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超穎



【摘 要】教師隊伍建設是學校的核心工作,其中新教師對于每一所學校而言都是“新鮮的血液”,其專業發展水平對學校辦學品質提升具有重大意義,如何借助校本研修等形式幫助新教師從適應走向勝任是每一所學校都需要思考與實踐的問題。為此,筆者基于學校實際,在明確新教師培養的校本研修價值取向的基礎上,構建了新教師培養的校本研修模式。在實踐過程中,依據新教師個性化需求制訂研修計劃,立足研修過程,注重新教師反饋,并且進一步完善新教師培養的評價體系,以期促進新教師的專業成長。
【關鍵詞】新教師 校本研修 教師專業發展
校本研修是立足學校實際情況,根據教師自身的發展需求開展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其根本目的在于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發展,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的一種繼續教育形式[1]。縱觀我國教師專業發展形式,主要呈現出以下轉變:從一開始教師被動地接受規范行為、提升技能的培訓,到教師通過主動參與學習提升研究能力、強化學習深度的研訓,再到自主鉆研、實踐、反思的研修。這一轉變不僅僅是稱謂的變化,更是價值取向上的轉變,這種繼續教育形式在教師培養上,越來越注重教師的內在需要、自身經驗以及實踐反思[2]。江蘇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學充分考慮新教師敢于創新、可塑性強等特點,并在校本研修中立足學校實際情況,以解決教學問題、學生問題、教師問題等為出發點,結合新教師對自身的認識,明晰其在專業知識上的欠缺,以及專業能力上的不足,進而明確日常研修活動的目標、研修課程的內容等,促進新教師的專業成長,最終加強學校教師隊伍的建設、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教育。
一、基于新教師培養的校本研修模式構建
新教師的專業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呈現出螺旋式上升的態勢,為此,江蘇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學基于校情,構建了新教師培養的校本研修模式(見圖1)。通過多方診斷,明確新教師的優勢與劣勢,進而制訂行之有效的計劃并明確研修內容。為保障校本研修的有效性,在豐富校本研修形式的基礎上,合理安排、科學組織,并針對校本研修過程進行多元評價,最終,依據評價結果及實踐過程進行反思,以促進新教師的專業發展。
第一,多方診斷。大部分新教師為剛剛畢業的學生,盡管他們只是從一個校門走向另一個校門,但角色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從理論學習者轉變為教育實踐者,在這種轉變之下,新教師不僅要明確自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不足,而且要了解所在學校的現狀、特色以及學生的情況、特點等,這樣才能更好地肩負起教育者的責任,并且由于不同新教師的專業背景不同,所具備的能力也不盡相同,學校通過教師發展處牽頭,充分利用校內的名師、經驗豐富的骨干教師共同為新教師進行多方診斷,明確不同新教師當前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形成新教師培養的研修目標。
第二,制訂計劃。在多方診斷的基礎上,新教師需要結合學校發展規劃及自身不足,有針對性地制訂個人中長期成長規劃、短期計劃,并明確需要學校提供的支持。學校通過對制訂計劃的可行性與有效性進行討論與完善,最終確定更契合新教師專業成長的校本研修計劃。
第三,明確內容。如何依據新教師培養的校本研修計劃?明確研修內容是關鍵一環,其原因在于具體化的研修內容是新教師得以成長的載體,加之教師群體其實與學生群體相似,學生間存在差異,教師間亦存在差異。由于每位新教師的發展水平、任教學科等的不同,研修內容采取必修與選修相結合的方式,如有關教育政策法規、教育教學方法等研修內容可設置為必修,而有關教育理論、教育科研、信息技術應用等研修內容可設置為選修,供部分有需要的新教師學習,以更好地利用新教師成長初期的寶貴時間,將校本研修的效益進一步提高。
第四,豐富形式。在新教師培養的校本研修中,由于需要兼顧全體新教師的需求及某一新教師個體的需求,故不能僅采用專題講座、假期集中研修、示范課學習等形式。學校結合必修或選修的研修內容,采取多樣化的研修形式。對于大部分教師而言,都需要必修的內容采取本校集中研修或集團校共同研修的形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部分選修內容采取了師徒結對、同伴互助、自主研修等形式。
第五,科學組織。由于一線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并且部分學科教師需耗費較多精力在日常批改作業上,導致很難有較多精力去尋求專業發展。對于新教師而言,他們對于所教內容的熟悉程度與成熟教師相差甚遠,需要在備課、聽課等方面花費更多精力。正由于此,新教師在專業知識、能力等方面是急需發展的。可能有學校片面追求培訓的數量,單方面地認為只要新教師進行了培訓,他們就能成長,忽略了新教師的身心壓力,導致新教師對參加培訓產生抵觸心理,疲于應付,無法達到應有之義。為此,學校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并合理安排研修時間,采取定期研修與自主規劃相結合的方式,以便于新教師更好地進行校本研修。
第六,多元評價。校本研修中對教師考核評價的目的在于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促進教師更好地成長,加強評估校本研修的有效性。但目前大部分學校對于新教師的評價僅限于學校對其在考勤、備課、記筆記等方面的量化評價,不利于新教師全面、準確把握自身發展變化,也不利于學校改進后續的校本研修、提升學校辦學質量。學校采用多元化的評價體系,通過學校、同行、學生、家長以及新教師自身等不同主體的評價,提高評價的可信度,達到提升新教師專業水平的目的。
第七,實踐反思。新教師能否主動學習、主動成長直接影響著校本研修的有效性。只有當新教師自內而外想要成長時,才能更好地借助校本研修所提供的路徑和平臺。而這離不開新教師在校本研修過程中進行的自我反思,通過對課堂教學、學生發展、自身發展以及研修計劃達成度的分析,總結這一階段的得失,并借助反思日記等形式記錄下來,以便于隨時回顧并避免遺忘。其主要目的在于為下一次診斷提供依據,幫助新教師實現持續的、個性化的專業發展,助力新教師更快更好地勝任各項教育教學工作。
二、基于新教師培養的校本研修實踐策略
1.按需定修,深挖資源
由于當前新教師招聘要求中對研究生專業的限定較小,以物理學科為例,研究生專業為理論物理、等離子體物理、課程與教學論(物理)等均可參加新教師招聘。盡管這些畢業生都獲得了教師資格證,但這些專業更多的是注重培育學生在物理方面的素養,加之這部分研究生在本科階段并不一定是物理學(師范)專業,導致他們在教育理論、教育實踐等方面接受的培養是缺失的,不利于這些專業背景的新教師順利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即使新教師的本科專業為物理學(師范),但由于不同高校的辦學理念、功能定位存在差異,導致對師范生培養的側重點不同,難以做到真正的全面發展。
因此,學校在確定新教師人選后,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聯系新教師提前到校實習,以便于新教師提前了解學校文化、熟悉工作環境、掌握學生情況。與此同時,學校要求新教師提交簡歷,以便于初步了解其教育狀態、個人能力、所獲榮譽等,若不能提前到校實習,在新教師正式入職一周后,再安排師徒結對。在這一周時間內,學校需要與成熟教師溝通,明確有意向指導新教師的人員。這部分成熟教師需隨堂聽課,把握新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及風格,并在最后一天召開新教師診斷會。根據新教師的需求與意向,初步確定指導教師,并結合新教師自身的規劃,制訂個性化研修計劃(見圖2)。
在校本研修內容的指導下,學校根據校內骨干教師各自的優勢進行選擇,如部分骨干教師教學理論豐富,可讓其擔任提升新教師教育理論水平主題講座的主講人,安排教學成績突出的教師為新教師開展示范課,科研成果豐碩者引領新教師開展課題研究。除了深入挖掘校內資源外,學校充分利用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學教育集團的優勢,將校本研修不僅僅局限于本校,通過“走出去”讓新教師了解更多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等,更大限度地拓寬新教師的視野。
2.立足過程,保障實效
對于新教師的培養,學校更多的是要關注新教師研修的過程,當面對完美的研修計劃、精彩的研修內容時,如果新教師只是“走走過場”,一切都是徒然。只有當新教師認可校本研修,切實參與到研修過程中,愿意投入、積極行動時,校本研修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促進新教師專業發展。因此,在研修過程中組織者需要及時與新教師溝通,對于新教師反饋的信息,應及時處理并做出相應調整,體現學校的人文關懷。
由于新教師任教學科、執教班級不同,導致在正常上班期間難以安排出所有新教師均沒有教學工作的時間段,這就導致學校很難進行集中研修。因此,對于一些不需要太多互動的研修內容,如信息技術的學習,可有效利用“互聯網+”資源,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由相關骨干教師錄制微課,供新教師在線上自由學習,有效避免了不同新教師接受能力不同以及難以集中研修的情況,便于新教師依據自身理解能力安排研修時長。新教師可通過線下與指導教師進行交流,獲得個性化指導,有效提高研修效率,保障研修效果。除此之外,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學校鼓勵新教師與青年教師進行同伴互助。他們年齡相近、遇到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共性,更能體會到對方所遇到的困境,并且雙方更能以平等的伙伴身份交流、共享平衡家庭與工作之間關系的經驗、排解壓力,保障校本研修的實效。
3.優化評價,助力成長
有效的評價體系對于新教師的培養具有良好的導向作用,因此,學校完善了校本研修的評價體系(見圖3)。通過學校、同行、學生、自身的多元評估,回應學生的訴求,并且提升新教師的專業水平。
一方面,由于有效的同行觀察對觀察者和被觀察者均有極大的益處,并且二者之間的過程記錄有助于教師發展中心,或學校領導對新教師進行形成性評估或總結性評估。同行觀察可細化為三個階段,即課前討論階段、觀察教學階段和課后討論階段。一是在課前討論階段,新教師需要親自與觀察者聯系,將教學大綱、教學目標及有關的教學材料交給觀察者,明確觀察時間、地點及觀察要點,進而共同制訂具體的觀察記錄表。二是在觀察教學階段中,觀察者通常會試圖坐在不起眼的地方,不引起學生的注意,以降低對教學觀察的影響,并且觀察者應注重新教師課前提出的觀察要點,在關注課堂可借鑒之處的同時關注課程可能改進的方式。三是課后討論通常在課堂觀察的同一天內完成,觀察者需將客觀的敘述日志反映給新教師,新教師進行自我反思。與此同時,新教師可以獲取觀察者的主觀性評價,可以是師生互動、教學效果、存在問題等方面,進而討論相應的解決對策。
另一方面,要注重學生對新教師的評價,具體的評價步驟可分為五步。第一,為課程制訂評估計劃,有助于確保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估是與課程目標相一致,這樣能幫助新教師檢驗所創設學習環境的適宜性以及教學效果。第二,編制評教問卷,鼓勵學生給予建設性反饋。第三,收集學生反饋意見、數據。第四,在閱讀學生反饋前做好準備,盡量不被負面評價影響,盡可能客觀地反思自身存在的問題。第五,分析學生評教數據,為改善教學、改進課程服務。
江蘇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學在對新教師培養的過程中,隨著校本研修的不斷推進,逐步發現極少部分新教師對校本研修開始產生不適應的狀態,這一現象主要在新教師熟悉日常教學工作、能夠初步把控課堂后開始出現。他們認為,校本研修幫助其進一步提升教學水平成效較慢,并且研修活動與正常教學工作有時會產生“撞車”現象,其主要原因在于這部分新教師尚未明確校本研修的意義并且缺少專業發展的自主性。因此,在后續的新教師培養工作中,學校要加強對校本研修的解讀,幫助新教師明確其內涵與價值,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培養專業發展的自主性,讓校本研修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最終促進新教師的專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衡德翠. 基于價值取向視角校本研修的個案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5:24.
[2] 楊婷,金哲.從被動受訓到自覺研修:教學改革中教師專業發展40年[J].全球教育展望,2018,47(8):25-36.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學)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