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艷 張潔
摘 要:“工匠精神”是中華民族實踐的力量、精神的動力。文章立足“工匠精神”的內涵,全面闡述了“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深刻剖析當下高校“工匠精神”缺失的成因分析,以合肥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通過參賽的實例,引出“工匠精神”培育的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高校學生;工匠精神;培育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
“工匠”一詞通過查看古代文獻,在《韓非子.定法》中,提出“夫匠者,手巧也[1]。”古人們將掌握熟練的勞動技巧者,稱之為“工匠”。在我國古代時期,“工匠精神”開始萌芽,出現了一批代表著“工匠精神”的人物,諸如,我們熟悉的魯班、畢昇、庖丁等優秀工匠人物代表,他們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工匠精神”伴隨著社會不斷演變、發展,而被賦予了更為豐富的精神內涵。
(一)認知情感層面,工匠精神與職業認同、嚴謹的敬業精神有機的融合。工匠們對自己的職業高度認同,匠人們以此作為個人謀生的手段,畢生將一種技能練習至最高境界,油然而生的一絲不茍的敬業精神,發展成良好的職業精神狀態[2]。
(二)行為方式層面,工匠精神在行為方式方面,強調的是知行合一、精益求精、開拓創新的精神要求。在書本上學習到的理論知識以及向行業內的前輩學習的技能,務必要求在實踐中不斷地總結和提煉,將理論知識作為日常行為的指導,并在行動中升華新的職業理念。
(三)情感態度層面,細節決定成敗,工匠們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工作中,一絲不茍、兢兢業業,不斷地完善打磨作品,實現了好中取優、精益求精的情感態度境界。
二、高校“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
(一)順應“中國制造”這一戰略需要
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我的家鄉合肥成功舉辦了世界制造業會議,為推動中國制造更快、更高質量發展,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將“工匠精神”與學生課程相結合,不斷提升人才培養層次,進而推動國家“中國制造”戰略的實施和建設。
(二)助力高校“立德樹人”任務落地
“立德樹人”是高校行動的指南、任務的方向,將“工匠精神”滲透到學生生活、學習中,豐富了教育的外延與內涵,提升了學生的人格魅力,實現了“立德樹人”教育的本質要求[3]。
(三)符合“雙創”的客觀要求
當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成為社會常態,在“雙創”的時代背景之下,“工匠精神”的培育作用日益凸顯,“工匠精神”的核心部分強調精益求精。當代大學生必須沉下去、穩住腳,努力認真的踐行和弘揚“工匠精神”,真正做到與時俱進。
(四)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
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中,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評價方式是多元的,畢業生需要具備牢不可摧的理論知識,同時還需要務實肯干、優秀卓越的動手能力。在提高個人素質的同時,樹立良好的職業精神,立足于“工匠精神”之上,才能不斷提高個人的就業競爭力。
(五)實現大學生的人生價值
在大學生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過程中,學生的個人信仰、品質尤為重要,而“工匠精神”在大學生認真的工作服務態度、千錘百煉、開拓創新的信仰養成過程中,無疑發揮了重要的作用[4]。
三、高校“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歷史傳統文化觀念導致了“工匠精神”缺失
追溯歷史發展的演變過程,在我國古代,提倡“學而優則仕”的陳腐觀念,這種傳統的思想觀念直接導致了“工匠精神”的缺失,
大多數人苦讀經書、博取功名,為的就是有朝一日做官從政,而逃避淪為手藝人的境地,至此我們從古代就缺失了工匠精神培養的沃土。
(二)當今社會輿論價值的導向功能
當今社會快速、浮躁的情緒越發明顯,一些網絡推崇的白領、金領、IT生活得到了年輕人的追捧,嘩眾取寵的行為方式更是受到青睞,反之,技術工人的樸素、專注的生活卻得不到應有的宣傳和推廣,造成“工匠精神”缺失的社會土壤。
(三)家庭對學生職業觀的影響
部分學生家長認為孩子學習手藝,將來只能做一線的技術工,得到不社會的認可和尊重,他們更多的希望,孩子將來能有一份較優的收入,得到一份體面的工作,社會地位高、收入穩定。這些因素也影響了“工匠精神”傳承和發展。
(四)學生個人職業認知的偏差
一些年輕人心高氣傲,總渴望不經過辛苦的打拼,就能獲得最優的生活,做著一夜暴富的美夢,價值觀發生了偏差,很難潛下心來攻克一門技術手藝,使得“工匠精神”的傳承者越來越少。
(五)高校的發展模式和教師的實際狀況
當前,高校在人才培養結構方面,有失偏頗。輕視技能的培養要求,往往畢業的學生雖掌握了牢固專業知識,卻與企業需要的人才大相徑庭,在現實的工作崗位中,對工藝的制作流程中,缺乏精益求精、求真務實的精神。與此同時,高校的教師通常也是從大學畢業再進入學校,從理論到理論的過程,缺乏了實踐的經驗,對學生在實踐操作領域也無法起到榜樣的示范作用。
四、合肥職業技術學院參與“工匠精神”探索實例
2019年新中國走過了風風雨雨的70年,我國的經濟發展報告向世人展示了,中國的科技實力突飛猛進,科技創新、研發能力與日俱增,中國正走向科技強國之列,作為中國人,我們深深地感到自豪、光榮。中國制造已被世界認同,正一步步邁向制造強國之林。自2016年起,央視重磅打造《大國工匠》專題片。該片主要講述的是,平凡的技藝人,在追求職業盡善盡美的標準下,將某一技藝領域做到極致,跨入受到眾人夸贊的“國寶級”行列。[5]合肥職業技術學院的師生在觀看了專題片之后,深受鼓舞、共同努力,終于走進了北京演播大廳,入圍決賽現場。我校學子第一團隊現場表演了使用高速旋轉的砂輪,打磨生雞蛋的外殼,在此過程中,磨切只有0.3mm,這一精細程度可想而知,讓現場的觀眾為之驚嘆。第二團隊,學生在雙眼蒙起狀態下,以極其熟練的手法組裝汽車變速箱,最終兩組隊員都獲得了成功,他們用鮮活的案例向我們展示了,當代大學生做一名匠人、修一份匠心的決心。2018年,央視《少年工匠》欄目再次走進合肥職業技術學院校園,在競賽現場,一名汽車檢測專業的女生一人順利完成推動200公斤的輪胎,向我們展露了當代“誰說女子不如男”的花木蘭精神,被現場觀眾譽為“汽車女神”,另一名學生在沒有千斤頂的情況下,徒手更換輪胎。老師們更是精彩,現場僅憑自己的嗅覺便能診斷出汽車發生的故障,隨后,便進行故障排查并逐一解決。他們用實際行動完美的詮釋了勞動光榮、技藝創造未來的時代精神。
五、探索高校“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徑
(一)破除存有弊端的傳統文化觀念
陳腐的傳統文化觀念阻礙了“工匠精神”的培植,傳統國人的理念還存在著具有一定差別的職業等級,必須徹底破除“士農工商”的思想,進一步發揮和弘揚魯班精神,傳承古代優秀的匠人品質,重鑄“工匠精神”。[6]
(二)加快發展“工匠精神”的傳播力度
在社會上要掀起學習“工匠精神”的浪潮,增強學生對“工匠精神”內涵的把握和領悟,積極宣傳國家最新的政策文件,使一線匠人不僅在物質上有保障,同時具備較高的社會地位,將“工匠精神”視為一種精神力量、信仰追求、行動指南,不斷提升學生認知的水平,促進“工匠精神”在社會實踐中的功能發揮,營造出良好的社會氛圍。
(三)轉變家庭職業觀念,重塑“工匠精神”沃土
“工匠精神”是社會進步的源泉,每個家庭應該摒棄傳統的就業觀念,古人們一直強調“術業有專攻”如果在一個領域內將工作做到極致,一定是可以得到社會的認可,工作無等級差別,各行各業的工作人員相互平等,只要全身心的投入,不斷開拓創新,必將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四)學生個人的實踐活動成就“工匠精神”
在學生畢業前的一年,學校都安排了實習環節,學生們通過走進實習單位,在實習單位老師的帶領下,感知企業文化,學習帶教老師身上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品質,塑造“工匠精神”。同時,學生們還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時間,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以團隊合作的形式,圍繞“工匠精神”走近民間匠人工作室,親身感受匠人們帶給學生的精神影響,讓學生在社會實踐的踐行過程中實現“工匠精神”的價值認同[7]。
(五)搭建有助于“工匠精神”培育的學校制度體系建設
1.校企融合,在校園文化中培植“工匠精神”。通過校區合作,學生能在校園里就提前接觸到企業文化,這對于他們將來進入社會的角色定位起到了積極作用,將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有機的結合,不斷提升職業技能素養,讓“工匠精神”在校園里慢慢生長。
2.優化課程設置,根植“工匠精神”。學校應該在現有的課程基礎上,優化課程內容,將“工匠精神”貫穿到教室、課本。在教學實踐環節中,通過邀請企業優秀的員工走進校園共同參與到課程開發,借助工學交替、以賽代訓的方式,將“工匠精神”在潛移默化過程中傳達給每一位學生。
3.建設高素質雙師隊伍,促進“工匠精神”養成。應用型高校在現實發展過程中,應科學的制定雙師教師隊伍建設,高校教師不僅理論的傳播者,同時也要具備良好的實踐操作能力,真正做到“德藝雙馨”。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感染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理想,促進“工匠精神”的養成。
4.在健康的校園文化中根植“工匠精神”。一所學校的校園文化,對學生起到了思想引領的幫助作用,平日校園里的宣傳標語、學生們參加的各類專業競賽、邀請知名的匠人進校園等等活動,都能對學生再認識“工匠精神”起到積極作用。
總之,“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需要社會、家庭、學校多方共同參與、相互配合,最終實現“工匠精神”理念在大學校園和大學生中廣泛傳播和傳承,塑造良好的社會新風尚。
參考文獻
[1] 韓非子.《韓非子.定法》第四十三篇,戰國時期.
[2] 李倩,李亞亞.當代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弘揚和培育[J].經濟師,2018.
[3] 劉娜,李昌鋒,張亞.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徑——輔導員視角下的實踐探析[J].經濟研究導論,2017.
[4] 張青.大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山東:山東大學,2018.
[5] “大國工匠”的成功之源.光明網.(2015-5-10)http://www.xmnn.cn/dzdk/xmrb/20150510.
[6] 吳瑾,楊玉鳳.應用型本科高校“工匠精神”培育的長效機制構建[J].龍巖學院學報,2017.
[7] 徐海云,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和價值內化理路及其培育路徑[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9.
基金項目:合肥職業技術學院2019年度校級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914SKA027);安徽省職業與成人教育學會教育科研規劃課題 (項目編號:AGZ18113)。
作者簡介:陳敏艷(1980- ),女,安徽安慶人,碩士,講師,合肥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高職教育學;張潔(1983- ),女,安徽蚌埠人,碩士,講師,合肥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高職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