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哲波


詩是人類的母語。幾乎每個民族的祖先,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詩歌作為最初的母語文學形式。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一個孩子就其天性來說都是詩人。”[1]孩子是最接近于詩的,或者說兒童本身就是一首詩。他們的心與詩的心最近,他們的感覺與詩是相通的,他們對詩的節奏韻律的敏感優于成人。
德國著名詩人荷爾德林有一句名言:“盡管一生勞績,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從勞績到詩意其實就是從物質升華到精神。在荷爾德林看來,人生存的本質即是詩意的,召喚著人們掙脫外物對心靈的重重遮蔽,重新發現本真的存在和自由,從而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生命”與“教育”之關系,也如同“人”與“大地”的關系。生命化的教育倡導教育“以人為本”,就是說要把“遠離”教育的人“還給”教育。其實也就可以理解為,讓生命在教育中詩意地生活。
所謂詩意教育是思想觀念的凝練、人文精神的彰顯、道德規范的載體,是一種教育的新理念,是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基因的傳承和發展。它指的不是教育者或者教育領域局部的狀態,而是教育的整個狀態,即“行至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自由心態和“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自然狀態,是一種順勢而為,順勢而得,不矯情,不做作,是還教育以本色,還兒童成長以本色。
一、詩意教育的落地生根
由此看來,冥冥之中,兒童注定要與詩在詩意的校園中有一場生命的邂逅與禮遇,并奏響成長的交響與禮贊。
江蘇省丹陽市埤城中心小學(以下簡稱“埤城中心小學”)創辦于1905年,是一所具有115年辦學歷史的百年老校。學校以深化內涵發展,建設“管理規范、質量上乘、特色鮮明”的現代化農村小學為辦學目標,在“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學校精神指引下,在繼承與創新中確立了“以詩啟智,以詩促學,以詩怡情,以詩育人”的特色發展理念,踐行詩意教育,共享詩意成長,成就詩意人生,形成了獨具特質的學校文化。
2005年,江蘇省級課題“培養小學生賞析傳統詩詞能力的研究”在埤城中心小學立項,著力推進“詩詞進課堂”,全面拉開了“詩歌教學”的帷幕;其后,隨著新一輪詩教課題“農村小學詩詞文化教育的實踐研究”的開題,學校確立“弘揚詩詞文化 共享詩意成長”的詩教發展理念,全面推開“詩詞進校園”活動,“詩詞”也由學科專題向學科教育轉變;2015年,隨著學校詩教工作被江蘇省教育廳立項為“小學特色文化建設工程項目”,學校內涵建設向更新的高度和更廣的視野發展,實現由“學科教育”向“詩意教育”轉變,學校全面開啟“詩意教育”的新里程。
詩歌本身是一種“美”的文學樣式,用詩去啟迪和熏陶,營造詩意環境,就能養成學生美好的心靈,即讓學生成為更“美”的人,更“善”的人。 而要達成“美”和“善”的目標,就必須追求事物發展的真理所在和尋找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并在科學理論與方法的指導下不斷地認識事物的本質,把握事物的規律,亦即“求真”。因此,校訓“求真”應運而生,應需而解。它是助力學校可持續發展,實現從“百年老校走向百年名校”的根基。
詩意教育的理念是生態的、優雅的、向上的,充滿著生命的活力。以綠色為基調的校標強調的是自然的狀態,師生在綠色的如田園般詩情的環境中呈現出努力向上的姿態(見圖1)。
歷時15年,學校癡心不改、矢志不渝,從“詩歌教學”到“詩詞教育”再到“詩意教育”,雖只一字之差,卻記錄著學校對“詩意教育”認識的一次次飛躍,對“詩意教育”實踐的一步步深入,鐫刻出學校奔跑在“詩意教育”道路上的一行行堅實而又生動的足跡。
二、詩意教育的核心價值與育人目標
腹有讀書氣自華,“詩詞”不僅是一種文學體裁,也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更是一個人文化底蘊、文學氣質的外在表現。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的本質就是不虛假,思想純正。以“求真”為基準,“詩”只是一個媒介,是一種外顯。我們要以此為“形”,將其內化為學生的“品”,進而升華為“道”,即遵循教育的規律,還教育以底色,遵循兒童成長的規律,還兒童的成長以本色。
學校追求詩意教育的核心價值在于:秉持“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學校精神,通過正確的辦學思想、科學的教育方法、切實可行的措施,實現學校“管理規范、質量上乘、特色鮮明”的三維發展目標。讓學生在讀詩、賞詩、寫詩的過程中,聞詩、知禮、敦品、立人,回到人性的真善美,砥礪品行,正心修身,一念成仁,實現學生“生命個體、學識修養、家國情懷”的三維成長目標。
用詩詞滋養的孩子充滿著童真、童趣、童心;用詩詞武裝的教師更顯得有溫度(教育的情懷)、有高度(專業的素養)、有風度(優雅的氣質);用詩詞裝扮的校園更顯清新、儒雅、內秀。詩意教育的目標是涵養詩意學生與詩情教師。
1.詩意學生
培養具有一定詩詞素養的文明學生,知禮仁愛、熱愛學習、懂得感恩、自主發展。(1)詩敦品: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培育學生良好的行為品行;(2)詩養性:關注學生的學識修養,樹立學生崇高的理想信念;(3)詩言志:關注學生的經世致用,厚植學生樸素的家國情懷。
2.詩情教師
詩情教師首先應該是智慧儒雅的人,教育情懷、修養內涵“在線”的人。而嚴謹的治學態度、善教的專業素養、求實的工作作風和創新的教學理念,則是對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要求,也是我們評價教師的根本標準。
三、詩意教育的實踐范式
1.傾心打造詩香校園
校園隨處可見經典詩詞,入眼入心,當人走進校園時,如徜徉詩歌的海洋,在潛移默化中感受經典詩詞文化的熏陶。校園內錯落有致地分布著凸顯特色發展理念的詩柱、刻有“詩語”的詩石、題寫有名人或師生詩詞作品的“詩廊”“詩橋”“詩景”、鑲嵌著“十大詞牌名介紹”的大理石地面,校園內的花壇、走廊、板報、櫥窗、地面處處展現出詩詞的魅力。詩香校園著重于四項發展。
(1)發展校園“詩綠文化”。讓詩文掩映在植物之中,成為學校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春之聲、夏之語、秋之韻、冬之意等主題詩詞點綴于花叢之間。校園內詩詞與綠樹紅花相映成趣,各景點成為師生展示詩詞創作的園地。
(2)發展校園“詩樂文化”。把課間鈴聲設計成悠揚的古詩新唱,兩周更換一次,給師生經典文化的熏陶;結合特定的節日吟唱古詩文歌曲,讓經典永流傳。
(3)發展校園“詩室文化”。通過開辟學生“新芽詩社”和教師詩意工作室,為師生創設詩詞體驗場所。仁信樓的詩詞與經典國學、禮智樓的詩歌發展史、綜藝樓的詩詞與姊妹藝術,加上辦公室的詩詞文化布置,讓師生時時與詩為伴,沐浴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光輝中,享受著詩詞的無窮魅力。
(4)發展校園“詩墻文化”。讓墻壁、櫥窗、黑板成為學生的詩詞作品、詩配畫、詩詞書法作品等的展示基地。以“詩行春秋圖”為引領,借用校內建筑外墻分主題進行了詩詞文化布置,愛國篇、田園篇、勵志篇、友情篇、革命篇等主題詩篇按系列呈現,無不體現育人的功能。
在詩香校園呈現的過程中,師生的詩詞作品和名家詩詞作品共同構成學校的文化亮點,形成共融共通、人人參與的“詩意文化”特色,真正讓文化校園激發師生詩詞的創造力和對學校的認同感。
2.創新開發詩意課程
(1)借助課題研究。課題研究是學校借以推進詩意教育的重要抓手。學校從2005年省級課題“培養小學生賞析傳統詩詞能力的研究”開始,系統開展了“農村小學詩詞文化教育的實踐研究”“賞析中華傳統詩詞文化,提高學生文化道德修養”“分類研讀小學教材之古詩詞教學研究”等多項詩詞教學專項課題,方向不斷明確,程度不斷推進,角度不斷延伸。通過課題的研究,詩教真正地走進了校園、走進了課堂,營造了古風古韻;詩教也走近了師生,豐富了師生的詩詞文化積淀,全面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為孩子們營造了詩意童年,為師生的幸福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依托校本課程。為了讓“詩意教育”落地生根,學校自主開發了校本教材《詩意童年》《詩詞書法周周練》和各年級詩社社團校本教材;專門開設了詩教課,開展詩詞綜合實踐活動;成立了詩詞文學社團,有校級詩詞文學社—星芽詩社,還有各個年級的年級詩社,分別是“青青草詩社”“小荷詩社”“雛鷹詩社”“蓓蕾詩社”“淺草詩社”“繁星詩社”。詩教課和社團課的開辟,使得學校詩詞特色文化的推進有時間、有陣地、有教材,讓學校的詩教活動系統化、序列化、科學化、精細化。學校對師生創作的優秀作品也進行整理,匯編了優秀古詩教案集、論文集、教師詩集、學生詩集,創辦了內部刊物《星芽詩報》。
為了豐富學生的詩詞積累,我們設計了“詩詞過關跳跳跳”活動。將新課標中給定的古詩詞及其他優秀詩詞,根據難易程度分為十級。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吟讀、背誦。詩詞考級組定期對學生熟讀吟誦情況進行考核,并根據學生熟讀吟誦的數量等評定相應的等級。
(3)融合學科課程。我們積極開展詩詞教學課程整合工作。嘗試將“詩意教育”與各門學科整合,讓詩詞與音樂結合、與美術結合、與體育結合、與德育結合,等等,在各學科中滲透“詩”的元素。詩詞廣播操便是我校在將詩詞與體育結合的過程中的一大創新工作。一套詩操包含20首古詩,一學期做一套,六年便是12套,共計240首詩。每天廣播操的時間,全體教師與學生共做詩詞廣播操、齊吟古詩,已然成為學校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見圖2)。同時,學校還切實推進“詩意德育”的行動研究,逐步引入詩詞的育人元素、詩意化的育人藝術,開發相應的“詩意德育”教材,打造學校的德育特色品牌。
中心小學在新冠疫情期間嘗試的一項全新的課程形式。通過微信平臺,借助江蘇電視臺城市頻道,我們組織學生開展了“網絡詩詞飛花令”。從組織發起到選拔晉級再到競賽現場,師生積極參與,活動效果明顯,打開了我們對于詩詞綜合實踐活動的一扇新窗,雖是淺嘗,但已覺味,應是不止。后期我們將進一步進行有效的探索。
3.有效開展詩教活動
活動是激活校園、激活師生的催化劑,結合學校詩意教育的特色,學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詩教專項活動。
學生層面:主要分為校內體驗和校外實踐兩大類。對內,學校開辟了星芽詩社,成立了校級和各年級詩詞社團,利用相關傳統節日開展諸如詩詞吟誦大賽、詩配畫比賽、詩詞改寫白話文活動、班級詩詞廣播操比賽、詩詞創作評比等活動。對外,學校成立“丹陽市詩詞楹聯學會埤小分會”,并借助各級優秀平臺舉辦、參加詩詞作品征集、詩詞競賽、采風創作等活動。由此逐步建成校內詩詞賞析基地(詩社)、實踐基地(詩園)、展示基地(詩匯),借助外力逐步建成校外詩詞培訓基地、采風基地、拓展基地,從而內外聯動,開展豐富多彩的詩詞綜合實踐活動。
教師層面:校際聯誼活動不僅能提高詩意教育的含金量,還能更好地發揮宣傳和輻射的功能。比如,學校與省內五所學校建立起“詩意同盟體”,從課堂教學、詩詞活動及學校管理等方面搭建詩意教育交流的平臺,教師在“詩意同盟體”的平臺中展示課堂教學與詩詞素養的風采。再如,學校與“丹陽市詩詞楹聯學會”結成友好單位,邀請專家來校作詩詞知識講座,開展詩詞創作培訓指導。又如,學校外派骨干教師參觀學習、提升素養,并抓住契機,開展詩詞創作評比交流活動。現在,全校教師都有自己的詩詞作品,大部分教師成了詩詞創作骨干成員。多位教師的詩詞作品及詩詞教學文章被發表在各類刊物上。豐富多彩、形式各異的活動,不斷地促進著學校的特色發展,大大提高了教師們對學習詩詞的興趣與熱情,活躍了教師們的課余文化生活,增強了校園的文化氣息,凝結了教師的文化氣質,學校的詩詞特色文化活動更為深入人心。
作為“全國詩教先進單位”,近年來,埤城中心小學吸引了來自省內乃至全國范圍內的很多兄弟單位慕名來訪。2017年11月,學校承辦“全國詩教工作會議”分會場活動,來自全國及港澳臺地區近200名專家學者前來參觀訪問,在現場感受埤城中心小學詩意教育的建設成果。2019年,詩意教育成果“弘揚詩詞文化,潤澤詩意童年”走進了“第五屆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學校先后在“全國詩教工作會議”“江蘇省物型課程論壇”“江蘇省詩歌教育聯盟成立儀式”“江蘇省鄉村學校少年宮建設項目負責人培訓班”等活動中作經驗交流,“詩意教育”品牌不斷向上、向外推廣延伸。
教育需要詩意,詩意的教育是幸福的教育。師生共享詩意成長,是埤城中心小學持之以恒追求的教育理想!
參考文獻
[1] 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189.
(作者系江蘇省丹陽市埤城中心小學校長)
責任編輯:孫昕
heartedu_s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