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悅
[摘要]5G通信技術與人工智能的結合已成為未來發展趨勢,媒體智能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并倒逼傳媒業重塑格局。5G時代對傳媒業發展帶來巨大影響,信息采集方式智能化、信息生產體系融合化、信息傳播方式場景化成為智媒體建設的關鍵;傳媒業在智媒體建設過程中面臨技術信息鴻溝、體制機制障礙、產業鏈邊界模糊等挑戰。由此,從重視內容運營、創新媒介形態、傳播載體堅持移動端優先等方面提出具體策略,有其現實意義及價值。
[關鍵詞]5G時代;傳媒業;智媒體;建設策略
5G技術的全稱為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通信領域的每一次技術變革都會帶來信息傳播方式的巨變,傳媒業態和媒介界線也會隨之改變。相較于4G,它的互聯網化、IT化、智能化、靈活性水平更高,這意味著我們將真正進入到一個數字化的時代。5G是時代發展、用戶需求以及技術更迭的新型產物,開啟了智能媒體的新時代,讓媒體的場景應用逐步進入現實。
一、5G時代智媒體建設的關鍵
(一)信息采集方式智能化
5G技術與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傳媒業在布局智媒體建設時,首先要做的就是打破慣有思維,透過現象看本質,樹立起移動互聯網思維、大數據思維和人工智能思維。實際上,當前雖然無人機拍攝、VR“沉浸”式報道、算法推薦等智能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于新聞信息采集,但傳統的信息采集方式依然普遍存在,從新聞線索的搜集到新聞信息的獲取、剪輯發布呈現出扁平化趨勢。5G時代,媒體的信息采集方式將變得完全智能化,而用戶數據是其得以實現的核心基礎。通過技術手段可以獲悉并提取用戶在閱讀信息時的情緒、心率、停留時間及翻閱軌跡等數據,信息生產者可以據此分析判斷信息傳播效果,從而影響信息采集范圍及目的,甚至為信息定制化提供依據、開展預測性報道。
(二)信息生產體系融合化
無論何種媒介形態,連接用戶、傳遞信息才是目的。5G正帶領世界進入互聯網的新階段,越來越多垂直領域的資源被大眾所關注,用戶面臨更多元細分的內容選擇,社會與個人、個人與物體將產生密不可分的新連接,技術在這里作為核心要素被放大。這種情況下信息生產方式需要重構,但信息生產早已無法單向決定,推進信息生產體系融合化成為未來媒體融合發展、催化相融質變的關鍵。支撐體系競爭力的是兩大基礎:一個是建設基于IT網絡、大數據處理與分析、視頻處理與傳輸、云計算等技術的媒體融合平臺;一個是構建能夠有效發揮這個平臺功能與擴展性的、以制度安排、養成培訓、系統管理為實現手段的運作體系。顯然,二者不可或缺。2由此,信息生成體系構建的過程就是強化連接、增強市場競爭力的過程,也是實現內容與技術、平臺與管理手段相互融合的關鍵。
(三)信息傳播方式場景化
“場景”一詞常用于影視行業,是指在某個地點拍攝一組連續的表達內容的鏡頭,通過不同場景的連接,使觀眾猶如置身故事發生現場。網絡信息傳播中數量巨大,內容也會極大豐富,大眾生活出現更多可能性,市場會催生出更多信息分發平臺來解決海量信息與用戶個性化需求之間的矛盾,物聯網會驅動人與物、機器與網絡的互聯共通。5G技術促進了媒體生態系統的重構,隨著未來人工智能技術的全方位運用,多樣化、智能化場景將成為傳播鏈條中常見且極具價值的一環,改變人們的信息交互方式和信息消費模式,并且具備信息適配、用戶社交、情境營造、沉浸式體驗等基本屬性。5G背景下的場景轉換、場景連接可以讓用戶在虛擬現實的場景下更好地進行情景互動,增強現實逼真感。因此,傳媒業在智媒體建設過程中,需要對信息傳播方式的場景化屬性加以重視和應用。
二、5G時代智媒體建設面臨的挑戰
(一)技術信息鴻溝
理論和實踐已經充分證明,通信技術的更新迭代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傳媒業的形態和邊界。算法推薦、機器人編輯、AI合成主播等越來越多黑科技高頻地出現在新聞報道中,人工智能正為信息生產方式、傳播方式帶來巨大變化。很多媒體都在技術上發力,紛紛推進5G技術平臺建設,希望技術為融合轉型賦能。2019年11月20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頻”5G新媒體平臺上線;12月7日,人民日報社傳播內容認知國家重點實驗室正式啟動;12月31日,湖南衛視攜手中國移動舉辦全球首場5G跨年演唱會,推出5G互動直播間,打造沉浸式的全場景互動體驗。但是相比中央級媒體及部分主流的省級媒體,一些地市級、縣級媒體仍然存在轉型困境,由于缺乏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方面的研究人員,難以實現主導和迭代,加之經費緊張,投入了也無法即刻得到回報,短期內無法為自身發展破除阻礙,反倒束縛了在技術上的發展。
(二)體制機制障礙
建設智媒體產業鏈生態系統,有一個無法回避的挑
戰,那就是體制機制與現實融媒轉型需求之間的矛盾,因為隨著媒體融合的不斷推進,既有體制機制無法完全適應當前時代要求。換言之,智媒體的構建,不僅需要5G技術的支撐,更需要體制機制的迭代更新以保證推動融合實踐突破既有困境邁向縱深,充分發揮融媒平臺強大的功能性與擴展性。在中國的語境下,以技術為重要驅動力的媒體融合不僅需要緊緊盯住每個時代的技術前沿,更需要得到體制自上而下的支持。42019年9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全面啟動高質量發展改版工作,突出了“臺網并重、先網后臺、移動優先”理念。毫無疑問,央級媒體的示范為處于轉型困境中的各級媒體機構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樣本。
(三)產業鏈邊界模糊
技術的介入促進了傳媒領域從信息采集、制作到傳播的升級,消融了新聞業態邊界,催生出新的媒介形態和媒介消費,未來的傳媒業生態也將在用戶系統、新聞生產系統、新聞分發系統、信息終端等方面實現無邊界重構。橫向無縫連接、縱向垂直融合的產業格局正在形成。以5G通信技術、人工智能、AI為代表的新技術將成為媒介融合與發展的巨大引擎,媒介融合以及新聞業態的顛覆性重構已是不可逆的歷史潮流。身處時代漩渦的傳媒從業者更要擺正心態,主動適應新變革,做好準備迎接產業鏈邊界模糊帶來的新挑戰。
三、5G時代智媒體建設的具體策略
(一)重視內容運營彌補技術短板
在新媒體、新技術帶來的沖擊下,傳統媒體市場競爭力略顯不足,于是“渠道優先”“技術至上”的觀點甚囂塵上,但這并不代表“內容為王”成為歷史,這個概念在當下乃至未來依舊成立。只是在5G技術推進下的智媒體時代,“內容為王”有了新的含義,傳媒業的產品供給必須與用戶需求實現高度智能匹配。與此同時,內容被適配生產出來之后,不是簡單的發布了之,而要重視運營帶來的效果,加強圈層運營。換言之,內容運營就是關注與產品生產和服務創造密切相關的工作,主要包括活動策劃、數據及話題營銷、多平臺營運等方面,其價值在于連接用戶和產品,建立兩者之間的紐帶,讓用戶了解和使用產品。尤其對于沒有雄厚技術體系支撐的媒體來說,重視內容運營實際上能夠彌補技術短板帶來的不足,因為能夠真正影響用戶選擇的并非渠道或平臺,而是其所提供的內容或產品。
(二)創新媒介形態突破體制桎梏
回顧傳媒業媒介形態的發展演變,從微信、微博以及各類新聞客戶端的出現,到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
半臺的橫空出世,甚至如今全民在線釘釘打卡“云課堂”“云上班”的盛況。都在向大眾傳遞一個訊息,未來5G的普及將會完全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在萬物互聯的5G時代下,傳媒業巨型生態系統媒介形態勢必更為豐富、連接更多、生產方式更為多樣、市場規模也更大。會出現基于增強現實技術、混合現實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的計算平臺,可以更好地支持用戶與虛擬人物的互動;除了專業內容生產機構和用戶生成內容外,機器也將成為內容生產的新主體。對媒體來說,僅憑自身還無法一舉突破既有體制機制帶來的桎梏,可從創新媒介形態尋找突破口。首先,有的放矢進行資源整合,以更開放的舉措進行融合化運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與互聯網公司合作,以更開放的心態擁抱市場的新變化,激發自身活力;最后,堅持深耕內容創作,提升全媒體產品表現力,以更開放的眼光貼近用戶、吸引用戶、留住用戶。
(三)傳播載體堅持移動端優先
第44次《中國五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截至2019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8.47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1%。手機移動終端成為用戶最主要的智能終端,移動互聯網成為人們最主要的信息渠道。無獨有偶,據《中國電視劇(網絡劇)產業調查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短視頻用戶使用時長首次超過長視頻。短視頻正漸漸成為最廣泛的媒介傳播方式之一,未來,伴隨著5G技術的發展,移動短視頻應用將會成為智媒體時代無所不在的社交語言。它的內容大多喜聞樂見,取材于大眾生活,且入門門檻較低,在技術上幫助個人化視頻擺脫了專業桎梏,在傳播載體上則依賴于手機移動端。無疑,堅持移動優先的策略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主流,實際上,當前各家媒體已經意識到移動端“小屏”的重要性,不僅上線各類新聞APP、定制推出適合移動端觀看的豎屏產品,而且紛紛入駐抖音、快手、B站等。雖然媒體的邊界已經打破,但終歸有跡可循。在新的技術環境和傳播環境下,傳播載體堅持移動端優先理應在智媒體建設中占有一席之地。
結語
5G時代,傳媒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衍生出新的傳播模式,這是趨勢也是現實。著眼傳播效益最大化,以融合生產為基石,優化資源配置,搭建智媒體運作模式,是智媒體建設的基礎;以短視頻、場景、技術合作為動能,
重視優質內容生產,調整傳播載體向移動端更新轉型,是智媒體建設的重點。值得思考的是,5G時代下智媒體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未來隨著媒體融合程度的加深,傳媒業與技術的關系越來越微妙。但是,無論技術如何變革,都只是傳媒業轉型中的輔助手段,人類作為實踐活動的主體,是技術的創造者和使用者,要始終“以人為本”,體現社會擔當,讓技術服務于人和社會。
參考文獻:
[1]曾祥敏,齊虹翕.5G技術背景下智能媒體發展初探[J].電視研究,2019(06):14-17.
[2]陸小華.增強體系競爭力:媒體融合平臺構建的核心目標[D].新聞記者,2019(03):74-85.
[3]甘險峰,郭潔.5G與人工智能技術賦能下媒體融合的新發展——2019年中國新聞業事件回顧[J].編輯之友,2020(02):75-86.
[4]胡正榮.智能化:未來媒體的發展方向[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7,39(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