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冰
[摘要]《汕頭日報》作為地方黨報要真正把評論作為黨報的權威和重要內容,增強責任感,宣傳黨的主張,弘揚社會正氣,引導社會熱點,發揮地方黨報主流媒體引導鼓勁作用。《汕頭日報》的評論以群眾關注的熱點作為新聞切入點,結構靈活,觀點鮮明,語言活潑,具有較強的親和力,不斷將讀者民眾的意見見諸報端,受到讀者民眾的青睞,發揮了其與論的社會效應和媒體的主流作用。
[關鍵詞]地方黨報;新聞評論;輿論導向
新聞評論是媒體編輯或作者對最新發生的有價值的新聞事件和有普遍意義的緊迫問題發議論、講道理,有著鮮明針對性和引導性的一種新聞文體。我們國家每遇到重大問題和關鍵時期,黨報的評論總能起到撥云見日,引導輿論,警示讀者的作用。正確的思想輿論導向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在當前傳播途徑日益增多的新形勢下,地方黨報要真正把評論作為黨報的權威和重要內容,增強責任感,宣傳黨的主張,弘揚社會正氣,引導社會熱點,更好地發揮地方黨報主流媒體引導鼓勁作用。《汕頭8報》作為汕頭市委機關報,是汕頭市有影響力的報紙,一直注重新聞評論。該報的評論以群眾關注的熱點作為新聞切入點,結構靈活,觀點鮮明,語言活潑,具有較強的親和力,不斷將讀者的意見見諸報端,受到讀者的青睞,發揮了其輿論的社會效應和媒體的主流作用。
一、新聞評論發揮著宣傳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起到了政治指導與輿論監督的作用
庚子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嚴重威脅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疫情牽動著億萬中國人民的心,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中國的中心城市“武漢”,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疫"。抗擊疫情是一場無聲的攻堅戰。疫情防控只能贏不能輸。全國上下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導,上下齊心、多方協作、人人參與,構筑起一道群防群治嚴密防線。疫情期間,《汕頭日報》作為地方黨報,在傳遞信息、引導輿論、安撫民心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新聞評價中,《汕頭日報》呼吁疫情當前,非常時期,應當多一些理解、共情、體恤和包容,要共同凝聚起最終戰勝疫情的力量。大力倡導疫情面前多思考我們能做什么?需要做什么?提出這是每個人都需參與的“戰爭”,唯有眾志成城,才能在抗擊疫情當中愈挫愈勇!因此,《汕頭日報》結合當前形勢,在眾志成城防控疫情期間推出了多篇評論《為了你我他,請自覺戴口罩!》《疫情面前沒有局外人》《最嚴紀律保障打贏“戰疫”》《阻斷謠言,及時回應群眾關切》《堅定信心攜手“戰疫”》《關鍵時期不松勁》《防控無小事守土須盡責》、《越是向好越不能松勁》《落實落細推進復工復產》《節后復工,安全防護最重要》:一.這一篇篇新聞評論,始終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充分體現了我們的黨對人民鮮明的立場,飽含著對人民的熱愛。這一篇篇新聞評論,猶如及時雨,幫助公眾認識和分析事件,培養公眾的心理承受力,同時及早破除謠言,消除公眾恐慌情緒,第一時間起到了重要的輿論監督作用。
二、新聞評論發揮著促進政府和民眾的意見溝通,增強黨和政府公信力,針砭時弊,激濁揚清的作用
目前我們處于社會的轉型期,存在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對這些矛盾和問題,評論既要發揮批評作用,又不能影響大局;既要為民眾鼓舞歡呼,又要強調建設性;既要敢言,又要善言;既要辯證地看一切新聞事件,又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當今時代各種思潮涌動,網絡信息混雜多樣,相應的傳播途徑日益增多。因此,要求新聞評論必須充分展現權威性及特色性,要緊密聯系群眾,直達社情民意,促使政府與民眾意見通達無礙,正面引導社會熱點,強化公眾情緒疏導,切實做好輿論監督,這樣才能起到激濁揚清的作用。總之,新聞評論要嚴格地把握好“尺度”和輿論方向。
近幾年,《人民日報》的人民時評在引導輿論方面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地方黨報在重要版面刊登《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更彰顯地方黨報的旗幟作用。例如2020年2月27日刊登的《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2020年2月28日刊登的《堅決把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抓實抓細抓落地》均是人民日報評論員的文章,《汕頭日報》在第一時間重要版面予以刊發,讀者受眾通過閱讀人民時評,緊跟中央部署和決定,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同樣權威媒體新華社的新華時評也是一針見血,針砭時弊,激濁揚清。新冠病毒肆虐全球,新華時評的每一篇國際時評都有理有據,讓讀者在了解全球形勢的時候也對每一篇評論作品細細斟酌,回味無窮。例如2020年3月30日刊登的《收起“以臺制華”的政治把戲》、2020年4月3日刊登的《24萬!美國模型預測最高死亡病例》、2020年4月4日刊登的《快放下“甩鍋”的政治偏執》均是新華國際時評,讓讀者對新冠病毒在美國乃至全球暴發、蔓延有所了解的同時,也彰顯出捍衛中國在國際政治舞臺的重要地位。
三、新聞評論發揮著引導輿論,通達社情民意,疏導公眾情緒的作用
現在我們正處在黃金發展期和矛盾凸顯期的時候,社會熱點和突發事件對民眾心理、群眾情緒有著重要影響。近年來,隨著我國民主風氣的日益濃厚,民眾的言論和話語權通過時評、評論、觀點等一一體現,這樣體現的機會越來越多,反映群眾的意見和呼聲,反映群眾強烈訴求的愿望就是通過這些方式擴大影響的。比如,要求收入分配公平、縮小貧富差距的呼吁,對醫療改革、教育改革和養老模式中出現的問題的意見和建議等。評論一方面解析了問題產生的原因、弊端及后果,請相關決策部門引起重視,另一方面,也緩解了群眾積壓在心中的不滿,穩定了公眾的情緒,起到了通達社情民意的疏導作用。
《汕頭日報》評論版曾刊登一篇《我們的“教養”從何而來》的文章,讀后讓人心中充滿了正能量。文章寫了兩個高考生分別做出了兩件連成年人甚至成功人士都不敢做的事情:一件是四川高考生李子恒,在高考前20分鐘,抱起考場內因痛經而昏迷的女考生離開學校,找到警察將女生送醫搶救:另一件是江蘇的高考生陳瑾,在目睹了媽媽闖紅燈并對交警出言過激后,給交警寫了一封致歉信。高考結束后當地交警特意登門拜訪看望了這位女同學。作者最后高聲呼吁:在每年高考過后各地追捧“高考狀元”的流行做法的大環境下,該對類似這樣兩位中學生的“壯舉”進行宣講了。不僅中小學生該聽,連那些成年人、成功人士也該應邀聆聽,聆聽他們在成才之前的“成人之道”。在同一版面,還刊登了一篇《成績不好做不成大事,素質不好會干壞事》的小文章,寫的是兩位中學生分別撞到兩位婦女而采取冷漠無情袖手旁觀的態度。同樣兩對中學生卻做著截然相反的事情。一個正能量,一個負能量;一個讓人振奮,一個令人發指。這樣的有意安排不僅是編輯對新聞事件的敏感度,更是給這個社會的當前教育指出明確方向: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從而起到通達社情民意,疏導公眾情緒的作用。
誠然,新聞評論雖然可最大程度的表達作者的主觀想法,但并不代表想說什么就說什么,而是要能夠引導正確的輿論方向。新聞評論還應該防止“批評過度”的問題。對新鮮事物、具有積極意義的東西、還在探索階段的東西,不能過分責備;對非原則問題,一些道德層面上的問題,不能上綱上線;對本意是好的結果卻不如愿的事情,不能“一棍子打死”……總之,新聞評論要將穩定大局的社會效果放在第一位,語言的人性化要求也日益明顯,不能自話自說,必須考慮讀者的感受,同時可適當運用幽默諷刺及形象化等語言,其觀點要力求精確、嚴謹、科學、簡練、嚴密。
結語
新聞評論在地方黨政機關報中發揮了重要的輿論導向作用。新聞評論的重要性,不僅在于它們是一種文體,而且在于,它是人們進行普遍的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只有抓住引導正確的輿論導向,才能實現新聞評論自身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吳樹青,趙存生.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柳珊.當代新聞評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3]趙振宇.論新聞評論的根本特性[J].新聞大學,2006(1).
[4]王松苗.用新聞溫暖傳遞法治力量[J].青年記者,2010(28):45-49.
[5]王彥坤,梁躍民.理想之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研究[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
[6]彭溢.淺談黨報引領輿論發展[J].活力,2013,000(004):137.
[7]殷俊.媒介新聞評論學[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
[8]趙振宇.現代新聞評論[M].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