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永鵬
摘 要:村上龍,日本小說家兼電影導演,現代日本文壇中最活躍的作家之一。在他前期作品當中,各種感覺不加掩飾的自然流露,字里行間透露著青春的寂寞、迷茫、挫折和無奈,但是讀村上龍近年來的作品不難發現,他寫作的視角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從以往個人破滅式的體驗到社會現實問題和國家制度方面,從他的作品中分析“生的希望”是對其文學的升華理解。
關鍵詞:村上龍;生的希望;意象分析
村上龍的小說從前期的個人破滅式到后期的家國問題都有“生死”意象,從中分析“生的希望”主要可以從“閉居與網絡”“絕望環境中的再生”分析。
一、“生的希望”意象分析——“閉居與網絡”反思“生”的真諦
村上龍小說《共生蟲》,是“閉居與網絡”問題的體現?!豆采x》主要講述的故事是:主人公上原輟學在家,不愿意和外人溝通交流,甚至厭棄他的兄弟父母,他自卑、他迷茫,家中閉居的他看不到未來的希望,茫無目的。在家閉居的過程中,他接觸到了網絡,網絡上的虛假信息讓他意識到自己本就是有暴力傾向的人,所以應該走向殺人的道路,也正是這樣,雖然他的自信心被找回來了,但卻走上了犯罪的不歸路。
(一)“閉居與網絡”對“生存”的負面影響
1.“閉居與網絡”釋義
閉居是日本提出的精神和行為癥狀的概念,指的是人傾好于個人環境,害怕和外人溝通交流,沒有自信心,有嚴重的自卑感,折射出當前社會退步、退縮的現象。
網絡這個定義其實最開始是向著好的方向發展的,一開始人們應用網絡都是基于知識交流、信息傳遞之上的,但是在『村上龍対談集-存在の耐えがたきサルサ』中他這樣說道:“現在大家討論網絡都是基于它好的一面,但是它壞的一面卻鮮有人談?!盵1]從村上龍的這一席話中,我們不難發現村上龍認為的“網絡”和世人眼中的“網絡”概念和意義都是不同的。他認為,在網絡這個大平臺之上,任何人都可以暢所欲言,都可以將自己視作世界的中心,可以隨心所欲地抒發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憤懣。
2.“閉居與網絡”對人“生存”的影響
閉居是一個人害怕和外界交流的體現,在一個人的世界當中他們可以“無欲無求”地待上一天、一個月,甚至一年。就好比《共生蟲》中的主人公上原,他是“生存”的對立面,“生存”是基于人際交通、生存技能技巧之上的,“閉居”則將人“生存”的基本技能技巧鎖在了大門之后,對人“生存”的影響可見一斑。
網絡本是新時代的產物,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只要做好相應的規范舉措,勢必給“生存”帶來大的便利,可是實際上網絡作為新時代的產物,卻沒有在應用之初引起充分的重視,導致很多人借助網絡這個大平臺為所欲為,就如《共生蟲》中這樣的描述:“現實生活中被疏離、被排斥的上原在網上受到平等對待、得到他人的關注。在他得知自己體內一直寄生著蟲子之后,一掃以往的自卑心理,重新找回存在價值,將道德規范置之度外,把大規模的殺戮視為一種威懾和權力?!盵2]是的,網絡對于人“生存”本就是一把雙刃劍,如果應用得當勢必大力推動社會的發展、幫助人們解決問題,但是一旦沉迷其中,就會出現“紙醉金迷”的現象,對人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二)“生”的真諦
從“閉居與網絡”反思“生”的真諦。村上龍強調過他創作的目的本就是為少數人,他曾這樣說到:“日本社會從高度成長期發展到現在,其實本質上沒有什么變化,還是那么注重大多數人的意見,還是那么保守,當我提出少數派的意見,他們會覺得好奇:哎,這個人也許值得傾聽一下……?!睆乃脑捳Z中、作品中,我們更應該去深思背后所蘊藏的意義。
對于《共生蟲》中“生的希望”,更多地是通過麻木不仁的“現實問題”折射出“生活、生存”的真諦。
1.“生”的真諦——交際交流
和閉居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群居”,群居環境下人和人之間的交流度高,是身心健康、有效溝通的生存形式,這是“生的希望”的體現。
2.“生”的真諦——生存方式
從《共生蟲》中表面敘述上來看,上原閉居的原因是不愿和別人交流,對生活當中的任何事物都沒有興趣,所以他的自卑心理愈發嚴重,久而久之,需要用藥物來維系,但是細讀《共生蟲》,我們不難發現,上原閉居之初是因為他對家庭生存方式、生活情況的不滿意,根本找不到“生”的希望,而他的想法得不到父母、兄弟的理解,遭到家人的排斥,才導致后面的悲劇發生。所以從上原的故事我們應當反思,生存方式是否一定要強加于別人,是否一定要求別人按照自己的生存方式存活,答案是否定的,人作為一個單一的個體,從他出生的那一刻開始,他的成長環境就基本被恒定,想要打破環境的桎梏需要家人的支持、自我的求變,不是一味地將自己的觀點強加于別人身上,而是要尊重別人的生存方式,這樣才是“生”的真諦,誠如“互不打擾、各自安好”一般。
3.“生”的真諦——自我約束
自我約束對于人的“生存”和“發展”意義非凡,從《共生蟲》中上原沉迷網絡和閉居可以看出,上原喪失了對“生存”的希望最為重要的一個原因便是自我原因,雖然說家庭的不理解對上原走向迷途有一定的影響,可是就本質上而言,還是他自己的原因,在閉居之前沒有有效地和家人進行溝通交流,在閉居之后沒有抵制住網絡的誘惑,這是他最終走向犯罪的主要誘因。
二、“絕望環境中的再生”印證“生命存在便還有希望”
村上龍作品《銀河》中有這樣的場景描述:“在生你之前,爸爸和媽媽都沒有疾病,所以你是健康的。但是別人不會這樣看你,所以你會被他們歧視。爸爸媽媽現在的身體狀況不像以前了,只有安安靜靜的等死。你才十三歲,一個人生存下去根本不可能。如果你有爺爺奶奶、叔叔伯伯也還好,但是你沒有。所幸,你的頭腦聰明,電腦也比爸爸多,不用擔心錢的問題吧!在我們過世之后,你不用去學校上學了,去學點自己想學的東西吧!要把英語和電腦學好,只有這樣,你才能一個人好好的生活下去。是的,一個人生活雖然很辛苦,沒有家人的陪伴,沒有親人的理解,但如果你把上面的那些事情都做好,你必定會成為一個很了不起的人?!盵3]
從《銀河》主人公“男孩”父親的述說中我們不難發現主人公深陷絕望的環境當中,十三歲就失去了自己的雙親,沒有其他親戚朋友,但是從他父親最后的那句話中引托出了“生的希望”——“生命存在便還有希望”。
(一)絕望環境中的再生
從雙親到英國女傭再到英語教師,最后到白衣女子,“男孩”的行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對英國女傭和英語教師的態度幾乎是“上下級關系”,交流也是其他人在旁邊說,他只是偶爾應付幾句,但是在和白衣女子交流的過程中,他找到了心靈的寄托,“男孩”第一次說出了自己的名字,第一次傾述了自己這些年生活上的不易,白衣女子聽完之后將他擁入懷中,并將視如珍寶的一只耳環送給了他,這篇文章到這里便接近了尾聲,同樣的也是“男孩”的再生。
(二)生命存在便還有希望
其實判別生存最核心的標準便是“生命體征”,同“男孩”父親最后的那句話一樣,“你必定會成為一個很了不起的人”,只要生命存在就還有“生的希望”(生存下去、生活下去),誠如古人留下的名言“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三、結語
總之,對于村上龍小說,筆者對“生的希望”感悟良多,無論是《共生蟲》還是《銀河》都有對“生存”的描述,相較而言,《共生蟲》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基于日本國情之上的,而《銀河》更多的是基于單一個體之上的,但是“殊途同歸”,都是以“問題主人公”作為主要敘述對象。
參考文獻
[1]村上龍. 村上龍對談集–存在の耐えがたきサルサ [M]. 東京:文春文庫,2001:582.
[2] 村上龍.共生蟲[M]. 東京:講談社,2000:23–25.
[3] 村上龍.銀河[M]. 東京:講談社,199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