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冰清 梁靜 曹海翔
摘 要:做好黨史、新中國史的學習教育工作,是我們黨的一項優良傳統,也是我們加強黨的建設、提高黨員干部思想政治素質的重要途徑。高校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學好黨史、新中國史尤為必要。本文首先分析學習黨史、新中國史的重要性,提出要結合實際學習,將歷史經驗、啟示和優良革命傳統融入本職工作,并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角度出發,針對高校黨員干部和師生員工,就如何學好黨史新中國史、主動擔當作為,提出了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黨史;新中國史;黨員干部;擔當作為;高校工作
黨史、新中國史是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領導中國人民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史。學習黨史、國史,是全體黨員干部的必修課,有利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推進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發展。
重視黨史、新中國史的學習,善于從黨和國家的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是我們黨的一項優良傳統,也是我們加強黨的建設、提高黨員干部思想政治素質的重要途徑。2019年7月,中央主題教育領導小組印發《關于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認真學習黨史、新中國史的通知》,要求把學習黨史、新中國史作為牢記黨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途徑,在深入學習和不斷領悟中,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不斷增強守初心、擔使命的思想和行動自覺。
黨員干部是改革發展的“排頭兵”,對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高校干部而言,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更是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2018年5月,中辦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大力教育引導干部擔當作為、干事創業。黨史、新中國史是革命先輩守初心、擔使命的奮斗史,也是黨員干部的強大精神動力。高校黨員干部肩負立德樹人的使命,勇擔歷史重任、服務高等教育和高校的改革發展,離不開黨史、新中國史的精神滋養和道路指引。通過深入學習領會黨史、新中國史,高校黨員干部能夠掌握歷史思維、歷史眼光,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增強歷史擔當,堅守初心,勇擔使命,在實際工作中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貢獻智慧和力量。
一、學習黨史、新中國史的重要性
(一)黨史、新中國史是中國共產黨人守初心、擔使命的奮斗史
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赝麣v史,中國共產黨成立伊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而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
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創建時就立下的誓言。在黨的一大上,中國共產黨就把進行社會革命作為根本政治目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無數共產黨人前仆后繼、浴血奮戰,為人民群眾謀求翻身解放、當家作主的幸福生活。革命勝利后,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做出了艱辛探索和不懈努力,盡快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逐步改變了落后的面貌,擺脫貧困奔向小康,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梢哉f,黨史、新中國史也是人民群眾走向幸福生活的歷史,在這一過程中,共產黨人以增進人民福祉為己任,堅持為人民謀求幸福,把一個積貧積弱的中國逐步建設成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新中國。
為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一直肩負的歷史使命?;仡欀袊?、黨的歷史,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必須完成的兩大歷史任務,也是中國共產黨為之奮斗的歷史使命。在對使命的執著堅守下,共產黨人帶領廣大人民歷經滄桑、艱苦奮斗,改變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發展的進程,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進而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實現了中華民族由近代遭受壓迫到實現民族獨立、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并續寫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畫卷。
黨史和新中國史中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蘊含著資政育人的寶貴財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就是在回顧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奮斗史,回溯共產黨人近百年來一脈相承的初心和使命、責任與擔當。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有助于廣大黨員干部深刻認識黨具有先進的政治屬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純潔的政治品質;使黨員干部堅定對黨、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發揚革命精神和斗爭精神,勇擔歷史重任,主動擔當作為;也讓黨員干部更加堅定了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
(二)黨史、新中國史是黨員干部的強大精神動力
中國共產黨近百年的奮斗史充分證明,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前赴后繼、奮斗不息的精神動力。黨史、新中國史正是我們汲取信心和強大精神動力的“營養劑”。我們的工業化基礎是在幾乎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開始,除了采礦業、紡織業和簡單加工業,其他工業產品都無法自主生產,完全依賴進口。同時,資本主義對我們進行經濟封鎖。在這樣的條件下,全國人民團結一心,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各項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形成中國近代以來引進規模最大、效果最好、作用最大的工業化浪潮,為后來的工業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進入第三個五年計劃,中國的國內國際環境受到了全面的沖擊。在這種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我們成功進行了第一顆氫彈爆炸實驗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實驗衛星。
到今天,從“天宮”“蛟龍”到“嫦娥”“神舟”,我國航天事業實現了全局性的提升;不僅是航天領域,我國在經濟、政治、社會、民生、文化等方面的建設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要看到,前進道路上仍然有許多新的困難需要征服,還有很多重大挑戰需要應對、有很多重大風險需要抵御、有很多重大矛盾需要解決。回顧這段歷史,我們要以老一輩建設者為榜樣,繼承和弘揚他們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精神,敢于戰勝一切艱難險阻。
二、結合工作實際,深入學習領會黨史、新中國史
在近一個世紀的奮斗歷程中,我們黨經受了風風雨雨的考驗,其中有勝利也有失敗,有成功也有挫折,有經驗也有教訓。黨和新中國成立、發展的歷史,是經驗和智慧的富礦,為我們結合實際、做好現實工作提供了理想信念支撐以及思維、路徑、方法引領。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應當深入思考和領會革命前輩留給我們治國理政、干事創業的經驗和智慧,并在實際工作中繼承和發揚光榮傳統。
(一)以歷史經驗和啟示指導工作實踐
歷史能給人們以深刻的警示、啟示與借鑒。中國共產黨一路走來,屢屢化險為夷,累積了大量攻堅克難的辦法,有豐富的事例可供后人參考。如果我們對土地革命前期中期黨內發生過的“左”傾教條主義的危害有過了解,就能深刻認識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極端重要;通過了解長征途中發生的紅四方面軍部分領導人物“另立中央”的這段歷史,就能對為什么一定要做到全黨服從中央有深刻的認知;通過抗日戰爭勝利后黨中央作出“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決策和東北根據地的建立,可以明白全黨一盤棋、樹立全局意識是多么重要。在學習中受教育、受洗禮,以史為鑒。一個個歷史事件告訴我們,要注重總結歷史經驗,增強政治鑒別能力,不斷提升對發展規律的認識,提高應對復雜形勢、解決復雜問題能力。
(二)在平凡崗位上繼承發揚優良傳統
學好黨史、新中國史,還要繼續發揚黨的優良作風,把革命傳統一代代傳下去。黨的三大作風包括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以及批評與自我批評,這是1945年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總結黨的建設基本經驗時提出的。此外,信念堅定、紀律嚴明、組織嚴密、實事求是、艱苦奮斗、統一戰線等也是黨在革命年代形成的優良傳統。學習黨史、新中國史,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把革命傳統、優良作風融入黨的建設中,融入到我們的實際工作中。黨員干部要時刻牢記共產黨人血脈相承的光榮傳統,樹牢理想信念,在工作中堅持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勤于自我檢視、敢于直言,永葆艱苦奮斗、團結奮進的政治品格,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續寫奮斗的篇章。
三、學好黨史、新中國史,在高校工作中主動擔當作為
在高校工作中,黨史和新中國史為我們扎根中國大地、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提供了歷史依據和歷史啟示。強化理想信念教育、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離不開黨史、新中國史的教育作用。高校黨員干部更是要善于運用歷史思維和歷史方法,從黨史、新中國史中汲取力量,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主動擔當作為,為高等教育事業不斷增添新的正能量。
(一)建立學習黨史、新中國史長效機制,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高等學校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與合作五大職能。新時代黨和國家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是教育培養青年人才的重要園地,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與發展的主要陣地,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堅定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教育,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引導學生熱愛和擁護中國共產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才能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要充分發揮黨史、新中國史的教育作用,深刻領悟我們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鍛造的革命文化,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始終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政治責任,培養祖國和人民需要的各類人才,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服務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揮高校黨史、新中國史研究的學科優勢、理論優勢、人才優勢,深入學習研究宣傳黨史、新中國史,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想性、親和力、針對性,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激發學生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高校要建立學習黨史、新中國史的長效機制,讓學習黨史、新中國史常態化。要把黨史、新中國史學習作為加強黨的建設的永恒課題,鞏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既要抓住重大事件開展全黨的學習活動,也要抓好經常性學習。要把黨史、新中國史學習教育作為積極分子培養、黨員教育培訓、干部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創新學習形式,增強學習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針對性、實效性,將黨史、新中國史學習成果轉化為攻堅克難、干事創業的精神動力。
(二)從黨史、新中國史中汲取力量,勇擔服務高校改革發展的重任
高校黨員干部要知史愛黨愛國,錘煉忠誠干凈擔當的政治品格。對高校黨員干部而言,所謂忠誠,就是要不忘初心,在“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上保持堅定的政治立場,始終將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作為立身之本。面對新時代高等教育的新要求,高校黨員干部應當以學習黨史、新中國史為契機,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終把對黨忠誠作為奮斗底色。
高校黨員干部要傳承革命精神,增強擔當作為、干事創業的自覺。中國共產黨人自建黨那一天起,就團結帶領人民,在黨和國家發展的各個時期不斷破除艱難險阻,傳承革命火炬。在今天,服務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推動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已經成為高校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破除改革阻力,要求黨員干部必須敢啃“硬骨頭”、善打“攻堅戰”,面對大是大非要敢于亮劍,面對矛盾要敢于迎難而上,面對失誤要敢于承擔責任?!蛾P于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要求廣大干部切實增強政治擔當、歷史擔當、責任擔當,努力創造屬于新時代的光輝業績。通過深入學習黨史、新中國史,高校黨員干部應當以優良革命傳統為“對標尺”,查找自身問題,面對大是大非要敢于亮劍,面對矛盾要敢于迎難而上,面對失誤要敢于承擔責任。增強擔當作為、干事創業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涵養“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
高校黨員干部要領悟黨的理論創新史,增強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本領能力。黨史、新中國史也是黨的理論創新史。學習黨史、新中國史要與學懂弄通黨的創新理論結合起來,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汲取創新發展的勇氣與智慧,培養歷史思維和歷史眼光,提高應對困難挑戰的能力。廣大黨員干部應當善于從黨史、新中國史中吸收智慧,圍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求,積極提升專業素質、參與實踐鍛煉,增強想為會為敢為的能力,涵養擔當作為的底氣和勇氣,全面提高適應新時代、實現新目標、落實新部署的能力,以奮進的姿態和過硬的能力素養,肩負起時代使命,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吳靜.發揮黨史教育的重要作用[J].黨政論壇,2017(6):51-54.
[2]劉定華.從黨史新中國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J].農業發展與金融,2019(12):79-81.
[3]姚冠新.以首位意識推進高校黨的政治建設[N].新華日報,2019-5-20(14).
[4]程中才.學好黨史新中國史 增強歷史擔當[N].中國紀檢監察報,2019-8-22(15).
[5]戴立興.從黨史、新中國史中汲取前進力量[N].湖北日報,2019-9-11(15).
[6]曾建君.在學習黨史新中國史中明志明理明德明責[N].學習時報,2019-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