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羽佳
[摘要]“后舌尖”時代,美食類紀錄片如雨后春筍般浮現。各大視頻媒體平臺為了提高獨特性和競爭力,不遺余力轉變營銷思路,將美食紀錄片領域不斷細分,內容同質化傾向嚴重,潛移默化改變年輕受眾對于紀錄片的認識,因此,“后舌尖”時代,紀錄片真實性值得我們關注。
[關鍵詞]“后舌尖”時代;新媒體紀錄片;《早餐中國》
目前,中國紀錄片產業呈現出多維發展趨勢,數字技術帶來了表達空間的無所不至和影像類型極大的泛濫,中國公錄片產業呈現出多維發展趨勢,數字技術帶來了表達空間的無所不至和影像類型極大的泛濫,紀錄電影、新媒體紀錄片、短視頻紀錄片,各種大眾文化形態的紀錄片層出不窮。近些年,隨著《舌尖上的中國》不經意間卷起的“舌尖熱”,美食題材下的紀錄片相繼而出,“舌尖”系列預示著紀錄片進入品牌化、工業化時代。目前各大視頻媒體平臺為了提高獨特性和競爭力,不遺余力轉變營銷思路,將美食紀錄片領域不斷細分,持續挖掘、延展,然而變換形式,重新定位制播理念、市場化路徑在如今的市場上都是空談。美食類紀錄片“換湯不換藥",一方面以用戶為中心進行紀錄片創作,一方面潛移默化地改變受眾信息接收的習慣,內容制作上由橫向轉到縱深,同質化傾向嚴重,改變年輕受眾對于紀錄片的認識。“后舌尖”時代紀錄片的內涵以及對于紀錄片受眾的影響值得我們關注。
電視紀錄片的魅力在于記錄真實環境、真實時間里發生的真人真事,這里的“四真”是電視紀錄片的生命,是電視紀錄片的基石。目前,中國紀錄片產業呈現出多維發展趨勢,數字技術帶來了表達空間的無所不至和影像類型極大的泛濫,紀錄電影、新媒體紀錄片、短視頻紀錄片,各種大眾文化形態的紀錄片層出不窮"。近些年,隨著《舌尖上的中國》不經意間卷起的“舌尖熱”,紀錄片進入品牌化、工業化時代。各大視頻媒體平臺為了提高競爭力,以用戶為中心進行紀錄片創作,將美食紀錄片領域不斷細分,《夜宵江湖》《人生一串》《早餐中國》等美食類紀錄片大量浮現,但從真實性來衡量,與紀錄片的屬性相差甚遠。本文以《早餐中國》為例,對目前新媒體時代,紀錄影像泛濫的現象進行探討與反思。
一、內涵匱乏華而無實
數字技術的發展對紀錄片的顛覆性遠遠超出了虛構片,因為數字影像觸動了一向倚重影像真實的紀錄片最敏感的神經。隨著4K超高清影像技術的發展,畫面分辨率提升使得真實環境中更多細節通過影像進入了受眾的視野,然而,畫面質量的清晰與否并非是觀眾接受紀錄片的首要審美因素。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格里爾遜的“紀錄電影運動”、安德烈·巴贊的紀實美學風格都充分說明了“真實”才是紀錄片的本質特征,對現實世界的客觀呈現和表達,才是觀眾的審美要求。
巴贊曾在《攝影影像本體論》中提出了電影影像基本特性,他稱“攝影機的客觀性可以賦予影像以任何其他藝術所無法具有的令人信服的力量。”而《早餐中國》所代表的新媒體紀錄片,無實在意義過度炫技讓熟悉的事物陌生化,喪失了紀錄片真實性的準則,也改變了影片的性質。《早餐中國》等新媒體紀錄片廣泛使用互聯網流行詞匯,借鑒當下網絡綜藝制作熱門的花體字幕、表情包等元素,利用貼片式動畫,填補鏡頭中的空白,完全顛覆了紀實影片模糊性和多義性的功用,消除了嚴肅感,強加編導的主觀意圖,阻礙受眾對于紀錄片多元化理解,創作團隊更像是帶有游戲性目的制作了一檔綜藝節目。除此之外,這類網絡紀錄片有故意討好受眾之嫌。巴贊在闡釋電影影像基本特性時的依據就是攝影有不讓人介入的特權,而《早餐中國》導演運用字幕構建了被攝者與創作者之間的關系,紀錄片創作者通過字幕由畫面外走入畫面內,影響被攝者的行動,同時左右觀眾的情感。紀實美學所強調記錄客觀世界,嚴禁拍攝者的主觀介入,追求零度情感被顛覆,觀眾無暇親身體味和思考,使得紀錄片的思想內涵匱乏,很難稱之為紀錄片。
二、類型雜糅商業泛濫
《早餐中國》通過碎片化剪輯在6分鐘左右時間內完成對某地方美食的記錄,在當下新媒體環境內,對應信息時空的碎片化和受眾快餐式接受信息的需求并不為過。回顧紀錄片發展史,紀錄短片的確是紀錄電影的初始樣態,但紀實美學的基本要求是記錄時間的連續和空間的完整,從而保證世界的完整性和原生狀態。《早餐中國》并非是對時間的凝練,而是切割,再利用字幕、貼片動畫等外在形式彌補信息,使得畫面成為文字語言、動畫特效的附庸3。
《早餐中國》無論是形態還是傳播方式,都凸顯了制播方整合的互聯網思維。在內容的傳遞上,通過視頻平臺和QQ音樂方面資源整合利用,在紀錄片尾聲刻意使用一首與老板敘事相關的老歌作為主題曲,畫面內容包括當地的標志性建筑、市井街道和當地普通百姓,期待通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懷舊老歌勾連起受眾的回憶,聲畫關系傾斜甚至斷裂,未免過于程式化和刻意烘托情感。除此之外,網絡微紀錄片其屬性中自帶有的“權威、完整”的文化形式被商業的工業性腐蝕,《早餐中國》每集會在影片某一空鏡頭中利用貼片圖標注出商家地理位置,在紀錄片結尾也會再強調一次商家信息。新媒體環境下觀眾的接受解放了紀錄影像表達的自由性。對比來看,《舌尖上的中國3》在豆瓣評分上僅有3.8分,不少網友質疑其科學性及商業化,而《早餐中國》在每一集的最后的店址信息不但沒有引起觀眾對廣告的反感,反而這種短視頻美食探店模式在騰訊視頻紀錄片影響力榜單排名第一。網絡新媒體紀錄片類型雜糅,其呈現效果更像是一款生活服務類節目,兼具了實用性和商業化,利用大眾心理紀錄片應具有的“真實性”特點,將商業產品線上到線下進行連接,對這種轉變的接受體現了傳統媒體至網絡媒體觀眾的接受與包容。對現實的真實感知是人一直的追求,但是對真實感知的層次隨著介質時期的演變而發生不同。傳播媒介改變人們的認知、思維和審美,影像此時應具備自覺性,而非一味生搬成功模式以討好用戶的喜好。“媒介即信息”,網絡平臺將紀錄片的媒介功能屬性和商業屬性被放大,但這并不意味著藝術性也必須隨之減弱,追求“獨立精神”與“原生態紀實理念”作為一種與“權威”并行的紀錄片創作理念,在如今網絡自媒體拍攝的獨立紀錄片也比比皆是。然而面向大眾的“優愛騰”等視頻平臺,紀錄片市場下沉,畫面的指向更為具體,極大地壓縮了觀眾對現實生活思考的空間。
對紀錄片來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我們終于開始了全民性的紀實影像啟蒙時代。這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現實逐漸地被虛擬和復制,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界限變得逐漸模糊,紀錄片影像的真偽日益撲朔迷離。即便是在今天,紀錄片最有力量的美應該來自真正的客觀世界,這種美的力量足以勝過一切附加在畫面之上的文字和動畫4。網絡視頻平臺其收入主要來自于廣告和IP授權、版權售賣、衍生品開發,對于新媒體短視頻紀錄片的要求是以受眾需求為核心,以培養用戶觀看紀錄影像的習慣為目標,不急于獲得高額利潤。新媒體紀錄片的確調動了用戶觀看“紀錄片”的興趣,甚至養成了觀看“紀錄片”的習慣,但卻也改變了用戶對于真實紀錄片的看法。
多年來,中國紀錄片一直扮演意識形態宣傳、文化傳播與美學引導的角色,而產業屬性幾乎缺席。《舌尖上的中國》開啟了中國紀錄片品牌,在工業化生產、品牌化運營上取得了重大進步。《早餐中國》所代表的短視頻紀錄片沿用《舌尖上的中國》打造出來的獨特的“后舌尖”美學規律,將鏡頭對準了早餐店鋪老板,通過生活中的小人物身上的夢想、情感與堅持支持我國主流意識形態,成為隱性主流文化形態作品,易于受眾接受,但花樣的技術都是紀錄片表現的一種手段,無論是篇幅的縮短還是綜藝節目效果的增加都不應該成為紀錄片制作的目的。感官體驗和視覺驚艷能為紀錄影像加分,但不能成為紀錄片的全部訴求,縱然紀實美學所強調的真實很難實現,拍攝者只能是相對接近,但人類從來就不滿足于表象的客觀真實,本質真實與審美真實才是人們的終極目標。短視頻的議題勢必是淺層的,其體量的大小導致短視頻紀錄片無法展現時間跨度,其對中國美食和人物的記錄僅能停留在表面,呈現了一種躲避崇高的審美特征。紀錄片本質上還是要面對嚴肅社會議題,如何能夠使得紀錄片具有藝術性兼具商業屬性,不是一味地培養觀看紀錄片的“用戶”,而是培養觀賞紀錄片的“觀眾”,我國紀錄片創作者應該意識到自我主體意識的回歸,思考如何在紀錄片產業資源整體有限的情況下,彰顯出紀錄片作者個人真實的美感,對紀錄片本應呈現的自然美、社會美與藝術美做更多層次的挖掘。
參考文獻:
[1][3]曹坤.關于紀錄片的美學思考[J].當代電影,2003(5):74-77.
[2][4]孫紅云.影像的焦慮——論數字時代作為視覺證據的紀錄影像[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5(06):75-81.
[5]張同道,“后舌尖”時代的中國紀錄片產業圖景[J].當代電影,2015(05):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