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洲
摘 要:本文以知人論世,以意逆志的鑒賞方法,從梳理納蘭性德身世的角度入手,分析其《漁父》詞的創作的背景、特質與內蘊,又通過比照的方式探討題徐釚《楓江漁父圖》諸家的不同,認為納蘭性德《漁父》詞用語自然,不僅詞中有畫、靜中有動,對畫面更有意境的提升,而其中蘊含的隱逸之思,既是納蘭性德對畫面的闡釋,也是其內心的真實寫照。
關鍵詞:納蘭性德;楓江漁父圖;題畫;鑒賞
收卻綸竿落照紅,秋風寧為剪芙蓉。人淡淡,水蒙蒙,吹入蘆花短笛中[1]。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為中國文藝美學的一個重要特征。題畫詩萌芽于春秋至秦漢,發展于唐五代,成型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延續于近現代,前后近三千年歷史,成為溝通中國古代文學、美術、書法的重要介質。《漁父》這闋小令,就是納蘭性德題在《楓江漁父圖》上的作品。此作一出,“同人以為可與張志和并傳”[2]。
《楓江漁父圖》作于康熙十四年(1675),為錢塘畫家謝彬為徐釚所畫。徐釚(1635—1709),字電發,號拙存,江蘇吳江人。他工詩文,喜論辯,然屢試不售。康熙十七年(1678)始得戶部尚書梁清標舉薦,次年入館與修《明史》??滴醵辏?686)因忤逆權貴被黜,次年遂買棹還鄉。納蘭題《漁父》詞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前后,時徐釚正于館中修《明史》,而納蘭則扈從康熙四處巡幸。
這闋小令恬淡悠然。首句“收卻綸竿落照紅”秉承了納蘭一貫的白描手法,寫出漁人在夕陽西下,晚霞爛漫時悠然收竿的情景。綸竿即釣竿?!笆諈s”二字總領全詞,別有一番意味。表面上看,“收卻”與“落照紅”同時發生,而縱觀整闋詞,則可體味出兩者暗藏的因果關系,即因“落照紅”而“收卻綸竿”,為整篇作品奠定了基調。下句開始敘述落照中的景物,“秋風寧為剪芙蓉”,由近景拉至中景,由人寫到風,由灑在漁翁身上的斜暉寫到水中之荷,仍然是從細節著手。此處著一“寧”字,賦予了秋風人的性情和品格,于平淡中突現了作者暗涌的情感?!皩帯痹谶@里讀去聲,《說文》曰:“寧,愿詞也?!笨梢越庾鳌扒樵浮薄皩幙伞?。芙蓉即荷花,在中國文化中有著高潔的意象。因此,詞中的芙蓉既是畫中之物,又是一個文化符號。讓人玩味的是,入秋,荷花已開始逐漸殘萎,然而納蘭卻執意讓秋風不假它求,寧為殘荷吹飄,其中似有所指。納蘭所指的是什么呢?這與他的生平有關。
納蘭性德(1655—1685),本名成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州正黃旗人。納蘭為明珠之子,家世富貴。自幼又聰敏,數歲即善騎射,又“善為詩,在童子已句出驚人,久之益工”[3],可謂文武全才。康熙十五年(1676)賜進士出身,授三等侍衛。自此,他扈從康熙戎馬山河,英年因寒疾而終。納蘭早逝與其終日奔波,郁郁寡歡有關。納蘭有報國之心,渴望入世成就事業,而侍衛工作雖深得皇帝隆遇,卻無可建樹。其師徐乾學記錄了納蘭作為侍衛的日常:“其扈蹕時,琱弓書卷,錯雜左右。日則校獵,夜必讀書,書聲與他人鼾聲相和?!盵4]日獵夜讀,既可知納蘭勤奮,也可見其與周遭的格格不入。因此,他“雖履盛處豐,抑然不自多。于世無所芬華,若戚戚于富貴,而以貧賤為可安者。身在高門廣廈,常有山澤魚鳥之思”[5]。此深刻的矛盾困擾著納蘭的一生,所以他當然期望及時“收卻綸竿”。
在納蘭的許多作品中,我們都能找到與《漁父》流露著相同情緒的文字,如:“問人生、頭白京國,算來何事消得。不如罨畫清溪上,蓑笠扁舟一只。人不識,且笑煮鱸魚,趁箸莼絲碧?!盵6]“伴我蕭蕭惟代馬,笑人寂寂有牽牛。勞人只合一生休。”[7]“霸業等閑休。躍馬橫戈總白頭。莫把韶華輕換了,封侯,多少英雄只廢丘?!盵8]長期奔走天涯,拋妻別家的扈從工作持續了近十年,納蘭于詞中暗遣情緒在所難免。雖然康熙知其有文武才,對納蘭益為倚重,時人認為很快他就得以施展抱負,所謂“中外咸謂君將不久于宿衛,行付以政事,以展其中之所欲施?!盵9]可惜,納蘭沒有等到那一天。
《漁父》就作于納蘭辭世前一年。讓我們回到詞中,承接前兩句的環境描寫,作者的視點由中景轉至遠景,從細節轉到寫意,如同水墨畫中的潑墨,“人淡淡,水蒙蒙”,時間在作者的眼中流逝,從落照嫣紅開始轉為天色幽藹,水霧升騰彌漫,漁人與歸棹的影子漸行漸遠,其時,天地之間一片靜謐。緊接著,結句“吹入蘆花短笛中”把情節推向高潮。在納蘭的筆下,漁人逍遙自得,來自飄飛的蘆花,清悠的短笛,無邊無際的秋意。蘆花和短笛兩個意象,暗示著漁父“收卻綸竿的”真正目的,與上句的芙蓉遙相呼應,這是他與徐釚正思而不得的所在。此“吹”字用得尤為出色,它既將“人淡淡,水蒙蒙”的朦朧飄渺體現了出來,又與蘆花漫天飛舞,玉笛幽遠清揚的景象扣合,由景傳聲,由聲現情,讓靜態的畫面既充滿動感,又回蕩著樂音。
曾觀賞過《楓江漁父圖》的清代詞人毛際可記錄所見云:“圖修廣不盈幅。煙波浩蕩,有咫尺千里之勢,舟中貯酒一罌,圖畫數十卷,虹亭綸竿箬笠,箕踞徜徉?!盵10]所述并未提及荷花、蘆葦與玉笛??芍{蘭根據畫意有所想象與創作,這又與“漁父”在中國文化中為歸隱意象有關。據記載,在京師期間,徐釚攜此畫向文人名士索題,前后題者達九十余人,所題古文、詩、詞、曲一百三十余首,其中包括屈大均、王士禛等人,如:
屈大均:“夢里一峰青,依稀西洞庭。平生愛林屋,未得隱秋屏。白鷺自高下,梅花相杳冥。君家在何處,招手且虹亭?!?/p>
王士禛:“十載吳江狎釣絲,筆床茶具似天隨。朝來宣賜蓬池鲙,卻倚鱸鄉亭畔時。
施閨章:“秋云漠漠水漫漫,一色芙蓉十里寬。不向長安饑索米,那知回首羨魚竿。”
彭孫遹:“手結夫須上釣舟,霜黃初落潦初收。憑誰剪取吳江水,并作楓林一派愁。”[11]
題畫者既是接受者,又是創作者,詩如其人,各人所著,陳表不一,情緒各異,而納蘭獨這闋句句寫景,步步皆情的作品于眾家之中略勝一籌。
納蘭善詩,尤長倚聲。他擅以最平凡的字句描述真情,故讀者往往觸目即明,而所營造的意境,卻能讓人沉吟不止。其詞清新雋永,自然超逸,情感純真。正如王國維所言:“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盵12]在清代,滿洲詞人中素有“男有成容若,女有太清春”之稱。除了在詩詞上的造詣,納蘭還博通經史,工書法,精于書畫評鑒。他在而立之年,已著有《通志堂集》二十卷,撰輯《淥水亭雜識》四卷,編輯《通志堂經解》一千八百六十卷,撰《陳氏禮記集說補正》三十八卷,編選《今詞初集》等。不難想象,納蘭的好學不倦,對學問研究的執著與繁忙的侍衛工作也構成了他生命中另一個尖銳的矛盾。矛盾充斥著納蘭性德的生活,又加上妻子早逝,感情生活的波折,使這位俊才過早地收卻了詞筆。這闋清逸別致的《漁父》詞中,“人淡淡,水蒙蒙”一句,不失為納蘭性德一生的寫照。
參考文獻
[1]納蘭性德.漁父.納蘭性德著,張草紉箋注.納蘭詞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391.
[2]徐釚.詞苑叢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95.
[3][4]徐乾學.通議大夫一等侍衛進士納蘭君墓志銘.納蘭性德著,張草紉箋注.納蘭詞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403,402.
[5][9]韓菼.通議大夫一等侍衛進士納蘭君神道碑銘.納蘭性德著,張草紉箋注.納蘭詞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409,408.
[6]納蘭性德.摸魚兒——送別德清蔡夫子.納蘭性德著,張草紉箋注.納蘭詞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324.
[7]納蘭性德.浣溪沙.納蘭性德著,張草紉箋注.納蘭詞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384.
[8]納蘭性德.南鄉子.納蘭性德著,張草紉箋注.納蘭詞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366.
[10]陸心源.穰梨館過眼續錄[M].清光緒吳興陸氏家塾刻本, 185 .
[11]四首皆見徐釚.詞苑叢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95.
[12]王國維著,施議對編.人間詞話[M].長沙:岳麓書社,201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