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麥提艾力?圖爾蓀尼亞孜
摘要:草原對我國經濟發展、生態保護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近年來,隨著人為原因的不斷破壞,草原退化已成為非常嚴重的問題,因此加強草原生態治理,保護好治理好人民牧區賴以生存的基礎,對生態環境和政治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草原生態;治理辦法;分析
一、引言
由于自然環境限制,當地居民的生活來源主要以放牧為主,過度放牧會導致草原退化和草地沙化現象嚴重,對生物多樣性造成嚴重破壞。因此,加強草原生態治理,保障生態安全,已成為環境治理的重點工作。
二、草原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
(一)天然草原退化嚴重
草原地牧民缺乏生態意識,單純盲目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養殖牲畜的數目不斷增多,導致放牧數量嚴重超出草原的最大承載數量,造成生態嚴重破壞。另外,草原的擠用現象十分明顯,即春秋兩季放牧使用的草原為同一場所,導致草原被使用時間過長,尤其是春季草原青草正處于發芽和生長狀態,被牲畜啃食后,草原青草很難得到再生長,導致草地的植被覆蓋率和產草量均下降明顯。
(二)基礎設施缺乏
在草原生態治理過程中,相關部門對草原治理的資金投入較少,最終導致基礎設施配備較少。雖然國家日益重視草原生態治理,在資金投入方面也逐年增加,但是資金的流向主要為對草原生態建設,但是對配套設施設備方面的投資較少,外加牧區經濟發展本身有限,導致牧區內的電力、交通、住房等基礎社會建設仍然較為落后。
三、草原生態治理技術研究
(一)進一步健全草原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等制度建設,是保障草原治理工作的最強保障,能夠為草原生態治理工作提供法律支撐,確保治理工作順利開展。在這一方面,可以用固定制度的形式來加強草原生態治理的補償支持。一方面應當加強草原生態環境補償,針對過度放牧和退草還耕問題,應當采用輪休制來加強草原生產能力建設。在牧草的發芽與生長階段,應當采取計劃方式,對放牧時間做出明確限制,禁止墾荒和開采。另一方面,應當加強人的補償,針對部分牧民退耕還草和控制放牧后所帶來的收入減少問題,政府應當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給予牧民一定的經濟補助或者提供相應的就業幫扶等,確保牧民收入不降低,生活水平不下降,更多地激烈牧民參與到草原生態治理中來。
(二)進一步健全監督管理制度
在草原生態治理過程中,單純依靠牧民自覺完成,恐不現實,因此生態環境保護相關部門要履職盡責,時刻謹記自身職責,加強對草原的保護和監督管理力度,從源頭上建設違法犯罪現象發生。一旦發現有惡意破壞草原的行為,將做出嚴肅對待。相關部門要發揮監督職能,對監督管理的體制機制進行進一步的完善,對草原生態實行全方位全周期的管理,保障草原生態治理工作始終運行在法治軌道上。加強草原監督管理隊伍建設,不斷加強培訓教育,全面提升監督隊伍的人員素質和專業素養,提高監督執法的效率。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
實現草原生態治理的信息化、智能化。要完善草原生態治理工作機制,理順各部門間工作職責,分工明確,加強協調,匯聚成草原生態治理的強大力量。
(三)促進飼草料基地的建設
要想加強草原生態環境治理,則應該對牧區居民傳統生產經營模式進行改革,加強頂層指導,配備精干力量對牧區居民生產方式給予專業指導,改變以往游牧式生產經營方式為固定屋舍飼養生產經營方式。完善牧民生產經營有關的交通道路、電力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可以將固定下來的牧民建立一定的生產經營協會,形成規模效應,從而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不斷提高牧民對市場經濟的適應能力,從而提高牧民的生產經營效率和生活收入。
(四)優化牧區畜群結構
應當對草原所在地區的放牧資源進行科學分析,既要結合實際需求,又要結合當地的草原發展實際,對畜群結構進行合理優化,避免牧民盲目跟風造成經濟效益低下,也避免因養殖畜群結構不合理,導致草原生態環境破壞。政府部門應當加強對牧民的養殖指導,敦促牧民養成正確科學的養殖觀念。進一步對牲畜品種進行改良,減少牧民的經濟損失。不斷向養殖戶推行“牧繁農育”、春夏秋冬育肥以及全年出欄等養殖措施,并且采取相應的措施避免天然草原出現嚴重超載過牧的現象。對草原的承載壓力進一步降低,化解草少畜多的生產矛盾。
四、結語
隨著國家對中西部經濟發展的重視,牧區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得到政府的關注和支持。牧區資源相對東部地區農業發展來說,在地理位置、氣候、環境等方面沒有絕對優勢,因此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一旦草原遭到破壞卻不及時治理修復的話,那牧民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也會遭到破壞,加劇牧民的生活難度。因此,出于生態環境、政治經濟發展等多方面的原因,加強草原生態治理都已迫在眉睫,作為草原生態治理工作的一員,有義務對草原破壞原因進行分析,對治理措施提出建議和意見,共同將草原治理作為己任,不斷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當地民眾生活質量的提升,從而構建更加和諧和美麗的社會。
參考文獻
[1]熱依蘭木·艾拜.新疆草原生態現狀與發展對策[J].養殖與飼料,2018(01):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