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韻 徐悅
摘 要:精細化管理的基礎是科學管理,其中最突出的內核即是精細。這是一種不但可以有效降低管理成本的新型管理模式,同時也是一種提高整體管理效率和水平的管理理念。通過這種管理模式,能夠讓組織者有機會轉換立場,站在被服務者的角度,更加充分了解其各項服務需求,更好的滿足被服務者進而提高組織的整體效益,增強組織競爭力。也就是說,將精細化管理運用到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中,能夠實現社會管理更加高效,使江蘇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享受到“網格”精細化管理帶來的紅利。
關鍵詞:管理;社會治理;現代化
城市社區網格的精細化管理,需要在社區管理中將公共管理領域內的管理原則和各項要求都制定的更加精細,不斷深化社區服務的內涵和本質,重視運用更細致的標準和要求去實現社區秩序的穩定,更好地解決社區問題,為居民提供優質服務。隨著社區網格化管理進程的推進,其管理成效顯而易見,然而我們更應看到其運行過程中出現的低效、矛盾和困境,并不斷探索解決路徑,以保障“網格”精細化管理能進一步推動江蘇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
一、當前網格管理突出問題
實現社會管理的創新能夠有效提升社區的管理效率并提升整體的公共服務能力,但在實際運用中就當前網格化管理而言仍存在許多突出的問題,以江蘇省淮安市清江浦區某B社區為例進行調研走訪及分析,網格化管理人力不足、問題回流的困惑正是當限制網格管理走向精細化的主要矛盾。
具體而言,當前網格管理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高估網格員能力,忽視隊伍建設
經過實地調研發現,大部分城市社區網格員力量明顯達不到社區管理的需求。其中,首先體現在網格員的數量上,以江蘇省淮安市清江浦區B社區為例,B社區總戶數2558戶,按照原則150-300為一個網格應劃分成至少8個以上的網格,但由于網格員不足,只劃分了5個網格,平均每個網格511戶,相當于標準工作量的約1.5-3倍。其次在現實處理社區問題時,網格員應具備較為豐富的業務知識和基礎性的專業知識,然后運用這些知識快速高效地處理問題,但實際滿足條件的人數不多,且缺少常規化的培訓。此外大多數網格員不堪忍受繁重的工作及較低的薪酬積極性較差。
(二)行政化趨勢加劇,影響社會自治
科層制導致了政府機構的隊伍不斷擴大而實際工作效率下降。目前江蘇省內“兩級政府,三級管理”的社區治理模式已經基本形成,從區到街道再到社區,有些地方加入網格管理層,形成了四級管理層級。調研發現江蘇省淮安市B社區的網格化管理框架就是典型的“四個層級”。網格化管理在當前的基層治理中進一步加劇行政化,通過增加一級管理組織直接干預社區工作。“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社區自治氛圍剛開始不久,就因為網格化管理而遭到阻礙。回流現象的產生與基層治理科層化傾向密切相關,網格員將問題通過流程自下而上層層反饋給住建、城管、消防等職能部門,而由于管理權限的明確分工導致各部門在工作上缺失相互間的溝通與合作,形成相互踢皮球的作風,最后又將問題還給網格員。
(三)重權力控制,輕社會服務
在網格化管理中,原來區縣一級的職權和資源被下放到街道和社區中,各部門的職權也被社區進行了重新的橫向分配,這實際上是促使社會個體在網格化中得到了行政權力,也更是將其控制在了網格之中。大多數社區在網格化管理中,要求網格員在各自負責的片區實現責任制,要求時刻掌握所負責區域的所有居民動態,同時能夠及時發現居民矛盾并消除險情,發揮維穩的作用。然而,現實卻是不盡如人意的,人力資源的高成本和專業知識的局限,對居民各項服務需求了解不充分,以及多元主體在真正社區治理中的缺失導致了這種模式只能趨于表面問題的解決,對于深層次、更復雜的矛盾無法處理。
二、限制網格管理向精細化發展原因分析
(一)管理主體單一,難以實現精細化管理
網格化管理是一個技術性概念,以其特定的技術方式為社區管理服務。當前以政府為主導的單一主體管理是當前網格化管理的現狀。市、區、街道、社區問題受理中心只是在縱向上達到了職能部門的簡化,但仍然受職能限制,實際的等級結構、權力來源和職能范圍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突破。而當前在城市社區管理中,政府主導的社會管理模式是阻礙社會管理創新的主要原因之一,這種模式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
(二)管理主體屬性模糊,社區自治力量薄弱
當前網格化管理主體的職責是由政府部門制定的,這實際上只是政府行政權力在多元主體中的延伸,并沒有做到真正的下放。在網格化管理中,社區居委會是整個行政組織的基礎,是最為重要的一環。網格化管理實現了社區管理的技術化,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居委會在信息、人事、財務等方面過度依賴政府的力量,而最終弱化自身的自治功能。而自發成立的業主委員會,在正式管理中受多方牽制很難維護自身權利。同時,各種社會主體和市場主體實際上都只是治理結構中的薄弱力量,甚至被邊緣化而難以參與到社區治理中。此外在監督機制上,這種模式過度依賴行政監督,刻板、一成不變的形式化考核方式,難以真正覆蓋繁雜的網格化事務。
(三)社區社會組織發育不充分,多元共治機制尚未形成
居民對社區服務的需求種類繁多,這些需求的滿足是不能僅靠政府一方的力量實現的,同時網格員精力的有限也限制其不能全面高效地處理網格內的問題,而增加網格員數量勢必又會造成行政成本增加。在當前的社區網格治理中網格員的主要來源是居委會干部、黨員等,在實際的治理中,政府仍然是最主要的管理主體,社會組織、慈善機構、市場參與者等多元主體得不到有效的權利分配,參與社會治理的能力有限。而在現代化城市管理體系中,要改變的是政府的權力過于集中,讓更多社會組織及公民參與到社會治理中。但實際上各類主體的權責邊界不清以及規范體系的不完善,政府與社會的共建制度尚未形成,導致各治理主體之間缺乏聯動機制,未能形成合力推動城市社區管理向精細化、多元化、規范化發展。
三、如何以“網格”精細化管理推動江蘇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
不可否認當前江蘇省網格化治理確實卓有成效,但另一方面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途徑和渠道依然不暢通,問題回流和滯留的現象沒有改善,歸根結底,還是社區網格化管理不夠精細,治理的機制沒有理順、效率偏低。具體而言,在精細化管理理念下,結合對江蘇省淮安市清江浦區B社區開展的調研,對“網格”精細化管理推動江蘇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具體對策建議如下:
(一)基層治理形態由“粗放”到“精細”
首先要在現有基礎網格的程度上做到向專業化方面發展。在區縣一級網格化中心主導下,根據屬地管理為主、條線監管到位的原則劃分網格精細化管理標準,實現邊界無縫銜接、服務方便、資源合理配置的網格精細化管理目標,促使基礎網格的責任劃分更具體,更專業,教育、醫療、養老、安全生產等都可以被具體劃分出來,最終形成“基礎網格+專業網格”模式,實行責任網格統一編號管理。其次,根據自身特色,網格的標準應該再提高。網格精細化管理發展需要因地制宜去推動,不同區、不同街道、不同社區存在著差異性,需要其自身結合各自特點,找準改革方向。再次,要明確網格管理主體間的責任。精細化管理要求要將網治理中各主體的管理事項、標準等導入網絡中,并將責任網格的基礎信息與之一一對應。同時進一步明確基礎網格和專業網格的監管主體責任,科學合理地配置網格員,制定有序規范的制度實現定人、定崗、定責。通過網格再精細對癥下藥使江蘇市域治理走專業化道路,不斷向現代化發展。
(二)基層治理主體由“一元”到“多元”
基層治理多元主體的趨勢是社會管理發展創新的重要途徑。首先,重新構建多元管理主體合作管理機制。政府應該重新定位自身的職能,打破傳統的政府作為唯一權力中心的社會管理格局,積極鼓勵社會組織、公眾參與到社會管理中來。當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權力主體,各項管理權力分散到其他管理主體,這些主體便有了平等的參與社會管理的權力,這是建立多元管理主體合作的基礎。其次,改變傳統管理的方式。當基層治理的主體由“一元”向“多元”發展,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權力中心,其他治理主體在溝通合作、協同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社會治理的有序高效,達成一致意向,共同促進社會管理的創新。最后,建立各主體相互信任與互動的管理機制也尤為重要。政府與社會組織、公眾之間需要構建彼此信任的橋梁來交換意見共同努力,解決社會管理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各種利益分配問題。網格的精細化管理讓各主體之間能得到無差別的信息,促使問題得到有效反饋,大大提高江蘇市域治理現代化的效率。
四、社會多元主體由“被動”到“主動”
有條件地培育相關的社會組織使其形成一定的規模,推動其成為基層治理多元主體中不可或缺的力量。現代社會治理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社會管理是許多國家存在的理性選擇。依靠社區網格員發現問題上報問題再到上級將問題反饋是一個繁瑣且漫長的過程,因此,應當積極引入社會組織,共同解決社區中的小微事物。這就需要培育相當規模且成熟的社會組織參與到社會治理中,構建多元社會主體協同治理的格局。其次,要協調政府與社區之間的關系,形成協同發展的互動機制。而政府也要適當放權和讓權,原本社區所有的資源配置、公共服務等權力應該真正落實下來,讓社區擁有實際參與治理的能力,同時讓社會組織和居民擁有參與治理的自治能力,最終實現社區自治。此外,居委會應該確實掌握自治權,其權力不受干預。再次,廣大社區居民應該被賦權,提高社區居民的社會參與,促使其更加密切地參與到社區建設中。最后,社區的志愿者協會、業主委員會、慈善組織、行業協會等都是有效提高居民參與社區管理的有效手段,政府應當鼓勵其發展,為其提供有效的利益訴求渠道。只有將精細化管理理念真正落實到各個層級落實到每個網格管理參與者心中,江蘇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才能得到真正有效推動。
綜合以上,當前,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的實施與預期提高社區管理效率、提升公共服務能力還存在差距。因此,網格化管理還需要借助精細化發展理念,通過構建多元共治機制,提高社會治理的效率,通過明確多元主體權責、培育社會自治力量等途徑解決網格員力量不足、問題回流等難題,讓“網格”精細化管理推動江蘇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讓其真正成為推進基層社區治理與自治的有效途徑,提高居民的幸福感。
參考文獻
[1] 彼得·布勞,馬歇爾·梅耶.現代社會中的科層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178-180.
[2] 吳曉燕,關慶華.從管理到治理:基層社會網格化管理的挑戰與變革[J].理論探討,2016(02):147-152.
作者簡介:張韻(1986- ),江蘇淮安人,碩士研究生,工程師,研究方向:視覺傳達交流設計;徐悅(1993- ),女,江蘇淮安人,本科,一級科員,研究方向: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