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青
摘要:2019年4月起,我們兩位指導老師帶領著四名藝術專業的學生,開始培育大學生創新項目《圓夢階梯——大學生手賬》。為什么發起該項目?目前在校大學生兩極分化嚴重,有部分學生沉迷于網絡或游戲,應付學業,學習成績下降。嚴重者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受損,經常有沖動行為和抑郁情緒。作為教師,在課堂上也經常看到學生癡迷手機,他們在宿舍里面也會經常熬夜玩游戲,甚至在吃飯走路時都開著手機游戲,片刻不離身,難以自控。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項目;手賬
一、深思探究其原因
一是價值社會化。誰都在追求更好的教育資源,目前的應試教育導致千人一面,只看分數。家長老師同學都以此來判斷一個人的價值,學生長期受此影響。他們并不了解自己真實的價值、愛好、情緒等等,進入大學之后約束減輕,反而失落迷茫導致失控。與學生談心時,筆者經常問“不愛學習,那你喜歡什么?”他并不是回答喜歡打游戲,而是說“不知道”。他們需要尋找真正的自我、獨特的才能和內心體驗。
二是拖延癥。拖延癥已是廣泛的社會現象,人們內心有著向往,卻缺乏行動力。現代醫學證明意志力是會被消耗的,最好的行動方式是養成習慣。惡習往往同時伴隨著愉悅感和罪惡感,利用好的習慣來替代之,比單純克制現實得多。利用科學的方法來控制自己的學習工作生活,就能事半功倍。
三是外界誘惑多。網絡無處不在,精彩紛呈遠超現實世界,學生在游戲和自媒體上得到更刺激的體驗,并且建立起網絡人脈關系,在網絡中自己的“英雄”形象對比現實中平凡的學生身份,內心失衡,從而更加沉迷于網絡。另外,還有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如夜店、酒吧、不良藥物等。
日本等國家,家庭和學校課堂都會開展手賬教育,并有專門部門能管理相關事宜。國內手賬文化正在興起,成為清新潮流,不少先進城市的中小學和教育機構都在摸索應用中。針對目前不少大學生之痛點,即迷惘,缺失目標和夢想,拖延癥,手機或網游依賴,手賬可以真正地幫助他們尋找自我,循序漸進地改變。已有越來越多的人用手賬這種工具了解自己,自律自強,一步步達成夢想。
二、手賬究竟是什么
一是記錄生活,傾聽自己的內心獨白。衣食住行皆可記錄,監控自己的飲食作息。如打游戲、熬夜等行為記錄下來才能夠警醒,不然一天一天過去渾然不覺。回頭再看每天的時間軸,如每日游戲時間長度等。記錄導致反思,從而才能引發改變。
二是從規劃到執行。改變不容易,很多人都使用手賬打卡來控制自己,用好的習慣來替代不良習慣。如減少游戲時間,而改為背單詞、讀書、看教程等。
三是輸出倒逼輸入。面對手賬上的空白頁,很難復制粘貼。要書寫必須去學習,必須去思考,書寫就是思考。書寫手賬可以使人脫離手機和網絡,暫離紛繁的網絡世界,獨自思考。天天練習,一遍遍地強化這個思考的過程,從而加強獨立思考的能力。
三、《圓夢階梯——大學生手賬》輸出的成果
一是手賬本實例輸出。一本美食手賬《味到筆跡》,項目主持人蔡晨倩同學,她記錄自己家鄉浙江臺州的美食文化,繪制精美水彩畫,排版成冊。《味到筆跡》清新唯美,受到專家督導的好評。二是英語學習手賬。一為英語單詞打卡本,每天記錄單詞進程,用于考級和考試。二為主題中英雙語手賬,如旅游看展。這次指導老師帶領手賬小組成員參與了2019NABF南京藝術書展,收獲了不少展品名片等,同學回來利用這些制作了英語學習手賬《2019NABF》。在實現應用中強化了英語學習,輕松有趣。還有《躲在耳里》《相遇》兩本繪本手賬。藝術專業的學生,天天堅持手繪,提升技能,記錄靈感,積累作品。
二是面向大眾進行手賬教學推廣。公開發表論文兩篇,微博號“物與氧”,手賬系列微課等教程。
三是應用于大學課堂,教會大學生使用手賬,培養興趣。一日子彈手賬體驗共計200人次,藝術專業同學繪制了《我最喜歡的》主題一日手賬50張左右。
四是手賬周邊文創產品開發。制作出相關產品,豆本、相冊、相框、明信片、掛件、鑰匙扣、貼紙等若干。從手賬衍生出個人品牌和IP,做出真實的產品,自帶流量,實現知識變現。同時也是學生學習實踐的提升,為畢業設計和工作做準備。
手帳的奧義就是“把想做的事寫下來,把寫下來的事情做完”。同學們在一天天的堅持中,成了更好的自己。也希望更多人關注自己,關注手帳文化,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