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相芬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215009)
中小企業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起著巨大的作用。然而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中小企業信用相對較低,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的授信額度也相對較低,因此,中小企業大多都面臨著融資難等問題。因此,加快中小企業信用建設,從而解決中小企業在融資過程中遇到的信用評級不公正的問題,刻不容緩。本文中我們以定性為主并結合定量分析,對蘇州中小企業進行信用評級研究。
經營者素質主要體現一個公司經營管理者的綜合能力,主要包括經營者的學歷、行業經驗、信用記錄、團隊能力等因素。學歷可以從一定程度上體現經營者的專業知識和受教育的程度。通常來講,學歷越高,知識層面也相對高些,當然這并不是絕對的。而行業經驗體現的是經營者從事本行業積累的閱歷,進入行業越久,積累的經驗會越豐富,對行業的了解程度會越深入,對未來的判斷通常會更準確。信用記錄體現的是經營者的信用和誠信問題。如果經營者的個人信用有問題,那么在經營企業過程中很有可能出現不誠信的情況。團隊能力反映了一個企業的向心力,體現企業的技術開發能力和業務拓展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
經營狀況主要包含企業的生產能力利用率、總投資凈收益率、存貨周轉率和應收賬款周轉率。生產能力利用率是指實際GDP與潛在GDP的比值,它是衡量經濟景氣程度及分析經濟運行效率時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投資凈收益率是指項目達到正常生產年份所獲得的社會凈收益與項目的經濟總投資額之比,它也是進行項目評價和初選排隊時常用的靜態指標。償債能力的高低與貨幣需求的大小正相關。因此,凡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都可以影響現金比率。如償債備付率越高,可以說明企業的還本付息的資金充足,償債能力比較強。
一個企業未來的發展潛力越好則企業的信用評級越高。企業的發展潛力可以通過企業凈資產、銷售增長率、凈利潤增長率和企業投資能力反映出來。企業凈資產是注冊企業可自由支配的資產,屬于所有者權益。既包含開辦企業時投入的資產和溢價,又包括在企業經營過程中創造的收益和接受捐贈的資產,能反映出企業的發展勢頭好壞。企業投資能力可以反映出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的資金用于滿足投資活動資金需求的能力和用于投資企業固定資產的能力。企業的投資能力越強,說明企業獲得收益的可能性越大。
企業財務信用狀況的判斷可以根據其相關的財務數據來測算。但是如果相關數據的真實性存在問題,那么所得到的測算結果必然不準確,更不能作為企業信用判斷的標準。因此,在進行企業信用評級時,要核實企業相關數據的真實性,從而得到比較準確的定量分析數據和比較真實的信用評級。
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會遇到一些特例事項,這些事項也會影響企業的經營、業績以及信用,比如資金問題、股權轉讓、納稅情況、訴訟和糾紛、環保以及安全生產問題等,還包括在經營過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其他突發以及意外事項如企業的轉讓、兼并、資本重組、法律訴訟等重大事件。這些特例事項使企業的管理、債務發生重大變化,進而對企業的信用因素產生重大影響。
目前,中小企業評級模型有很多,主要采取現狀統計指標或采用預測的評價指標,而本文中我們選用《企業投融資評價方法與參數》中的企業評級方法對蘇州市中小企業信用進行評價。該方法將企業 信 用 自 高 至 低 分 成 AAA、AA、A、BBB、BB、B、CCC、CC、C、D十個等級。該模型強化了數據真實性驗證和財務評價,突出了財務決策指標的重要性,并通過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指標予以測算,使結果更具可靠性。
我們選取蘇州某中小企業為例,選擇相關指標進行測算,表1中定性指標主要有經營者素質、發展潛力、數據真實性、特例事項,而經營狀況與償債能力為定量指標。根據該企業的相關信息和數據,得出實證研究結果。
從信用評級結果來看,該企業的評定等級為B級,信用一般。經營者素質較好,公司治理結構無明顯重大缺陷;經營實力和財務能力一般,難以承受內外不利變化;償債能力尚可,但資產負債率過高;發展潛力一般,提供數據真實,無特例事項情況(見表1)。
根據上述評價方法,我們對蘇州市123家中小企業進行調查研究,通過定性定量分析得出如下結果:
1.約2成企業存在信用危機。從整體來看,信用等級在預警的CC級以上的企業占比較多,約占企業數的77.23%,另外有22.77%的企業信用等級比較低,處于預警等級的CC級以下(見圖1)。這些企業通常治理不善,團隊的整體能力也比較低,現有的債務償還無法得到保證,發展前景比較暗淡,在行業競爭中基本沒有什么優勢可言。因為多數企業不愿意和信用評級低的企業合作,這些信用評級比較低的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業務關系也會受到影響。在融資方面,銀行為了規避風險,銀行等金融機構也不愿意貸款給這些信用較低的企業,而且這些企業由于經營不善,通常可抵押的資產也比較有限,因而一旦出現信用問題,很可能面臨倒閉破產的風險。
2.信用等級呈正態分布。從企業等級數量分布來看,蘇州市中小企業的信用評分整體比較集中于60—85分之間,也就是說企業評級在CCC——A等級區間的企業占比重比較多,多數企業具有可接受的信用。在123家中小企業中,處于信用級別較高的AAA級企業只有3家,AA級的有8家,A級的有15家,處于信用級別較低的CC級企業有5家,C級有12家,D級11家(見表2)。企業信用級別的分布呈現兩頭低,中間高的正態曲線型(見圖2)。

表1 蘇州某中小企業的信用評級結果

圖1 蘇州中小企業信用等級占比情況 (單位:%)

表2 蘇州中小企業信用評級企業數量和比例

圖2 企業信用等級分布情況
3.不同行業信用差別大。從分類統計結果來看,蘇州市中小企業不同行業信用評級分布差異較大,信用較好的企業是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得分最高,平均分為88.5,屬于AA級企業信用。建筑業排其次,約為78.75分,屬于BBB級企業信用。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以及交通倉儲和郵政業也相對比較高,分別得分71和69.64分。另外其他幾個行業評分較低,批發和零售業得分為59.5分;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得分為53.75分;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約為52分;處于較低D級信用的行業分別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制造業以及農、林、牧、漁業(見表3)。
4.其他因素。一是經營者素質普遍較高。從企業信息來看,蘇州中小企業的經營者素質普遍較高,約78.2%的企業管理者具有大專以上學歷,并且具有一定的行業管理經驗。調查數據顯示,43.8%的經營者具有三年以上本行業的工作經驗;個人信用方面91.6%的經營者無不良信用記錄;半數以上團隊具有一定的技術實力和銷售能力。二是企業現金比率普遍不高。從企業財務信息反饋來看,蘇州中小企業的現金比率超過0.4的企業僅有16.23%,而72.41%的企業現金比率介于0.2與0.4之間,另外有11.36%的企業現金低于0.2。

表3 不同行業的中小企業信用平均得分情況
政府層面的信用獎懲機制可以促進守信企業繼續提高自身信用,并約束失信企業規范自身的行為。一是政府加強對企業信用行為的獎懲。為了防止中小企業失信行為的發生,政府對于守信企業要有相關的激勵政策和措施,在相關業務的審批和辦理手續上,可以給予一定的通融和方便。對于失信企業,政府要加大懲處力度,對其業務行為要從嚴審查。造成相關后果的,要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通過這些措施,進而不斷調動企業誠實守信的積極性。同時,做好宣傳工作。二是通過宣傳,在全社會養成誠實守信的社會風氣。并通過輿論的譴責和懲罰失信行為,增加失信成本,從而減少甚至杜絕失信行為的發生。三是加強職能部門的審查監督力度。對于因失信破產或注銷的企業,相關部門要加大對其重新注冊企業的審查力度。這樣可以避免有些不良企業由于失信破產后,繼續另立門戶開展失信業務,此類約束可以使企業不再輕易申請破產或注銷。另外,要完善中小企業信用公開的法律制度。從法律制度層面推動誠信建設。
中小企業的信用一方面取決于企業自身的償債能力,另一方面也取決于擔保能力。因此,要不斷健全相關的擔保制度,有效規避擔保機構的風險。要構建以政府財政為主,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為輔的信用擔保資金來源制度。明確相關細則和規定,保障相關權利人的利益。為了規避和降低風險,可以采取與其他擔保機構共同擔保的方式來分擔風險,避免由于疏忽和意外造成巨大損失。
信用評級和征信體系對中小企業的發展非常重要。一是建立中小企業信用信息數據資源庫。完善的中小企業信用信息數據庫,可以使銀行通過其提供的信息了解企業的信用情況,從而決定是否給予中小企業信貸支持,對于誠信企業和失信企業給予差別待遇,對于失信企業增加融資難度,導致其失信成本增加,從而產生約束作用。二是建立中小企業信用評級報告制度。要依據一定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對中小企業的信用狀況進行分析與評價,依據中小企業信用評級標準將中小企業的信用歸為所屬的信用等級,并出具信用狀況的評級報告,為企業的信用狀況做合法有效的證明。三是以合法的方式上報失信企業的行為。對于中小企業在經營過程中自身遇到的失信行為,可以通過合法的方式提供給公眾、金融機構、政府以及法律等部門。失信企業因此受到客戶和相關業務關系人的約束、警示和監督,增大其失信成本,使失信成本大于失信收益,必然在未來的企業經營過程中努力提高自身的信用建設。
每個企業都有自身的企業文化和經營理念,企業文化和經營理念通常會受到企業經營人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市場經濟環境下,一些企業過度追求企業利潤而忽視了企業文化建設,導致企業失信行為的發生。因此,政府要通過多種途徑不斷弘揚企業的信用文化。要組建企業內部管理機構,根據企業的自身實際水平設立信用管理的方式和程序,明確各部門職責和工作任務,加強企業信用的獎懲制度,對客進行誠信額度分級,進而確定未來業務往來關系。
不同行業的運營管理模式有所不同,對于資金的需求量差別也較大,一些生產制造業對于資金的需求較大,企業的資金很多用于原材料和固定資產投入上,現金比率通常較小,因此一旦發生某些意外情況,可能會影響其償債能力以及信用,導致預想不到的信用危機。因此,政府可以開展相關的活動,加強對一些信用危機的行業企業進行指導,促進企業間信用經驗的交流。同時,不斷加強中小企業的信用監管力度,對于處于信用警戒線的企業給予指導和建議,規避信用風險,預防失信行為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