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景思
[摘要]信息化時代對于圖書設計與策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過去簡單的裝幀,即用線將多幀裝訂起來并附上書皮加以保護,轉變為更為綜合的裝幀、編排、編輯設計等集合。圖書設計與策劃行業發展40年有余,由“裝幀”到“書籍設計”觀念轉換是極具濃墨重彩的一筆,是基于新時期碎片化、數字化、圖像化對于行業更高期許所實現的。在本文中,筆者將基于自身圖書設計與策劃經驗,對于工作轉型提出一定的建議。
[關鍵詞]圖書裝幀;書籍設計;書籍設計創新
在過去,圖書設計與策劃行業長期以來對于設計及觀念創新未給予充分的重視,在圖書裝幀環節有所傾重。從單純的含義層面,圖書裝幀中的“幀”一字為數量詞,裝幀這一詞語的本質指的是折疊紙張,并借助線將幀裝訂,最后附上具有保護和識別作用的書皮與標簽。新時期的發展對于傳統紙張傳媒提出了一定的挑戰,裝幀實踐不再僅僅局限于上述方面,同時也涉及封面設計、插圖設計等相關技術的綜合運用,更多體現在向“書籍設計”這一觀念的轉變,新穎性與人性化設計是抓住讀者眼球的關鍵。
一、當代圖書裝幀發展局限性與相關思考
當代圖書裝幀囿于時代觀念、社會環境等相關因素,絕大部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在圖書整體性策劃設計方面有待于進一步完善。長期以來,裝幀多指的是對于圖書封面的設計,只有個別的設計策劃者將圖書整體設計籌劃納入其中,并在封面設計環節僅僅講求二次元思維、繪畫模式。筆者通過調研總結發現,上述局限性主要與以下層面內容密切相關:第一,長期形成的裝幀觀念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策劃者的思維觀念,工作者僅局限于對于書籍外包裝的關注,而對于書籍內部所表現的視覺傳達出的感受以及書籍設計的整體架構有所漠視。第二,圖書策劃設計隸屬于出版產業,出版人需要對設計成本進行必要的縮減,便往往將有利于書籍視覺傳達感受、設計整體架構表達的部分進行了削弱,認為這一部分開支的必要性較低。第三,多數文字編輯具有對文字質量把控的專業能力,但在書籍內容的藝術表現力方面有所缺失,甚至于設計師、領導層都缺乏必要的書籍藝術表現力認知度。上述種種問題,都使得圖書設計策劃停留在過去片面的“裝幀”層面上。
二、新時期書籍設計內涵層次
(一)書籍設計內涵
從“裝幀”到“書籍設計”轉換的觀念最早在1996年由呂敬人先生提出。他認為,書籍設計屬于信息再造的過程,基于更為廣泛與深層次的知識積累與儲備,設計者將書籍蘊含的信息內容加以優化再造,并在此過程中承擔的責任更為重大。
從整體來講,書籍設計包含以下三個方面。其一,裝幀。這一環節工作是設計者為了保護和宣傳書籍,而基于書籍文本內容所開展的封面設計、封面材料編輯以及印刷裝訂等。其二,編排設計。這一環節工作是設計者根據圖文內容而開展的版面設計,包括具體行距、字體、色彩以及空白等的有序布局;通過開展這一布局過程,圖文間能夠形成一定的層次,達到節奏張弛有度的效果。對于讀者而言,高質量的編排設計工作不僅可以準確、流暢的表達信息,而且可以獲得便捷、愉快的閱讀體驗。其三,編輯設計。這部分工作中,設計者要基于文本內涵,將視覺化編輯意識有機注入到文本架構中,通過對圖像表現、紙張選擇、色彩渲染、情感烘托、敘述層次、閱讀節奏等綜合把握,從而實現對時間、空間的重新思考與創新再設計4。因此可以說,編輯設計能夠對原有文本起到增值、提亮的功效,從而讓讀者獲得深層次的語境感受機會。
(二)書籍設計層次
基于上文所提及的書籍設計內涵可知,書籍設計可謂三位一體的整體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多個層次:基于作者或編輯的表達意圖,設計者要與其圍繞主題開展廣泛深入的探討;形成與讀者定位、主題內涵、設計需求以及成本要求等相一致的設計構思;對與書籍內容傳達相適應的視覺化表達方式進行集思廣益,提出對文本結構具有建設性的設計方案,滿足書籍原稿表達意向;選擇書籍的內文編排設計與印制方式,一切的選擇都要與編輯設計思路相一致;基于上述設計,形成具體的物化方案,在裝幀材料的選擇方面要按照可視性、可讀性、愉悅性的原則展開;對書籍的最終表現形式進行最終審核,綜合評定設計質量以及成本;完成銷售環節前期所需的海報、宣傳頁設計。
基于上述層次可知,書籍設計在設計內涵、信息傳達、工作程序與涉及范疇、概念性質等方面均有別于裝幀。書籍設計的提出,更多的是要求設計者基于對書籍整體設計過程的認知而首先把握信息傳遞導向,按照裝幀、編排、編輯一體化的原則來實現有力控制,從而建立起涵蓋造型藝術的獨特書籍設計理念乃至體系。
三、新時期書籍設計的若干建議
(一)堅定書籍設計的立體思維
書籍設計之所以不同于單純的裝幀工作,是因為其具有立體屬性,將時間概念融入三維空間所形成的整體布局。對于設計者而言,設計內容除了塑造書籍的外在形象,更要基于設計方案而在閱讀過程中實現與讀者的互動,讀者能夠在閱讀過程中產生共鳴與啟示,設計者能夠根據閱讀者的反饋認識到設計的成功之處以及需要改進之處。要知道,簡單通過繪畫方式來實現封皮外包裝,但內容版面卻一成不變的裝幀,僅僅只是缺少靈魂的外在。要將書籍設計縱觀封皮設計、扉頁與序言的精煉、圖像與文字搭配,甚至是簡單的頁碼、飾紋等各個方面,從“二次元”的“皮膚設計”轉換到“四次元”的“血肉”設計,將外表與內在通過“呼吸”有機聯合。在具體工作開展過程中,設計者可以按照多樣化的邏輯思維來開展表達,從空間到時間、從概念到物化、從整體到局部、從書籍形態到語境傳達等,這便能夠賦予書籍情感、哲理、邏輯、詩意。鑒定書籍設計的立體思維,需要從閱讀者的角度出發,開展人性化思考。
(二)尋找與書籍內容價值對應的設計
書籍的設計盡管需要與內容主題相對應,看似受限制,但這種限制絕非狹隘的文字解說、包裝。設計者需要從深層次挖掘涵義,將書籍主體內容的主旋律尋找出來,通過起承轉合、設置鋪墊與節奏感等方法將全書所要表達的要素集合起來,才能夠真正形成與書籍內容價值相對應的設計,如理性有序的設計規則、嚴謹的文字排列、圖像的準確篩選、富有動感的視覺旋律、科學的顏色配置、準確的印刷工藝、紙材的個性化運用等,這些設計細節能夠讓閱讀者感受到潛在的時間與書籍語言要素的運用,最終需要實現書籍美學、閱讀功能、無聲啟示與共鳴的完善交融。書籍要實現同讀者之間的共鳴,理想的書籍設計要能夠體現和諧之美,為讀者提供能夠滿足精神需求的空間;時間之美,在經歷歲月沉淀后仍獨具魅力;感官之美,能夠滿足閱讀者的五官之感;此外,兼具內容與形式、功能與藝術等等。因此可以說,在通過書籍設計來體現或說滿足其內在價值的過程中,唯有真正了解書籍,充分發揮創造力,才能夠加以實現。
(三)注重發掘新材料、新技術在書籍設計中的有效運用
現代社會的發展促使能夠為書籍設計所用的新材料、新技術層出不窮,這為書籍設計的物質形態多樣化提供了較高的可行性。不同材料能夠賦予書籍不同的氣質,如水紋紙、手揉紙、彩巖、金銀卡紙等;不同新技術可以給書籍內容各類元素增添新穎性,如紙張切割、組合、折疊等,能夠在平面中實現變化,呈現多維立體效果。例如Olly.nk.com公司在為Levis牛仔褲設計的宣傳冊中,采用富有懷舊之感的牛仔布固定于硬紙板上,活頁封套采用碎布頭來制作,實現了版面與內容有機呼應的效果;同時,小冊子還能夠隨身攜帶,這種獨特的設計令人過目不忘,富含豐富的人文情懷并兼具豐富的技術運用。
結語
書籍“裝幀”到“書籍設計”的過渡絕非簡單的詞語辨析,蘊含了豐富的人文情懷考量,將書籍本身價值的體現以及閱讀者期許蘊含其中。在本文中,筆者從當代圖書裝幀發展局限性與相關思考出發,由書籍設計內涵、設計層次兩方面對新時期書籍設計內涵層次進行了闡述,最后基于自身經驗及相關資料調研而從堅定書籍設計的立體思維、尋找與書籍內容價值對應的設計,以及注重發掘新材料、新技術在書籍設計中的有效運用幾方面對新時期書籍設計提出了若干建議,以期為行業提供一定借鑒。
參考文獻:
[1]張怡.概念書籍裝幀設計的創新性研究[J].四川戲劇,2018(04):72-75.
[2]張媛.新形勢下我國精品圖書的內容策劃與藝術設計創新[J].編輯學刊,2016(06):95-98.
[3]蘇秀麗,尤建忠,人工智能在書籍封面設計中的應用[J].中國出版,2019(15):22-25.
[4]王冠雅.新概念書籍設計對傳統書籍裝幀的啟示[J].出版發行研究,2016(06):98-101.
[5]趙怡涓.淺議時下“離經叛典”的圖書設計視覺語言創新[J].出版發行研究,2017(03):94-96.
[6]滿令營,熊啟川.基于書籍裝幀設計下傳統民族藝術元素形態之美探究[J].藝術評論,2017(09):177-180.
[7]岳鴻雁,李鋼.遷想妙得:基于認知理論的傳統文脈在書籍設計的應用[J].出版發行研究,2018(12):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