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
兗礦新里程總醫院介入診療科,山東鄒城 273500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科常見病, 中老年人為高發人群, 患者大多突然發病, 在短時間內病情可進一步發展,早期即有心臟驟停的風險,具有較高的致死率。 得益于介入治療技術的發展, 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被廣泛地應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治療中, 極大地減少了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人數。 有研究表明[1-2],患者發病至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時間對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療效與患者的預后有著一定的影響。 為了探究不同時間窗急性心?;颊卟捎霉诿}介入治療的效果差異, 該文選擇了該院2018 年1 月—2019 年8 月收治8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治療時間窗的不同分組進行了對比研究,現報道如下。
針對該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按標準從中選擇80 例患者作為該次研究的對象,按照發病后到醫院接受急診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時間的不同分組, 發病至治療在3 h 以內的為觀察組, 發病時間在3~12 h 以內為對照組,每組40 例。觀察組中男性患者26 例,女性患者14 例;患者最小年齡為42 歲, 最大年齡為77 歲, 平均年齡為(58.43±1.92)歲;其中合并高血壓21 例,血脂異常11 例,糖尿病8 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5 例,女性患者15 例;患者最小年齡為46 歲, 最大年齡為78 歲, 平均年齡為(59.38±2.03)歲;其中合并高血壓23 例,血脂異常10 例,糖尿病7 例。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該研究已經倫理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經過心電圖等檢查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②依從性良好;③患者與家屬均知情。 排除標準:①認知功能障礙;②合并其他嚴重心血管疾?。虎蹖槿胫委熢煊皠┻^敏者;④臨床資料不全。
兩組患者在不同時間窗內接受了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治療過程如下:在患者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后,符合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指征,家屬同意后實施心電監護,并進行術前準備。 術前,對患者進行常規術前檢查,檢查監護儀、除顫儀等設備是否可以正常運行,準備好腎上腺素等急救藥品。 考慮到冠狀動脈介入手術的風險,術前將手術基本流程與風險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做好溝通工作,術前統一服用300 mg 阿司匹林(H61023177,25 mg×96 片)與180 mg 替格瑞洛(H20171079,90 mg×14 片)。 對患者進行冠脈造影檢查,觀察動脈狹窄程度,根據造影圖像開始治療。 在導絲的引導下置入球囊導管,到達指定的部位后,使用壓力泵反復多次地進行球囊充盈, 從而達到冠狀動脈狹窄部的擴張,為支架的順利置入做好準備。 之后,對患者行經皮支架植入術, 使梗死血管再通。 值得注意的是,在選擇球囊時,需根據病變長度進行選擇,若患者血栓負荷程度較輕,則應從小到大選擇球囊;否則需在抽吸血栓后根據殘留血栓負荷量進行選擇[3]。 在選擇支架時,一般情況下球囊膨脹型支架最為常用, 常選用徑向支撐力好的管狀支架。 如果患者遠端血管病變處極度彎曲,則應選擇環狀支架; 血管大分支病變的患者最好選用有較大側孔的支架。術后,給予患者阿司匹林口服,80~100 mg/d,1 次/d。給予患者氯吡格雷(H20123115,25 mg×20 片)口服,3 片/次,1 次/d。 此外,每隔1 d 對患者皮下注射5 000 U低分子肝素,連續注射3次。
觀察與比較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 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 療效判定標準[4]:治療后,患者病變血管狹窄部分減少75%以上視為顯效;治療后,患者病變血管狹窄部分減少50%以上但低于76%視為有效; 治療后尚未達到以上標準的視為無效。 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整理與分析資料,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為10.00%, 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對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incidence of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急性心肌梗死和隨之而來的心力衰竭是世界范圍內導致死亡和殘疾的主要原因, 主要是因為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破裂形成“栓子”使冠狀動脈血管腔變窄、血流中斷而引發的,常在脫水、飽餐、過度勞累與激動后發生。 急性心肌梗死發病后可進一步出現重度心律失常、 心源性休克等,病灶梗死面積擴大[5]。 除此之外,急性心肌梗死還會誘發其他的并發癥,例如乳頭肌功能失調、心室壁瘤、反復性心包炎等,嚴重威脅了患者的生命。 有文獻報道[6],心肌梗死0.5 h 后心肌逐步壞死,約8 h 后完全壞死。 因此,盡早疏通梗塞血管,可以最大限度減輕心肌壞死程度、降低心肌完全壞死率,這對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預后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急性心肌梗死后,減少急性心肌缺血與再灌注損傷、搶救存活心肌、限制心肌梗死大小的最有效治療方法是及時應用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技術最早在上世紀70 年代被提出,1997 年全球第一例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完成,標志著急性心肌梗死治療進入新階段[7]。 在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前, 需要對患者進行冠狀動脈造影, 目的是幫助手術醫生更為全面地了解患者冠狀動脈病變血管狹窄程度、血流情況以及心室功能等,進一步確定更為詳細的手術方案。 與此同時,盡早實施冠狀動脈介入治療還可以減輕炎癥反應,減少心肌損傷。 急性心肌梗死的炎癥反應在決定急性心肌梗死的大小和隨后救治的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使減輕、 消除炎癥反應成為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結局的潛在治療重點。 然而,炎癥反應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確切作用自20 世紀80 年代以來一直存在爭議,一些學者[8]認為白細胞或粒細胞的浸潤被認為是炎癥反應的觸發因素,且參與到炎癥反應的過程中。在20 世紀90 年代,實驗研究質疑了白細胞作為心肌細胞死亡介質的作用, 認為白細胞等炎性因子在再灌注損傷中可能只起著很小的作用。 然而,越來越多的實驗證據表明,許多不同炎性因子參與炎癥反應, 它們已被證明對急性心肌梗死有著一定的影響,是救治急性心肌梗死、保護心臟的重要治療靶點[9]。隨著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廣泛應用, 臨床對于實施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時間與效果有著更為深入的認識, 既往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治療時間的療效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該文按照發病后到醫院接受急診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時間的不同分組后均實施經皮冠脈介入治療, 即一組患者在3 h 以內接受治療, 另一組患者在3~12 h 內接受治療,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 明顯高于對照組8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117,P<0.05)。觀察組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為10.00%,與對照組27.5%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208,P<0.05)。龐延友[10]對76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總有效率方面,甲組治療總有效率94.74%高于乙組78.9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在張利進[11]的研究中,治療后研究組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分別為7.69%明顯低于對照組的不良事件發生率(28.2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571,P<0.05)。該文研究結果與上述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 不同時間窗采用冠脈介入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不同, 盡早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可以更好地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治療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