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昕儀
【摘 要】對幼兒來說,進入幼兒園是心理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幼兒由于初次離開父母和熟悉的親人,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會產生很多不適應問題,而親子關系與兒童的情緒、行為、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息息相關,本文分析了親子培訓對兒童適應幼兒園的影響,并提出了一些親子培訓的原則和方法,希望能提高兒童幼兒園適應性,幫助幼兒更好地度過入園適應期,從而更好地投入到幼兒園的學習和生活中。
【關鍵詞】親子培訓;幼兒教育;適應能力
幼兒時期對一個人的發展至關重要,因此近年來,幼兒教育的重要性越來越被廣大家長和幼兒教育工作者所認可。但由于幼兒園集體生活與家庭生活有很大的區別,因此,每年幼兒新生都會面臨著分離焦慮、很難融入幼兒園生活的問題。在入園之前開展有效的親子培訓,指導家庭建立良好、和諧的親子關系,能有效促進幼兒社會適應性發展,從而幫助幼兒提前適應幼兒園的環境,緩解入園焦慮感。
一、親子培訓對兒童適應幼兒園的影響
兒童教育需要幼兒園與家庭共同承擔,因此,為了促進兒童的社會適應性發展,建立高質量的親子關系不可忽視。兒童的社會適應性包括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對陌生人的適應能力以及與同伴交往的適應能力等。兒童的適應性發展直接關系到是否能獨立地克服困難、是否能與他人和睦相處、是否能順利地融入社會。幼兒在初次進入幼兒園時會面對全新的幼兒園環境,要與教師和其他小朋友相處,還需要一定的獨立能力,這時就特別需要家長的幫助和支持。親子培訓對兒童適應幼兒園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獨立自理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的培養,二是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三是積極情感態度的建立,四是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一)獨立自理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的培養
幼兒時期是自理能力發展的關鍵階段,因此,父母的信任、支持和鼓勵能為幼兒自理能力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也能為幼兒進入幼兒園做準備。除此之外,在良好的親子互動過程中,家長能讓幼兒意識到哪些事物是有危險的,從而幫助幼兒建立自我保護意識,發展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1]。
(二)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
在親子培訓過程中,父母與幼兒之間的交流能為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與此同時,父母也要創造幼兒與其他人接觸的機會,使幼兒在與他人接觸、提供和接受幫助、與他人分享過程中開始出現親社會的行為。另外,幼兒正處于模仿階段,會模仿父母的行為,因此父母要發揮示范作用,從而促進其交往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三)積極情感態度的建立
在親子關系中,父母的態度會對幼兒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因此,通過親子培訓,在幼兒面對新環境時,父母能增加對幼兒的鼓勵和支持,而父母表現出的信任態度能讓幼兒產生愉悅的情感,同時也能增強幼兒的自信心,有利于建立其積極的情感態度,提高幼兒對環境的適應能力[2]。
(四)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在與人交往過程中,幼兒的規則意識和行為習慣非常重要,所以,在親子關系的建立過程中,父母通過示范、鼓勵、引導等方式,可以幫助幼兒建立規則意識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使幼兒能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二、親子培訓的原則
在親子培訓過程中,幼兒父母需要通過遵循一定的原則來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首先是尊重與信任原則。父母是幼兒的第一養育人,要正確認識孩子,要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與信任,正視孩子的正常需要,尊重孩子的性格特點和興趣愛好,將孩子看作是平等的社會個體,為孩子創造一個寬松的交往環境,理解和信任孩子表現出的行為,但要注意不能過度放任。其次是關愛與滿足原則。幼兒在成長階段非常需要家長的關愛,因此,家長對孩子的關愛要落到實處,還要持之以恒,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呵護,滿足幼兒的身心發展需要,從而讓其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成長。再次是支持與鼓勵原則。幼兒由于好奇心較重,探索行為比較多,而且又喜歡模仿,因此,父母要支持孩子的探索行為,為孩子創造良好的條件,使孩子在探索過程中獲得經驗和技能。除此之外,父母也要全面地看待孩子,鼓勵孩子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如果發現孩子身上的問題也要及時指出,并抓住時機進行教育。最后是回應與要求原則。幼兒在成長階段會有很多需求,這時不能忽視孩子的需求,要了解孩子需求并予以回應。除此之外,為了讓其更好地適應社會化發展,家長還要對孩子提出適度的要求,但要注意對孩子的要求必須符合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從孩子實際出發,不能盲目攀比,從而幫助孩子循序漸進地實現進步[3]。
三、親子培訓的方法
由于幼兒父母工作比較繁忙,因此忽視了幼兒細微的心理變化。對幼兒來說,幼兒園是完全不同于家庭的陌生環境,因而他們在面對集體生活的規則時會有一些茫然甚至焦慮,而這些情緒如果得不到及時的疏導,很可能會轉化為一些不良的心理行為。所以,教師必須發揮親子關系的作用,通過親子培訓幫助幼兒逐步熟悉幼兒園的環境和集體生活,從而減少對教師和其他同伴的陌生感,提高幼兒對幼兒園環境的適應能力。
(一)重視日常溝通
在親子關系中,所有能被感知到的溝通行為都屬于親子溝通。日常親子溝通是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基礎,因此,父母必須提高對日常親子溝通的重視,積極主動地與幼兒進行視線和語言交流、肢體接觸等。在溝通過程中,父母不僅能幫助幼兒建立安全型依戀的情感,還能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除此之外,父母也能更加清楚地了解幼兒真正的需求[4]。
(二)積極參與親子游戲
幼兒天生愛玩游戲,幼兒在游戲中最為放松和愉悅。因此,在親子培訓過程中,要鼓勵家長積極地參與到親子游戲中,并指導父母親子游戲的方法,在家庭環境中就可以開展語言游戲、手指游戲等不需要器械的親子游戲。與孩子共同進行親子游戲,不僅能增進親子關系,家長也更容易觀察孩子的個性和愛好,從而有效幫助孩子梳理成長中的問題[5]。
(三)關注親子雙向互動
幼兒的主體作用是建立和諧親子關系的關鍵。由于不同孩子在個性上存在鮮明的個體差異,而且每個幼兒受到父母的影響也都不同,所以,在親子培訓過程中,要特別關注親子的雙向互動,對不同類型的幼兒以及家庭給予相應的指導和建議。但是,任何類型家庭的親子互動都必須要以了解孩子需求為前提,所以,家長要特別注意孩子的日常行為表現,對幼兒的需求要及時給予回應,從而不斷調整幼兒行為和態度,為適應幼兒園環境奠定良好的基礎[6]。
(四)滿足幼兒自由探索
幼兒對周圍環境的好奇心較重,探索行為較多,同時對活動空間的要求也在不斷擴大,因此,父母要允許孩子進行自由探索,為幼兒創造探索環境,與此同時還要給予適當的陪伴和指導,從而促進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除此之外,家長還可以增加一些戶外的親子活動,帶孩子融入公園等自然環境,接觸不同的人、事、物,感知外界環境的變化,從而為幼兒的社會化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四、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人們對幼兒教育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幼兒適應障礙問題日益凸顯,促進兒童的社會性發展已經成為現代教育的重要目標。親子培訓不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幫助父母掌握正確的教育觀念和方法,還能培養幼兒的獨立自理和自我保護能力,發展社會交往能力、建立積極的情感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從而幫助幼兒適應幼兒園新環境,更好地融入幼兒園集體生活中。
參考文獻:
[1]劉景容.構建社區親子教育課程,提高入托適應性[C].2016家庭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2016.
[2]劉博春.淺談幼兒入園焦慮緩解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8(07).
[3]李凱旋.借助親子班讓新生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J].教師,2014(09).
[4]常金玉.開展親子游戲促進幼兒發展[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5(11).
[5]張金鳳.如何使幼兒盡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J].中學課程輔導(江蘇教師),2011(01).
[6]曹麗麗.幫助新入園幼兒適應幼兒園生活[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