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 沈冠辰
摘 要:近年來,隨著失獨群體不斷擴大,失獨所引發的經濟困難、缺少精神慰藉、社會關系損壞等一系列問題也日益突出。根據失獨家庭所面臨的困境,從生態系統理論視角下從失獨家庭本身的文化程度、經濟收入水平、社會關系網絡、社區交往狀況、社會政策來綜合分析影響失獨家庭生活重建的因素;從人、社區、社會政策、社會文化環境等提出幫助失獨家庭生活重建的路徑。
關鍵詞:失獨家庭;生態系統理論;生活重建
一、失獨家庭的生存現狀
(一)失獨家庭的養老狀況
“白發人送黑發人”使得中國傳統“養兒防老”的觀念受到巨大沖擊,許多家庭往往面臨著養老危機。獨生子女的意外離世,使得失獨家庭往往面臨缺乏經濟來源養老保障的困境。在養老機制還沒有普及完善的條件下,來自農村的失獨家庭既沒有經濟收入又缺乏勞動能力,生活狀況堪憂。
(二)失獨者的身體健康狀況
隨著失獨者年齡的增加,身體機能的逐步退化極大的增加了他們患病的可能性。在“4-2-1”形態的這種家庭中,孩子是重心。一旦失去,失獨家庭將面臨多重心理壓力,精神上的巨大壓力容易使失獨老人出現精神抑郁等問題,由此產生體質下降等健康問題。有數據顯示,60%以上的失獨父母有抑郁的心理,其中50%以上的失獨父母甚至有過自殺的想法。
(三)失獨家庭的社會交往狀況
失獨家庭的社會交往功能遭到嚴重損壞。大部分失獨者在進行社會活動時會選擇封閉式的且能夠獨自一人的活動,以避免直接和外人接觸。失獨家庭群體大都通過網絡虛擬社區與自己有類似經歷的人進行互動來表達自己的感情。他們非常排斥異群體,害怕參加社會集體活動,尤其害怕看到別家的孩子回來看望父母的場面。
二、生態系統理論視角下影響失獨家庭生活重建的因素
(一)生態系統理論
生態系統理論,是社會生態系統理論的簡稱,主要用來研究個人與周圍所處環境的關系。生態系統理論將個人所處的環境分為三個系統,即微觀系統、中觀系統、宏觀系統。微觀系統位于個人交往環境系統的最里層,指的是與個體活動和交往直接接觸的不斷變化和發展的環境。中觀系統指與個體間接接觸的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對個體生活交往活動的影響。宏觀系統指的是影響個體生活交往的社會文化大環境,包括社會政策、新聞媒體等,是一個廣闊的意識形態。
(二)從生態系統理論分析影響失獨家庭生活重建的因素
(1)微觀系統分析:自我系統分析
失獨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影響失獨家庭生活重建的首要因素就是失獨者所受教育水平的高低。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是為受教育者的生活幸福服務的,經過教育受教育者能夠建立起自己獨立的人格。教育對失獨家庭的心理、行為恢復等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對社會關系網絡的重建也有著重要的作用。
失獨家庭的收入狀況經濟收入是影響失獨家庭的物質、精神需求是否得到滿足的重要依據。“老無所依,老無所養”是失獨者的真實寫照。養老問題成為最關心的問題。現如今,在社會保障政策不完善,失獨家庭只能依靠微薄的退休金艱難度日,有的家庭退休金也沒有。他們最害怕生病,尤其是大病,既無能力支付高額的醫藥費,也無人照看。
失獨者的年齡年齡的逐漸增加,身體機能的逐漸下降,增加了生病的可能性,更需要子女的陪伴。在失獨家庭中,只有對子女的思念。年齡也是影響個人心理承受能力的至關重要的因素。對于失獨者,年齡越大,其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越差,很難走出失去兒女的陰影,無法走出自己心里的那道坎兒,對其生活的各個方面造成影響,很難重新回到正軌,進行生活重建。
(2)中觀系統分析:家庭、朋輩群體系統分析
家庭成員在失獨家庭的生活重建中起著不可忽視的力量。父母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占據著很重要的位置。對失獨者來說,在父母面前能最大限度表達自己的情感,得到父母安慰和關懷。家庭中的另一半能給予失獨者更大的支持和安慰。長期以來,作為家庭中心的孩子突然離世,會一定程度上損壞夫妻雙方的關系。需要夫妻雙方相互扶持,促進雙方進行溝通,重新尋找新的生活重心,走向社會。
朋輩群體實際上包括了朋友和同輩兩個群體。對于失獨者來說,最愿意接觸的便是失獨者。因為年齡、經歷相似,他們往往能夠感同身受,具有較高的認同感,易于溝通。通過共同話題,多進行互動溝通,重新尋找新的精神支柱寄托情感,轉移失子之痛。通過與朋輩群體的溝通互動,重新尋找生活的意義,促進失獨家庭的生活重建。
失獨家庭父母心靈本來就比較脆弱,巨大的生活變故使他們封閉自己,害怕別人問起孩子,會不自覺去和別人比較,并認為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甚至低人一等。他們渴望搬離原來的生活環境,換個環境努力生活下去。都說“遠親不如近鄰”,相近的地緣關系使得鄰里之間建立起一種特殊的感情。鄰里之間的關懷和照顧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代替親情。所以較好的社會關系,更有利于失獨家庭的生活重建。
(3)宏觀系統分析:社會政策與文化分析
社會政策隨著獨生家庭的逐年增加,失獨成為多數獨生家庭都可能面臨的潛在風險。失獨家庭是相應國家計劃生育的號召而產生的特殊情況,本該享受天倫之樂的父母卻承受失獨的打擊,政府應該在他們的生活及養老服務中發揮主導作用。若法律規范不健全,沒有有效的政策來幫助他們,他們可能就會對生活、社會甚至自身的生命產生絕望。
社會心理和社會文化社會文化因素在人類認知功能的發展中發揮著的核心作用。受長期以來傳統思想的影響,失獨父母在忍受失子之痛的同時,還會受到來自其他社會成員的歧視,甚至在某些封建迷信的地方,失獨家庭可能被貼上“命背”、“克子”等標簽。獨特的社會文化環境對失獨家庭心理、生活上的重建起到了很大的阻礙作用。
三、生態系統理論視角下失獨家庭生活重建的路徑
(一)微觀層面:自我方面
(1)加強自身調節,營造“自救”體系
在失獨家庭的生活重建中,失獨者本人要發揮核心主體作用。通過心理增能使失獨者對自身的好感增加并增強其自尊感和自信心,使失獨者學會運用優勢視角來看待問題,相信自己有改變自身的能力。失獨者可以多培養自身的興趣,同時調節心態,加強與外界的交流,以樂觀的心態度過余生。
(2)鼓勵參加群體活動,拓展“他救”路徑
開展豐富多彩的群體活動,鼓勵失獨家庭積極參加,在擴大交往范圍的同時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更好的促進自己融入社會。建立各種興趣小組,如舞蹈小組、書法小組等,重新尋找生命的意義,在愉悅身心的同時,陶冶情操,用豐富多彩的生活來淡化他們的失子之痛,重新進入社會。
(二)中觀層面:社區環境
(1)建立專門養老機構
建立專門的失獨老人活動、鍛煉、醫療等一體化的養老機構,將失獨老人集中起來進行管理,這樣既能保障失獨老人的衣食等基本的物質生活,又能活躍老人的精神生活。將生活境遇相同的人聚集在一起,便于失獨者能夠更好的進行交流,他們認為這些和自己經歷相同的人更能理解自己的想法,更能切身明白自己的痛苦。
(2)建立友愛互助社區環境
“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深深體現了傳統社區里鄰里之間親密無間的友愛互助關系。大力改善社區環境,充分發揮社區養老的優勢,使失獨老人既能感受到家的溫暖,也能得到社區居民的幫助。針對失獨老人的不同情況對其進行不同的服務,實行全天候托管,提供上門服務,按時為老人送餐、送藥、陪老人聊天等。
(三)宏觀層面:社會政策
(1)認真嚴格落實失獨保障政策
發揮政府在失獨者生活及養老服務中的主導作用,建立并完善實施相關的社會保障政策,保障失獨老人的基本社會生活,建立一套包括看病,養老,身故等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加強完善扶助關懷政策,做到使失獨家庭“老有所依,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切實幫助解決一系列實際難題。
(2)構建以精神支持為主的社會文化環境
通過大眾媒體播放公益宣傳片,建立失獨者專門的網站,設立文化專欄等形式,促進社會成員對失獨家庭群體的關注并加強對其了解,使社會成員形成相互尊重,和諧相處的社會氛圍。社會各方面應積極予以幫助,使其不再感覺自己被社會拋棄,讓失獨家庭從社會中獲得溫暖,更好地進入正常的生活。
參考文獻
[1] 朱小雅.TZ市失獨家庭幫扶體系優化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8.
[2] 周欽.物質和情感需求:失獨家庭的養老問題探析[J].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學報,2020:18-20.
[3] 汪洪炎.失獨老人社會生活重建情況調研報告——以合肥市S社區為例[D].合肥: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2015.
[4] 張瀚罡.失獨家庭社會支持網絡建構探究——以“信息網家園”為個案[J].中國全科醫學,2019:240-243.
[5] 謝勇才,潘錦棠.從缺位到歸位:失獨群體養老保障政府責任的厘定[J].甘肅社會科學,2015(2):95-99.
[6] 宋健.中國“失獨”家庭的養老問題與對策[J].探索與爭鳴,2016(1):64-67.
[7] 方曙光.社會支持理論視域下失獨老人的社會生活重建[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3(4):104-108.
作者簡介:周靜(1996- ),女,河南洛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區社會工作;沈冠辰(1972- ),女,吉林長春人,博士,研究方向: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