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梅
課前準備:
師生共同進行板報設計、粘貼綠色大樹形狀的彩紙,作為課上所需“理想樹”。
導入:
配樂詩朗誦流沙河的《理想》。
采用富有詩意的語句,感召學生用知識去滋養青春的心靈,用理想創造青春的輝煌,用積極的態度和行動去經歷考驗,感受青春的成長,激發為未來奮斗的決心。從而引出后面的教學內容。
學習新課:
1. 給未來插上翅膀——動手完成“理想樹”,樹立遠大理想。
學生確立自己的理想,用文字或圖畫等形式為自己設計20年后的名片。名片的設計可充分發揮想象、展示個性風采,通過大屏幕展示,并發表感言,之后把帶有自己理想的卡片粘貼到板報的“理想樹”上,每天看得到,作為激勵自己的動力源。
2. 模擬20年后的同學會——展示語言魅力,走進未來時空去反思理想和現實的差距。溫馨的樂曲《同桌的你》響起,由班長主持進入20年后同學聚會,設想自己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可能遇到哪些重大困難,面對這些困難自己的態度,設想自己理想的實現情況;及自己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對中學生有怎樣的忠告……
3. 找到通向理想之路的途徑——落實行動,不斷提高自身的實力,腳踏實地,全力以赴地實干。通過施瓦辛格、楊振寧的故事看到:雖然由于外在環境和自身條件的局限理想和現實之間總會有差距,但只要我們對人生作出規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不斷提高自身的實力,理想是會實現的。
4. 思考:漫畫《挖井》說明了什么?使學生懂得理想實現的就是要不斷克服困難,付出努力的過程;鼓勵學生為實現自身理想要堅持不懈的努力,不做“挖坑人”。
5. 歌曲《陽光總在風雨后》結束:青春的美麗離不開理想的放飛,放飛的理想如果沒有拼搏的汗水、失敗挫折的洗禮、凝聚的智慧,理想就只能是幻想、夢想。只有將自己的才華與社會的需要,國家乃至人類的利益結合起來,才是真正遠大崇高的理想!
新課改強調要關注學生生活和體驗,讓課堂貼近生活,要讓思品課成為學生們所關心的一門課。本人多樣化手段激發學生熱情,引導學生行為,組織多種教學活動,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動和交流為主,激發了學生積極參與探討的激情,學生各抒己見,使學生達到知識與情感的升華,并最終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具體做法:
1. 把思想品德教學與生活的隨機教育相結合,讓思想品德課“回歸生活”,立足于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主體性思想;立足于課內外結合,課堂與生活聯系,又為全體學生所接受。讓思想品德課真正成為一切學生喜歡的、真實有效的生活課程。
2. 教師應該要有淵博的知識,能敏銳地捕捉思想教育信息,創造性地生成活動主題。我從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例出發,從學生關心感興趣的家庭矛盾沖突入手,有自己的體驗和感悟,使學生感到親切,覺得有話可說。因此,課堂上學生討論起來也顯得游刃有余,發表看法也是條條是道,甚至不乏真知灼見,課堂上學生提得為什么也特別多,氣氛也特別濃,連平時最不愛講話的學生此刻也按捺不住地舉手發言。這節課學生在輕松、自主、交流中學習,他們的個性在得到張揚的同時,品德與行為的收獲也是可想而知的。
3. 在教學中,本人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時間、空間盡量留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課堂活動的主人。教材內容大多先指導學生自學,學生在自學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再分小組討論或全班共同討論解決。對學生自學完全能理解的知識我堅決不講,只有對學生難以理解或是在做課堂練習時,答案有爭議的知識才講。對于需舉例分析的知識,盡量讓學生嘗試完成。這樣由學生自主或合作學習,熱情一般較高,學習效果較好。因為由學生自己挖掘知識,不僅使他們能理解知識的產生過程,而且感受到知識得來的辛苦,體驗成功的喜悅。
4. 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體驗探究的教學情景,既增加了知識的容量,又加快了課堂節奏,優化了教學過程。課前學生從網上自主收集資料,教師在課堂中充分利用視頻、圖片、音像等教學形式,將課堂要掌握的知識生動、直觀、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去感受、去體會、去探究,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欲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