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殷娟
【摘 要】幼兒教師是幼兒發展的支持者、指導者和促進者。教師在日常生活或游戲中總是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需要有效地回應幼兒的提問,而有效的回應是建立在觀察的基礎上。通過觀察來獲取幼兒的發展信息是幼兒發展評價的重要環節。幼兒教師通過觀察能及時地對建構區的幼兒進行有效的回應。
【關鍵詞】觀察;建構區;幼兒教育
著名的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說過,惟有通過觀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內在需要和個別差異,以決定如何協調環境,并采取應有的態度來配合幼兒成長的需要。在探究的過程中,惟有觀察才能更好地了解幼兒的發展需要,才能發揮好教師的作用。
一、問題的發現
建構游戲是深受幼兒喜歡的一種游戲類型。建構游戲是創造性游戲的一種,對培養幼兒的創造力、想象力和動手操作能力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幼兒一次次的搭建過程中,幼兒將他們對周圍生活的印象和經驗都反映在自己建構的物體中。最近,幼兒對自己居住的地方頗感興趣,紛紛提出想要建構美麗的老街。但筆者在觀察的時候發現,幼兒對建構的技巧、建構的分工合作等方面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問題,所以,筆者通過近幾次的觀察來探討有效的回應策略,以促進幼兒建構能力的發展。
二、以觀察為前提的三次回應
觀察是為了更好地了解幼兒,評價幼兒,發現幼兒存在的問題以及及時為他們提供幫助。以觀察為前提對建構區的幼兒進行有效的回應,能促進幼兒的發展。所以,教師不能脫離觀察,也不能止步于觀察,而是應該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回應。以下是三次活動的觀察與分析,以及教師對幼兒及時的回應。
【第一次活動】
在活動前,幼兒紛紛想好并選好自己想要搭建的部分,對自己將要搭建的內容進行小組討論與設計,幼兒傾注了自己全部的熱情,使整個活動準備得如火如荼。期待已久的建構游戲開始了,幼兒在商討的過程中分好小組,并以分組的形式進行搭建。筆者在搭建活動中發現,有的幼兒只在乎積木的外觀與造型,隨心地擺弄,有的幼兒將積木當作玩戰爭游戲的武器到處亂丟,使得整個場面成為一個松散而無目的的建構工廠。
筆者的思考與分析:
筆者通過觀察發現,教師在投放建構材料時忽略了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各種材料的建構功能,而幼兒對搭建技巧掌握的還不夠,造成了整個活動最終并未呈現出他們心中的老街,反而變成了一場“積木大作戰”的現場。筆者通過談話發現,幼兒對老街有一定的了解,但卻無法通過搭建把自己所看到的展現出來。幼兒對建構是喜歡的,基本能說出自己搭建的是什么,但這僅僅停留在自己的理解中,因為幼兒通過自己的想象來創造,沒有什么技巧性,搭建出來的就會過于抽象。從投放積木的使用來看,大多數幼兒都選擇簡單的單元積木,而比較復雜的積木大都被擱置,因為幼兒不知道該怎樣組合搭建。針對發現的問題,筆者進行了思考并回應。
筆者的回應:
1.豐富和加深幼兒對物體和建筑物的印象。觀察是認識事物的關鍵,幼兒對周圍生活環境中的物體和建筑物有較細致的了解,并有較豐富而深刻的印象,是開展建構游戲的基礎。例如,在讓家長帶孩子參觀城市時,筆者先提出了要求:不僅要觀察我們城市里面和周圍有哪些東西,它們有什么用處,還要細致觀察一些建筑物,如高樓、塔、橋等,并能說出它們的結構特征。在日常生活中,筆者經常引導幼兒對多種多樣的物體及建筑物進行實地觀察。
2.組織幼兒學習并掌握一些建構的技能技巧。建構游戲是在掌握建造的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進行的。游戲前,教師可通過示范、范例、講解、練習、語言指示和啟發等方法,讓幼兒認識各種建造材料的性能及建造的基本知識。一開始,先讓幼兒熟識材料的特性,進而掌握一些建構的方法,并在此基礎上讓幼兒創造性地建造立體模型或組成各種建筑群。
【第二次活動】
今天的建構區可熱鬧了,大家都想一起搭建一個漂亮的老街,都在為這個老街貢獻自己的力量。大寶和他的伙伴開始進行停車場的搭建,沒一會兒,大寶就把停車場的雛形搭建好了,然后準備把自己在停車場見到的設施都搬到這里來。大寶把停車場搭建好之后,他走到旁邊去看看老街里的亭子的完成情況。他走到熙熙那里,蹲下來問他們:我們已經把停車場建好了,你們的亭子建的怎么樣了?熙熙說:我們馬上就要好了,把這一面搭完就完工了。大寶待了一會兒,就走了。大寶在各個地方都轉了轉,被一個未完成的房子吸引住了,他趕緊問嘉怡這是什么?嘉怡說這是我們搭的房子,可以住人的。大寶一聽可激動了,就問:那這個房子為什么沒有屋頂?嘉怡指著屋頂上的積木說:我們怎么找也找不到這樣的積木。大寶說:那我幫你找找看吧。大寶看到這個積木在搭橋的小朋友那里,就跑過來跟筆者說:嘉怡的房子缺了這個積木,就不能搭屋頂了,老師你能幫我去拿嗎?筆者說:你看這個積木搭在橋上可以變成圍欄,保護你們的安全,也是不可缺少的,要不你去找找其它可以替代的積木,再去和他們商量商量,問問看愿不愿意交換。
筆者的分析與思考:
從今天的游戲中可以發現,幼兒的建構技巧有了很大的進步。這個房子是之前在滲透建構技巧的時候示范給幼兒看的,幼兒對這個房子很感興趣,但這么多積木卻只能搭建一個完整的房子,如果所需要的積木被別的幼兒先拿走,那么房子可能就完不成,這時候就需要幼兒去思考解決這個問題。
筆者的回應:
尋找可以替代的積木類型或用可替代的積木與特定積木進行交換。
【第三次活動】
快樂的建構時間又到了,幼兒紛紛選擇自己想要的材料進行搭建。楠楠今天負責搭建老街的橋,她喊來了幾個小朋友一起建構,可是過了一會,橋還是沒有搭建起來,大家都很著急,于是讓楠楠來找教師,尋求教師的幫助。楠楠:老師,我們不會搭橋,之前我玩的是搭亭子。筆者說:那你見過老街的橋嗎,有什么特點?楠楠想了想說:我覺得橋像個三角形,人和車都可以過。筆者說:那你有沒有辦法搭成你見過的橋呢?楠楠想了想,搖了搖頭說:我覺得我還是不會,剛剛試過都失敗了。筆者說:那好吧,我來加入你們,和你們一起建構橋吧。于是,筆者加入了搭建橋的隊伍。小朋友們都幫忙拿各種需要的材料,幫忙一起扶好積木,與筆者一起合作建構。筆者和他們一起建構好橋的一部分,然后跟他們說:我今天的工作完成啦,我下班了,剩下的橋就交給你們吧。于是筆者就走到一旁觀察他們接下來的活動,但直到游戲結束整理材料時,他們還只是完成筆者和他們一起搭建的那一部分。
在活動結束后,筆者和幼兒展開了討論。
師:幼兒,今天你們玩得開心嗎?那你們今天在建構過程中有沒有遇到問題呀?
幼:我們搭的橋不穩,試了很多辦法,也沒成功。
師:這是搭橋組小朋友在游戲時的照片,你們能從照片上找出他們搭建的橋的問題嗎?
幼:橋不穩,不安全,沒有護欄。
師:有什么辦法來解決這些問題呢?
幼:可以將大的積木放在最下面,小的放上面,兩邊都要一樣高,然后架起來。
筆者的分析與思考:
在游戲結束時,教師可引導幼兒對游戲過程或搭建結果進行評價,鼓勵幼兒把游戲中的所見所聞及感受講出來,如游戲中困難、高興的事等。這樣,幼兒通過自由的討論、交流,不僅能增強對游戲的興趣,而且能吸取經驗,讓下次游戲更好地開展。
筆者的回應:
教師可以和幼兒一起參與游戲,在合作中觀察孩子在游戲中的表現,用游戲同伴的口吻表揚、鼓勵幼兒,激發幼兒的積極性、創造性,及時解決出現的問題,和幼兒一起分享成功的快樂。
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過程,需要教師進行觀察并及時地予以回應。在這三次建構區的游戲活動過程中,筆者及時發現了幼兒存在的問題,并與幼兒一起積極討論,通過教師適當的介入、師幼討論等方式回應幼兒。這是一個完成的過程,缺一不可。其實不僅僅在游戲中,在幼兒的日常活動中,如果脫離了觀察,教師的指導與回應都沒有任何意義。只有發現幼兒之間發展的差異以及內在的需求,讓回應建立在觀察的基礎上,才能促進幼兒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