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淑儀 何建東
“神奇的電磁鐵”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科學(粵教科技版)》六年級下冊第2單元“能量及其轉換”第12課。本單元圍繞能量展開,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從具體事例和裝置中認識各種形式的能量,知道能量之間是能夠轉換的。基于學生已經學習過能量形式的轉換,本課將對能量轉換進行更深入的探究:電能如何轉換成磁能。以具體裝置—電磁鐵—讓學生深入體會能量的轉換,在探究中發現規律,得出電磁鐵的神奇特性。本課采取問題主線教學,對教材內容進行問題凝練,根據核心問題有層次地設計了2個探究活動,活動一:如何制作一個電磁鐵;活動二:電磁鐵有哪些特性。活動以問題形式一次性呈現,讓學生圍繞核心問題開展自主探究,在完整的探究過程中培養結構化思維。
一、 教學過程
1.環節一:現象引入——創設真實情境,凝練核心問題
師:老師這里有一根鐵棒,一條磁鐵。現在我想把回形針吸起來,你們建議我選擇哪一種工具?
生:磁鐵。
師:(演示磁鐵能吸起回形針)磁鐵能非常輕易地把回形針吸起來。那鐵棒能吸起回形針嗎?
生:不能。
師:老師這就給大家變一個小魔術,這是一個神奇的紙盒。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當鐵棒放入紙盒后,再靠近回形針時,會有什么現象呢?
生1:我發現一開始鐵棒是吸不起回形針的,當鐵棒放進小盒子后,能吸起一堆回形針。
師:這位同學描述得很詳細,這是我們剛才看到的現象,接下來你對什么科學問題感興趣呢?
生1:為什么普通的鐵棒不能吸起回形針,而放進盒子的鐵棒就能吸起來呢?
生2:我想知道盒子里面藏有什么。
生3:能吸起回形針的鐵棒是不是像磁鐵一樣?
【點評】教師通過演示實驗的對比,巧設懸念,令學生產生了認知沖突,引發了好奇心,點燃學生探究電磁鐵的激情。從而引導學生提出感興趣的科學問題,順勢進入探究。
2.環節二:探究活動——分解核心問題,搭建探究支架
師:請一個同學上來為我們揭秘紙盒,看看里面到底藏著什么材料。
生1:(拆開紙盒)里面有電池、導線和鐵棒。
師:這些材料就能讓鐵棒擁有磁性嗎?它們是如何組裝的?我們來觀察一下這個裝置的效果圖。誰能給我們說一說?
生2:把導線朝一個方向纏繞在鐵棒上,然后把電池安裝在電池盒里,兩端連接在導線上,給導線通電。
師:你從完成的效果圖中就能知道如何組裝,非常厲害!鐵棒繞上導線,通電后鐵棒有了磁性,它和磁鐵很像,但得通電才有磁性,你能給這樣的裝置起個名字嗎?
生2:電磁鐵。
師:這個名字不錯。你知道電磁鐵的磁能是由什么能量轉換而來的嗎?
生3:電磁鐵的磁能是由電能轉換而來的。
師:是的,電磁鐵是一種能將電能轉換成磁能的裝置。通電才有磁性,這是電磁鐵一個神奇的特性!電磁鐵還有哪些神奇的特性呢?要探究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做一個電磁鐵。如何制作一個電磁鐵?電磁鐵有哪些特性?請同學們借助學習單,完成探究任務。需要注意的是:在這個電路中,導線會因通電時間過長而發燙,因此我們每一次測試完成后都要馬上斷開電源!現在開始探究!
(學生分組探究,教師巡視指導。)
【點評】教師帶領學生揭秘“暗盒”,觀察盒子里的材料,并從裝置效果圖中思考電磁鐵的組裝以及其中的能量轉換,發現電磁鐵的神奇特性,為學生后續的自主探究鋪路。“如何制作一個電磁鐵?”“電磁鐵有哪些特征?”兩個問題同時呈現給學生,給予學生充足的自主探究時間,采用大開大合的教學策略,讓問題主線落到實處。
3.環節三:問題解決——解決核心問題,建構科學概念
師:哪個小組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們組在探究過程中的發現?
生1:我們首先將導線均勻并向同一方向繞于鐵棒上,將導線兩端連接在電池盒上,通電。
師:你們是如何判斷鐵棒是否有磁性的呢?
生1:通過看它能不能吸起回形針來判斷鐵棒有沒有磁性。我們發現鐵棒兩端的磁性最強,并且一樣強。鐵棒中間幾乎沒有磁性。
師:其他小組的發現和他們一樣嗎?
生2:我們的發現和他們組的一樣,我們認為電磁鐵的中間部分就像條形磁鐵的中間,磁力非常弱,幾乎沒有。
師:請你向大家演示。
生2:(拿起條形磁鐵,分別演示磁鐵中間段和兩端各自吸起回形針的情況)磁鐵的中間部分幾乎沒有磁力,不能吸起回形針。(接著拿起電磁鐵裝置來演示)我們可以看到這現象和磁鐵幾乎是一樣的。
師:謝謝你的對比演示,讓我們發現了電磁鐵和磁鐵的一些共同點。電磁鐵又有哪些特征是磁鐵不具備的呢?
生3:我們小組發現電磁鐵的磁極能調換!
師:你們是如何發現的?
生3:我們選擇用指南針來判斷電磁鐵兩端的磁極。依據的原理是:當指南針遇到相同的磁極時,紅色指針會和磁極相斥。當指南針遇到相反的磁極時就會相吸。根據這個原理,我們判斷出鐵棒的螺紋端是南極,圓端是北極。
生4:當我們調轉電磁鐵裝置正負極兩端接線后,再次通電,發現圓端是南極,螺紋端才是北極。從這個現象中,我們小組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電磁鐵不僅有磁極,隨著正負極接線的調換,電磁鐵的磁極方向還會改變。
師:你們小組不僅善于動手探究,還善于總結規律,發現了電磁鐵不僅有南極和北極,磁極方向還能調換。這也是電磁鐵的神奇的地方。其他小組在探究過程中還有什么發現呢?
生5:我們小組發現不僅可以用指南針來判斷南北極,還能用磁鐵來判斷。
師:你覺得哪一種更好用?
生5:我覺得兩者各有好處。指南針的體積小一點,更靈敏。而磁鐵上標明南北極,更方便判斷磁極方向。
師:你真的非常細心。同學們通過探究發現了電磁鐵神奇的特征,比如,有磁極,在改變裝置正負極接線的時候,磁極方向能改變。
【點評】在教師設置的層層深入的問題情境中,學生通過多層次、多渠道的分享交流、批判反思,從認知沖突到認知統一,逐步發現電磁鐵的規律,建構“電磁鐵是電能轉化為磁能的一種裝置”的科學概念。
4.環節四:問題拓展——拓展核心問題,突破三大壁壘
師:老師發現有的組做的電磁鐵能吸起九枚回形針,有的組只能吸起兩三枚,這是為什么?
生1:因為他們的電磁鐵磁力不夠,所以只能吸起少量的回形針。
師:如何增大電磁鐵的磁力?
生1:我覺得可以通過增加電池的數量來增大電力。
生2:我認為可以把導線多繞幾圈,增加線圈的匝數。
師:這兩位同學思維很活躍!這些猜想能行得通嗎?你打算如何設計探究實驗?我們下節課就來比一比誰的電磁鐵吸起的回形針最多。期待同學們課后探究!
【點評】“如何增大電磁鐵的磁力?”是對電磁鐵課內知識的延伸,以比賽形式來增加探究的趣味性,實現知識概念和探究能力的遷移,讓探究活動不因下課鈴聲響起而結束。
二、教學評析
教師通過實驗巧設懸念,讓學生看到鐵棒被放進鐵盒子后能夠吸起回形針這一現象,引發了學生對電磁鐵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讓學生圍繞電磁鐵的神奇之處展開學習。教師把活動一和活動二以問題形式一次性呈現,讓學生圍繞核心問題開展自主探究,這是一個創新之舉,避免了一問一答式的碎片化教學,實現了大開大合。在具體操作上,教師安排了足夠的時間,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如何制作電磁鐵”“電磁鐵有哪些特性”,讓學生經歷了電磁鐵結構分析、電磁鐵制作、電磁鐵吸起回形針這種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從而自主建構“電磁鐵是電能轉化為磁能的一種裝置”這一科學概念。
在聽課過程中,邵同學和組員在開始用指南針尋找磁極的方向時,組員將指南針放在鐵棒一端,邵同學觀察到指南針的指針指向北方,認為這是電磁鐵的北極。這時有組員提出了質疑,并說磁鐵有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特性,認為這應該是電磁鐵的南極。邵同學聽后點了點頭。可見在邵同學及組員在學習過程方面親歷了探究與協同,展開了建構與反思,讓學習真正發生。
本課教學從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到問題解決、問題拓展,都指向思維的培養,變“教教材”為“用教材”,變知識主線為問題主線,變知識課堂為思維課堂。學生嚴謹的科學思維,條理清晰的課堂發言、強烈的質疑批判精神,讓課堂閃耀著思維的光芒。
(作者單位:1.廣東省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2.廣東省東莞市教育局教研室)
責任編輯:孫昕
heartedu_s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