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玲
(廣西大學 商學院,廣西 南寧530004)
隨著經濟的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人們的消費觀念持續不斷地更新,人們越來越傾向于回歸自然的懷抱,與自然親密無間的結合,陶冶情操,放松身心,這對人類消除焦慮感、抑郁感和緊張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旅游觀念升級轉型從單純游覽觀光到游覽觀光與休閑度假相結合的時代,濱海旅游成為人們最向往的旅游活動。防城港作為重要的新興濱海旅游目的地,該市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旅游業發展,努力將旅游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并推出了一系列具體的政策和措施,旅游產業發展駛上快車道①。然而,防城港的旅游開發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所以需要進一步進行探討。
Petrosillo,G.Zurlini,M.E.Corlianò,N.Zaccarelli,M.Dadamo的研究區域是海濱保護區,從游客旅游感知的角度,如游客在自然保護區的意識、游客對管理的建議、自然吸引物因子的重要性、娛樂體驗的旅游者滿意度和重游愿望、環境影響意識幾個方面進行研究,目的是提高海濱旅游業的管理②。康玉瑋,陳揚樂基于游客感知視角,在5級Likert量表的基礎上運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統計分析方法,初步建立了濱海旅游區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③。馬勇從戰略層面,在回顧世界海濱旅游的歷史沿革,分析我國濱海旅游開發的背景、意義和空間布局結構的基礎上,總結濱海旅游開發實踐過程中的問題,提出我國濱海旅游開發的戰略措施,旨在對我國濱海旅游的開發有所借鑒④。譚偉福、蔣波、廖錚分析了北部灣經濟區旅游項目對生態質量的作用,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北部灣經濟區濱海生態環境保護的建議⑤。張經旭在對廣西濱海旅游開發現狀、濱海資源“優勢與特色分析的基礎上,發現廣西濱海旅游存在的問題,對加快濱海旅游資源開發提出了構想”,包括提高開發層次,實現多元立體化發展等⑥。關于防城港濱海旅游的相關研究中,學者分別從濱海旅游資源的評價、產業發展優勢及濱海旅游發展模式對策等幾個方面進行研究。吳郭泉、唐善茂等對防城港濱海旅游資源的特點、開發優劣勢進行分析,提出產品差異化、當地特色突出、找準客源、“邊海山”旅游整體發展等開發對策⑦。林增學、唐凡茗以防城港為例,探討濱海旅游資源的價值,指出其資源壟斷性特征,提出以漁家民俗文化為核心,從邊到海的雙環開發措施⑧。
本文在總結前人的研究基礎上運用AHP層次分析法對防城港旅游可持續發展水平進行評價。
AHP層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驟分為以下幾步:首先,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根據選取指標的科學性、全面性、典型性等原則,將影響濱海旅游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分類,按照旅游資源、旅游經濟、旅游環境、旅游社會文化四個準則進行分類,在此基礎上細分各個指標層。其次,構造判斷(成對比較)矩陣,然后采用和積法對矩陣的權重指標進行判斷(均見表1)。

表1 指標體系各層次的相對權重值(指標體系各層析對于總目標的權重值和總排序)
1.濱海旅游可持續發展評價標準
(1)綜合評價指數的計算。綜合評價指數的計算是利用線性加權合成法來進行的,求總得分采取的方法是用最底層各個指標的打分分別乘以其相對于總目標的權重,最后求其和,即:
Z=∑WiXi (i=1,2,…,n)
式中:Z為被評價對象得到的綜合值;Wi為評價指標的權重;Xi為第i個單項指標的分值;N為評價指標的個數。
本模型中,Xi為指標層Di的分值,已由綜合專家的打分得出,Wi是其權重,i取1—24。
(2)綜合評價標準的分級。將濱海旅游可持續發展規劃分為四個階段,即可持續發展的準備階段、初級階段、中級階段、高級備階段四個階段進行定位(見表2),以此把濱海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遠景分割成了能夠比較的具體階段性目標。
(3)防城港濱海旅游可持續發展評價。本次調查邀請了100名相關專家對防城港濱海旅游可持續發展指標進行評估和打分,取96位專家打分的算術平均值。利用線性加權合成法,用D層指標的得分乘以其相對于指標層C的權重,得到指標層C各個指標的得分;同理,再用指標層因素的得分乘以其相對于準則層B的權重,就可以得到準則層因素的得分,結果見表3。

表2 濱海旅游可持續發展的4個階段 (單位:%)
2.用準則層因素得分乘以其相對于目標層A的權重,即可得總目標的得分,即:72.151×0.2913+57.452 ×0.4909+73.333 ×0.1507+69.816 ×0.067=65.0291所以,根據綜合評價指數的計算公式,得到防城港濱海旅游可持續發展綜合指數A=65.0291;準則層旅游資源子系統得分,B1=72.1505;旅游經濟子系統得分,B2=57.452;旅游環境子系統得分,B3=73.333;旅游社會文化子系統得分,B4=69.81587。

表3 防城港濱海旅游可持續發展評估得分
由上文的綜合計算結果對照表2可知,防城港濱海旅游綜合得分為65.03分,防城港濱海旅游可持續發展水平還處于初級階段,距離可持續發展高級階段的目標還較遠。防城港濱海旅游資源子系統、旅游環境子系統對其可持續發展能力貢獻較大,分數總體差別不大,分別為72.15分,73.3分,但是也有待進一步改善;旅游社會文化子系統次之,為69.82分;旅游經濟子系統對其可持續發展的水平貢獻度最小,濱海旅游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僅有57.45分。其主要原因在于:防城港濱海旅游的經濟發展水平比較落后,旅游的產業化程度比較低。雖然旅游的環境條件比較有優勢,但是旅游的投資水平不高,沒有能吸引大批旅游者的附加旅游產品。雖然旅游資源也有一定的基礎,海文化底蘊深厚,民族文化也有一定的歷史淵源,但是民族傳統文化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知名度不高,限制了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本文構建了適合防城港市的濱海旅游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它包括4個準則,9個一級指標,24個二級指標。根據該體系,運用AHP層次分析法、線性加權合成法、專家評分法對防城港濱海旅游可持續發展所處的階段和水平進行了具體分析和綜合評價。旅游資源、旅游經濟、旅游環境、旅游社會文化子系統對防城港濱海旅游可持續發展的貢獻度大小不一,各子系統內部指標的貢獻度也有高有低。對于防城港可持續發展來說,旅游經濟子系統的權重最高,旅游資源子系統次之,再次是旅游環境子系統和旅游社會文化子系統。在影響防城港濱海旅游可持續發展的24個指標中,權重位于前五位的指標是旅游接待量、旅游資源豐裕度、旅游資源知名度、旅游總收入占GDP比重、城鎮居民年人均收入。通過專家評分,計算出防城港濱海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得分為65.029分,目前防城港濱海旅游可持續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總體來看,防城港市作為一個年輕的城市,還需要在旅游軟硬件環境、旅游經濟的提升上作出更多的努力。
注釋:
①孟萍.防城港加速打造國際濱海旅游勝地[N].中國旅游報,2009-12-09(012).
②Petrosillo,G.Zurlini,M.E.Corlianò,N.Zaccarelli,M.Dadamo.Tourist perception of recreational environment and management inamarineprotected area[J].Landscapeand Urban Planning,2007,79(1):29-37.
③康玉瑋,陳揚樂.基于游客感知的濱海旅游目的地綜合評價研究[J].旅游論壇,2012,5(5):25-29.
④馬勇,何彪,我國海濱旅游開發的戰略思考[J].世界地理研究,2005,24(1):102-107
⑤譚偉福,蔣波,廖錚.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實施對濱海生態環境的影響分析[J].廣兩科學院學報.2009,25(1):50-53,57.
⑥張經旭.廣西濱海旅游資源可持續開發研究[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2,(03):44-46.
⑦吳郭泉,唐善茂,王艷,蘭京文.防城港市濱海旅游開發研究[J].經濟地理,2004,(03):430-432.
⑧林增學,唐凡茗.防城港濱海旅游資源開發探析[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02):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