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涵 羅藝 杜方正
摘 要:社區志愿服務作為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階段大學生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感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形式,在實踐中育人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以重慶市涪陵區“彩虹之家留守兒童市民學校”為例,用動態、健康、可持續發展為內容的新發展理念深化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建設,依托品牌特色和地域特點構建綠色的高校社區志愿服務模式,助力我國高校社區志愿服務事業蓬勃發展。
關鍵詞:新發展理念;高校社區;志愿服務;綠色生態模式
一、社區志愿服務綠色生態模式在彩虹之家的體現
(一)社區志愿服務綠色生態模式的基本內涵
我國生態文明發展戰略及綠色發展理念的提出反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標志著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進入新階段,是我國文明發展戰略不斷深化、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迫切需要。生態文明包含人與自然兩個平等主體,在彰顯自然主體性地位的同時,重構人類的主體性價值,體現了自然與人類平等的相對性。
社區綠色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涉及價值觀念、生產生活方式、社區環境的生態建設和修復,而且需要建立綠色生態發展模式,轉變思想價值觀念、經濟發展方式以及社區生態治理方式。長江師范學院彩虹之家公益筑夢團結合區域特點,通過“課外學堂”“四點半課堂”“線上直播課”“三下鄉”等形式,積極推動志愿服務的長效機制建設。
(二)社區志愿服務綠色生態模式與彩虹之家的契合性
“彩虹之家”是以重慶市涪陵區社區志愿服務基地為基石,以關愛、幫扶貧困留守兒童的公益性組織。團隊利用互聯網媒體,打造“彩虹在線,智慧課堂”線上學習平臺;合理利用家長時間真空期,建立“四點半課堂”。每年與其他高校共同組建支教隊,在重慶及周圍城市舉辦公益活動,對各個地區留守兒童進行生活、學習、心理上的幫扶。此外,每年成立調研團深入貧困地區進行經濟調研和金融宣講,為當地脫貧致富出謀劃策。同時,團隊通過彩虹之家志愿服務基地資源共享,打造“彩虹之家金色課堂”品牌效應,全面形成“彩虹益生活”生活方式。
二、社區志愿服務綠色生態模式現實意義
(一)青年志愿服務群體自身的需要
志愿服務是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而青年志愿服務是我國龐大的志愿服務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分支。伴隨著我國志愿者隊伍日益壯大,志愿服務事業迅猛發展,志愿者精神在新一代青年人群中廣泛傳播。大學生志愿服務行動必須與時俱進,組織建設需不斷加強,工作機制還要逐步完善,打造專業型志愿服務品牌,構建大學生志愿服務綠色生態模式,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才能引領時代的潮流。
青年志愿服務以高校大學生群體的活動最為典型。高校社區通過構建志愿服務綠色生態模式,積極拓展社會實踐、社會活動等第二課堂,不斷激發更多青年人群的理論認同、政治認同、情感認同,其以親身的姿態熱心參與到社會事務,傾心奉獻個人才智,為民生改善、社會進步作出積極貢獻。
(二)留守兒童群體的需要
1.宏觀分析
目前,公益事業發展已具備了重要的經濟、物質、文化和社會基礎。但是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導致我區城鄉經濟發展的巨大差異。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從而誕生了一個數量眾多而脆弱的群體——留守兒童。社會教育資源總量不足與教育需求不斷增加的矛盾突出、戶籍和考試制度等體制、家庭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舍失衡等因素加劇了留守兒童的成長問題,而社區志愿服務也越來越有存在的必要。
2.微觀分析
根據彩虹之家志愿者統計收回的調查報告發現,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大多集中在1~3年級,4~5年級的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一般,6年級的留守兒童學習成績相對較差。留守兒童的總體學習情況在所有學生中相對落后。統計發現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大致為:一是處于較低年級的學生學習強度較小,監護人能進行一定量的輔導和教育,成績好更能激發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二是部分留守兒童的想法和疑惑無法和監護人進行較好溝通,長期下來導致他們性格孤僻,不喜歡與人溝通,隨著學習強度越來越大,學習成績也就越來越不理想。三是一部分學生由于沒有受到正面的引導和教育,沒有認識學習文化知識的重要性,因而對學習的態度自由散漫。由于監護人大多為老人,相對孩子的日常生活和人身安全,他們對孩子學習情況的關注極少、了解甚微,所以孩子的學習更多地要靠自覺性。
(1)從社會發展的層面來看
“少年強則國強”很直觀地表達了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后備力量。然而,目前留守兒童群體龐大,很多的留守兒童心理上都缺乏安全感,并且在學習生活中存在很多的問題,比如,沒人輔導功課,沒有人關心生活等。
(2)從學校方面來看
學校是孩子受教育的主要陣地,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和關心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部分農村學校教師普遍年齡較大、學校基礎設施薄弱等多方面的制約,無形之中加重了留守兒童的孤僻傾向。這些問題亟待解決,這就為志愿組織的幫扶確定了方向。
(3)從家庭方面來看
留守兒童的父母因為謀生而不得不離開孩子外出,沒有時間給予孩子更多親情上的陪伴。留守兒童一般都是由祖父母照看,當前的大多數老人還沒有意識到教育、培養孩子的重要性,不懂如何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并且這一代的老人普遍文化水平偏低,無法在學習上對孩子們進行輔導。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也就是彩虹課堂存在的意義。
三、高校社區志愿服務綠色生態模式的基本構建
(一)完善思路
要在市民學校志愿服務常態化的基礎上深入社區,以市民學校為中心,聯合涪陵區紅十字會下社區志愿服務隊成立社區志愿服務分基地,擴大志愿服務的范圍和參與群體;充分結合“互聯網+”、大數據背景搭建線上服務平臺,做到志愿服務全面化、特色化、制度化、精準化。
第一,要擴大志愿服務范圍,加強同其他愛心組織的合作,為志愿服務活動提供更多平臺,繼續發揮“彩虹之家”市民學校品牌效應,轉變服務方式,打造社區“四點半課堂”,完善志愿者教育培養方案及課堂管理制度。
第二,要結合專業,推行城鄉結合,積極與涪陵周邊鄉鎮對接,精準扶貧,有效推進金融下鄉,開展農民理財課堂;利用互聯網進行網絡營銷,把農產品推向全國,提升當地居民收入水平。
第三,要完善市民學校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檔案及志愿者信息庫;充分運用志愿匯APP進行活動登陸和志愿者服務時長登記。
第四,要結合人才培養方案,把志愿服務活動作為第二、三課堂內容,設置學分,讓更多學生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中來。
(二)服務內容
為使留守兒童能夠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拓寬知識面,激發學習興趣。彩虹之家公益筑夢團從課程輔導、生活技能、社會常識、人文藝術、科普知識五個角度出發,實行多方面、多層次教育。由淺入深,通過反復實踐教學總結,結合孩子們的自身情況,打造了“1+1”幫扶模式、“3+1”全新課程教學模式、“四位一體”心理輔導模式為一體的服務模式體系。
(三)團隊建設
彩虹之家公益筑夢團通過建立“黨團干部+志愿者+社工”社區志愿服務模式,在彩虹之家志愿服務基地成立具有正式建制的彩虹之家公益筑夢團團支部、彩虹之家學生黨支部,充分調動學生志愿者的活動參與度,保證團員青年、黨員同志思想的積極性和純潔性。
(四)保障機制
政府要加強重視,讓志愿服務常態化。部分的志愿服務項目缺乏支持,感受到不到重視,從而影響了該項目的長遠發展。政府應當積極支持和引導更多人參與到志愿服務工作中去,讓志愿服務成為一種自覺自愿行為。
要建立激勵機制,提升志愿服務效率。志愿服務組織必須要形成一套完善的招募、策劃、管理制度。志愿服務組織擁有公正科學的選拔機制可以更加合理地獲取志愿者資源,使成員各盡其能,發揮自身優勢;要建立全面專業的培訓機制,從而完善其知識結構,提升服務能力,增強服務效果;要設計公平統一的評估機制,有利于激勵志愿者積極地參與學習,提高自身素質,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四、結語
隨著我國志愿服務事業的飛速發展,志愿者群體在社會各層次的諸多方面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高校志愿服務,在人才培養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高校大學生志愿群體已然成為志愿群體一股鮮活的血液。通過對大學生志愿服務中暴露的不同問題分析研究,要盡可能解決大學生志愿服務在當前與社會需要不匹配的矛盾,通過強化思想引領、規范項目化管理、健全保障機制、擴大宣傳效果,引導大學生探索出一條綠色、動態、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志愿服務道路。(指導老師:呂培)
參考文獻:
[1]諸昕雯.試論新時期我國民眾慈善意識的培育[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2]龍菲.當代中國的社區志愿服務[J].城市問題,2002(6):56-58.
[3]楊小云.論治理視域中的社區志愿服務體系建設[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9(6):72-75.
[4]共青團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青年志愿者行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5]張仲國,聶鑫,劉淑艷.雷鋒精神與志愿者行動[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