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春亮 于亮
摘 要:中國傳統民本思想來源于古代國家與社會治理活動,雖有“民本”外衣,卻是“君本”內核,本質上是維護專制統治的工具。透過傳統民本思想的歷史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在人民群眾身份地位、國家發展價值旨歸、社會發展根本動力等方面集中體現了人民的主體性。
關鍵詞:傳統民本思想;以人民為中心;人民主體性
以人民為中心突出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根本立場和價值指向,是黨長期治國理政偉大實踐和成功經驗的總結升華。它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中國共產黨歷屆領導集體的人民觀,同時也有對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民本思想的揚棄。受制于君主專制制度、經濟文化形態,傳統民本思想賦予民眾的政治權力在現實中難以兌現,因而終究無法擺脫內容空位、制度缺位、效果錯位等歷史局限[1]。而以人民為中心涵蓋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內在要求,在人民地位、社會發展目的及力量來源等方面集中體現了人民的主體性。將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置于傳統民本思想比照下,更能凸顯其科學性、先進性,也更能準確理解和把握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深刻內涵和價值追求。
一、“民本”與“人本”:人民的身份認同與社會地位
一般認為,傳統民本思想發軔于夏商,初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戰國,漢唐不斷發展充實,宋明以后趨于完善。盡管學界因認識角度、理解深度和重視程度不一而對其內涵與外延有所側重,但基本認可其核心理念即“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說文解字》云:“本,木下曰本。本末皆于形得義?!薄案桑辉槐疽?。木下曰本,木身亦曰本?!盵2]《廣雅疏證》亦有:“本,干也。干亦莖也?!盵3]“本”原義為木之根、樹之干,引申為根本、基干。“民為邦本”即民乃國之根本、基礎。但在自然經濟、宗法社會、君主專制等諸多形態綜合影響下,在“君本”“官本”思想撕扯下,“民”的政治身份與社會地位并不能真正體現出“本”的形象。
“強干弱枝,大本小末,則君臣之分明矣”[4],中央、君主是為“干本”,地方、臣民而屬“枝末”,意即君本民末。朱熹盡管認同民貴君輕,但同樣認為“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是大本”[5]?!熬苏?,國之本也”[4]、“君者,國之隆也”[6]等也說明在“民本”體系實際運行中,“民眾并不總是居于‘本的位置,有時民眾甚至被擺在‘末的位置”[7]??梢姡懊駷榘畋尽笔遣煌耆幕蛘哒f是具有特定背景和語境的。
“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盵8]朱熹言:“民,庶民也?!盵9]在嚴格的等級制度下,“民”不僅是一種職業身份,也是一種地位身份,是與統治階級相對立的被統治對象。孟子雖然提出民貴君輕,但也主張“無父無君,是禽獸也”[10];荀子強調“無君以制臣,無上以制下,天下害生縱欲”[6];董仲舒一方面重民,一方面也極力尊君,所謂“天之生民,非為王也,而天立王以為民也”[4]。在他們的民本思想內核中,尊君是重民的前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9]則更為直白地表明君主對四方萬物生民的屬權。對“民”身份地位壓迫的同時,還有精神方面的歧視或貶損。《說文解字》言:“民,眾萌也?!倍斡癫米ⅲ骸懊龋q懵懵無知兒也?!盵2]賈公彥也說:“民者,冥也,甿者,懵懵,皆是無知之兒也?!盵11]正是通過強化這種“愚”的形象,維護和強化固有等級秩序。
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這一國家性質決定了人民從始至終都是國家的主人,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主人。習近平強調:“始終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12]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根本體現,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方略,充分體現了人民在國家及其發展中的主體地位。
人民的主人翁地位還體現在人民群眾與黨員干部之間的主仆關系上。習近平多次強調,“要破除官本位思想”,“黨員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是領導干部的主人”[13],并要求中國共產黨人銘記初心,當好人民公仆[14]。人民與黨員干部、與國家之間的新型關系,是對君主專制時代由家天下以及維系其運轉的一系列官僚體制構建起來的權利義務不對等型剝削關系的根本性超越。
從“民”的身份范疇、政治地位、社會形象等諸多方面來看,傳統民本無法背離君本,民本思想必然受到君主專制主義的極大束縛,也顯示出了明顯局限性。而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民”是在社會各方面享有主體地位的人,具備主人翁身份,他們不再是專制時代上層統治者中的愚昧人群和受奴役、受剝削的統治對象,在身份地位、階級屬性等方面更加徹底地體現出了“人民”作為“國之根本”的地位主體性。
二、“傳之萬世”與“人民需求”:國家發展的價值旨歸
民本與君本看似矛盾沖突,實則歸之于天下治。君本為實,民本為用,民本實質上是為君本服務的。安民愛民、民貴君輕等思想,只是一種統治手段和工具,是治民馭民之術,其出發點和歸宿是更有效、更好地維護王權及君主專制統治,即所謂存社稷、固君位,將家天下傳之萬世。
“民之不親不愛,而求其為己用、為己死,不可得也”[6]、“夫惠本而后民歸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瓌硬贿`時,財不過用;財用不匱,莫不能使共祀。是以用民無不聽,求福無不豐”[15],一個“用”字深刻揭示了傳統民本思想的工具主義性質。孟子所謂“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10],得其心、得其民,終歸是為了得天下。程頤提出“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16],張居正主張“惟致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17]。順民心、厚民生、察疾苦目的均在于為政,其“政”當然是君主專制統治。備受推崇的君民舟水關系,雖然承認或是提高了民的地位,但仍然是為了保證“舟”的安全平穩,即王朝的發展延續。正如俞可平所說:“就其思想實質而言,中國傳統的民本主義者同時也是君主主義者?!盵18]
張分田提出:“民本思想是統治階級思想家反省意識的產物。推動民本思想發展演變的主要原因是統治經驗的不斷豐富和君主政治的現實需要。”[19]從專制社會發展實際來看,當統治者苛政、劫索過甚,必然導致民力竭盡或揭竿而起,動蕩統治甚至改朝換代;當出現所謂“盛世”“治世”,必然有諸多重民生、順民意、富民財的惠民之政。在王朝更替中,民本思想得到不斷發展、不斷檢驗,也成為統治集團平衡君民關系、優化專制統治的重要施政工具。所以說,民本“只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之本,而不是價值之本”[20]。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整個社會發展的目的最終都是為了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強調,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就是我們黨的初心和使命,明確提出并形成了以“人民至上”為核心價值追求的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他始終強調,“我黨理想信念建立的崇高價值基礎就是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21],“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盵22],“要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22]。以上論述充分展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根本價值追求,是為了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同樣是基于人民的現實需求和人民的終極利益做出的準確判斷,是對“人民需求”的回應。
從“用民治政”到“為民執政”,除了權力主體與人民地位的變化之外,更重要的是整個國家發展與執政理念價值旨歸的轉向,人民從統治者財富聚集的工具變為社會發展成果的享受者,突出了“人民”在社會發展中的價值主體地位。
三、“圣君明主”與“群眾史觀”: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傳統民本思想是在王朝興衰中不斷豐富和明確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在總結桀紂亡國的教訓中看到了百姓的力量。周公要求統治者善于體察民情,“知稼穡之艱難、知小人之依”[23];孟子則看到了民心的作用,強調民眾在政治興亡中的重要性,認為“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10]。漢唐是民本思想進一步發展的兩個重要時期,也是源于統治者對秦隋二世而亡的教訓總結。盡管民本思想注重民心向背的重要作用,也有君權天予、敬天保民等主張來約束統治者,但順民心、得天意,無一例外都要通過統治者的“王化”“德政”“仁政”來實現。因而在傳統民本思想中,“內圣外王”的“圣君明主”往往是“江山社稷”維系與發展的主體力量?!抖Y記》載:“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24]人亡政息的例子在古代社會發展中不勝枚舉,政舉政息根由在于君主專制的制度性缺陷,但也反映了君主在一國興衰中的重要作用。荀子提出“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6],董仲舒認為“天之生民,非為王也,而天立王以為民也”[4]?!傲⒕秊槊瘛笔敲癖舅枷胫械闹匾獌群环矫嫠J可人民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地位,認為君是為民而存在的,但也要看到它實質上仍然在強化君主對人民的管轄治理、強化君主在國家治理與社會發展中的主導地位。
傳統民本思想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強調民本,但在推動或影響整個國家發展過程中,仍然傾向于“圣君明主”的個人作用。而這就是尊君、君本思想在歷史發展觀中的延伸與映射,是英雄史觀的一種體現。其本質都是“否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忽視人民群眾創造并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力量”[25]。
群眾史觀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立場標識,它明確強調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決定性力量,也是歷史過程的主體。馬克思認為創造歷史的并不是神、觀念或英雄,而是“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26]。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以人民為中心的群眾史觀也是中國共產黨人一貫堅持的主張。毛澤東曾說“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27];鄧小平稱“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28];江澤民也指出“中國共產黨人要牢固樹立推動歷史前進決定性力量是人民群眾的科學觀點”[29];胡錦濤亦強調“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30]。重視人民群眾作用、強調人民群眾力量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基本立場。堅持人民創造歷史,就必須堅持相信人民、依靠人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也都需要依靠廣大人民的勞動、智慧和創造。習近平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要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22],“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31]。這些觀點充分體現了習近平對人民在發展中重要力量和作用的肯定。
“以人民為中心”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群眾史觀,進一步強調了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與社會進步中的決定性作用,將人民當做創造歷史、推動社會發展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體,在歷史角度凸顯了人民的作用主體性。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要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人民所有國家權力、廣泛參與國家治理、享有國家發展成果的有機統一是“以人民為中心”人民主體性的重要體現。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在堅持人民立場、人民至上的價值指引下,從發展主體、發展目標、發展動力等方面深刻回答了“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以及發展成果由誰享有”這個根本問題,從地位、價值、作用等方面彰顯了“人民”的主體性,實現了對傳統民本思想有限“民本”、狹隘“民本”、片面“民本”的超越。
參考文獻:
[1]馬可.從民惟邦本到以人為本:中國共產黨對傳統民本思想的傳承與超越[J].江西社會科學,2018(6):18-24.
[2]許慎.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48-253,627.
[3]王念孫.廣雅疏證[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353.
[4]董仲舒.春秋繁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33,37,46,46.
[5]黎靖德,王星賢.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86:2678.
[6]荀子撰,楊倞注.荀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81,52,72,159.
[7]張分田,張鴻.中國古代“民本思想”內涵與外延芻議[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113-118.
[8]范寧,楊士勛.春秋谷梁傳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2417
[9]朱熹.詩集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195,150.
[10]趙岐,孫奭.孟子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2714,2721,2721.
[11]鄭玄,賈公彥.周禮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740.
[12]習近平.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8-3-21(02).
[13]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57.
[14]新華網.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公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5]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國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51.
[16]程頤.伊川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531.
[17]張居正.張文忠公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505.
[18]俞可平.中國傳統政治文化論要[J].孔子研究,1989(2):24-31.
[19]張分田.關于深化民本思想研究的若干思考[J].江西社會科學,2014(1):159-165.
[20]梁建新.論“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核心的存在論之維[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0(3):115-120.
[21]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0-22(02).
[2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3]孔穎達.尚書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0:221.
[24]鄭玄.禮記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0:1629.
[25]李怡,肖昭彬.“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理論創新與現實意蘊[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7(7):26-33.
[2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2.
[27]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1031.
[28]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8.
[29]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9.
[30]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535.
[3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