%、0.00%、62.05%比較, 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該次研究中,觀察組視頻眼震電圖檢測試驗結果中病理性自發眼震率8.57%與對照組的2.86%間比較,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病理性凝視率17.14%及位置性眼震率14.29%與對照組的0.00%、62.86%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上述研究在病理性自發眼震率組間差異方面不一致, 而在病理性凝視眼震及位置性眼震顫方面研究結果相似。 觀察組視眼動-前庭眼動平衡功能試驗水平掃視試驗速度向左(223.50±76.50)°/h、向右(225.27±57.19)°/h,延遲時間向左(288.83±81.05)ms、向右(277.43±95.08)ms,精準度向左(55.75±22.38)%、向右(61.25±21.70)%與對照組的(291.54±41.49)°/h、(310.72±45.25)°/h,(166.18±45.35)ms、(173.82±40.46)ms,(75.50±15.49)%、(79.62±11.62)%比較, 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視眼動-前庭眼動平衡功能平穩跟蹤試驗水平曲線增益向左 (0.47±0.15)、向右 (0.48±0.16), 左右不對稱比 (17.12±5.50)%, 相位差(11.58±9.43)°與 對 照 組 的 (0.70±0.12)、(0.71±0.13)、(7.95±6.52)%、(3.69±2.48)%比較, 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視眼動-前庭眼動平衡功能試驗中水平視動單速眼震向左增益(0.55±0.21)、向右增益(0.56±0.19)、左右不對稱比(22.10±16.57)%與對照組的(0.76±0.10)、(0.77±0.09)、(5.66±3.95)%比較,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視眼動-前庭眼動平衡功能視動正弦試驗水平眼震向左增益(0.49±0.15)、向右增益(0.53±0.13),左右不對稱比(22.53±19.35)%、相位差(11.01±9.20)°與對照組的 (0.70±0.14)、(0.71±0.12)、(6.21±5.22)、(4.53±7.49)°比較,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該次研究表明,周圍性眩暈位置性眼震相對于中樞性炎癥而言發生率更高,且中樞性眩暈平穩跟蹤試驗Ⅲ型曲線率則明顯高于周圍性眩暈,二者在水平掃視試驗掃視欠沖率及速度水平等、視動單速試驗、平穩跟蹤試驗水平、視動正弦試驗方面數據均有明顯差異,而且周圍性眩暈水平掃視速度更高,延遲時間更短,精準度更高,單速眼震向左、向右增益水平及左右不對稱,視動正弦試驗各項指標水平均更高,但中樞性眩暈在平穩跟蹤試驗的左右不對稱比及相位差水平均高于周圍性眩暈;研究證實,中樞性眩暈患者在掃視運動及平穩跟蹤功能上有所損傷,特別是在眼球快慢速運動配合及調控相關實驗中結果變化明顯。
表3 組間視眼動-前庭眼動平衡功能試驗結果水平差異(±s)Table 3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 of visual eye movement-vestibular eye movement balance test results between groups(±s)

表3 組間視眼動-前庭眼動平衡功能試驗結果水平差異(±s)Table 3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 of visual eye movement-vestibular eye movement balance test results between groups(±s)
組別水平掃視試驗速度(°/h) 延遲時間(ms) 精準度(%)向左 向右 向左 向右 向左 向右觀察組(n=35)對照組(n=35)t 值P 值223.50±76.50 291.54±41.49 4.625<0.001 225.27±57.19 310.72±45.25 6.924<0.001 288.83±81.05 166.18±45.35 7.813<0.001 277.43±95.08 173.82±40.46 5.932<0.001 55.75±22.38 75.50±15.49 4.302<0.001 61.25±21.70 79.62±11.62 4.415<0.001

續表3Continued Table 3

續表3Continued Table 3
綜上所述, 了解視眼動-前庭眼動平衡功能檢查結果,有助于判斷中樞與周圍性眩暈類型,而且該實驗具無創、檢查快速等特點,能夠獲得良好的診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