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 李曉明
山東城市建設職業學院 山東濟南 250103
眾所周知,2019 年年底,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國,給中國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傷痕。自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親自指揮、親自部署這場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同心協力,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勝利:國內本土病例清零,武漢解封,振奮人心!
而在這次疫情中建成的鋼結構建筑: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方艙醫院,為疫情的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阻斷作用。本文結合抗疫中的鋼結構建筑,從專業角度分析其特點及內部構造;并深度挖掘“抗疫”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提煉思政目標,潛移默化融入課堂教學,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汲取精神營養;在實踐中創新,走出一條有“鋼結構”特色的課程思政之路。
建筑產業是國家經濟的支柱產業,高職土建類專業學生作為未來建筑行業的重要力量,在國家城市化進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高職土建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要求培養出的人才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還應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正確的價值觀。然而,一直以來土建類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論課,忽略了專業課程應當承擔的思政育人角色,導致思想教育和專業教育“兩張皮”的問題,學生專業技能強但思想政治水平低的現象,制約了學生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
“抗疫精神”具有豐富的內涵,是由五種精神構成的:①勇于擔當、甘于奉獻的使命精神;②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團結精神;③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奮斗精神;④尊重規律、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⑤命運與共、共克時艱的天下精神[1]。
土建類工作,不僅要求學生要懂得理論知識、技能操作,還需要從業人員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規范[2],這與“抗疫精神”的內涵是一致的。課堂教學中,可以潛移默化的融入“抗疫精神”,從而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結合,達到立德樹人的最終目的。
表1 教學設計
本節課是《鋼結構設計》課程的第一節課,介紹的內容是鋼結構的特點、應用及發展前景。高職土建類專業課程思政的融入應找準切入點,把課程標準要求的知識點與社會熱點事件、工程案例融合并升華至思政教育內容[2]。
為了在教學過程中更具有針對性的融入思政教育,充分發揮課堂育人的作用,設置思政目標:①樹立制度自信、中國自信,培養愛國主義情感;②學習抗疫精神;③培養學生工程創新意識。
結合案例法、任務驅動法、討論法、啟發式等多種教學方法,依托數字化資源教學平臺,充分運用視頻、在線交流等信息化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本次課為1 課時,授課時間45 分鐘,是《鋼結構設計》課程的第一次課,非常重要。打好第一炮,讓學生對該門課程產生濃厚興趣。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特點,將教學諸要素做有序安排,同時將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結合,確定出合適的教學設計(見表1)[3]。
突破以知識點、技能點評價學習效果的評價體系,將課程思政融入到教學評價,采用學生自評、小組成員互評以及教師評價等多元化的方式對學生完成任務的最終效果作出評價[4]。本節課將團隊協作、生產安全、職業道德、科學精神等體現在學生綜合評價中,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
《鋼結構設計》是高職土建類專業大二學生開設的核心課程,是學生了解專業的一扇窗口。在學期開始,教師就給予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引導,為“立德樹人”的宏偉目標邁出了堅實的一步。當然這節課的思政教育只是鏈條中小小的一環,只有在大學三年持續的引導,方能實現立德樹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