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清

【摘要】識字是從口頭語言過渡到學習書面語言的橋梁,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部編教材考慮了識字教學的難度,第一冊識字量由400減少到300,但是,教材中的很多字結構復雜,認知難度大,一些學生不能很好完成學習任務。為此,結合教學實踐,從創設識字氛圍、激發識字興趣、探究識字文化、訓練識字思維、滲透識字方法、注重識字拓展等方面,談了提高小學一年級識字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識字教學部編教材一年級氛圍拓展
識字是從口頭語言過渡到學習書面語言的橋梁,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提高識字效率,勢在必行。部編教材新增了“快樂閱讀吧”和“和大人一起讀”,在教材第一單元的入學教育中,也提出了閱讀教育,把閱讀習慣提升到和識字、寫字同等重要的地位。閱讀的基礎是識字。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也就顯得尤為重要。為了幫助學生順利完成識字任務,并做到潛能生吃得了,優等生吃得飽,在教學中做如下嘗試。
一、創設識字氛圍,隨時識字
環境育人,創設良好的識字氛圍,是學生產生識字欲望的重要條件。為此,在開學初,我們應進行班級文化建設,為學生識字奠定良好的基礎。
1.做名片。我們學校的新生來自五湖四海。孩子們面對那么多陌生的臉孔難免會有孤獨感,個別孩子還會有強烈的不適感。為了讓學生盡快地適應校園生活,結交伙伴,結合識字教學,可設計讓孩子們自制名片。名片一面寫上自己的姓名,另一面寫上名字的拼音。每個孩子把自己設計制作的名片放到桌角,讓大家互相做自我介紹的游戲。游戲中,孩子們不僅鞏固了拼音,認識了漢字,又結交了朋友,一舉兩得。
2.制卡片。在實物上貼卡片,如黑板、門窗、電腦等。讓學生通過認物品識字,逐步過渡到不看物品識字,這不僅切合低年級學生思維特點,也符合認字規律。每個孩子都有自我展示的愿望,看到自己認識的卡片,他們會很高興地教不認識該卡片上字的孩子。
3.貼生字。教師把要學的生字預先貼出來,讓學生提早接觸,雖然不能全面掌握,但學生通過看、聽、讀無意識記了許多。心理學家告訴我們,無意識識記的效果有時會超過有意識記。
4.設專欄。學是為了用。識字是為了閱讀寫作。所以在識字初期,即可在教室開辟閱讀專欄,引導學生課外閱讀。開始可以收集一些學過生字組成的兒歌、故事等讓學生閱讀。還有,我們可以放一些適合低段孩子閱讀的書籍,如注音讀物、繪本等,讓學生盡可能多地閱讀是新課標的要求,也是學生積累語言的機會,在閱讀中不但鞏固生字,還能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語文素養。
二、激發識字興趣,自主識字
興趣是激發學生學習的靈丹妙藥。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是極有意義的話題。如何使枯燥的識字教學散發魅力,吸引學生呢?
1.游戲。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戲是孩子最感興趣的活動。識字教學中的游戲有當“小老師”“開火車”“摘蘋果”“找朋友”“送信”“蘿卜蹲”“搭石過河”“猜字謎”等。一年級的孩子很容易融入到游戲中,為了更好地完成游戲,他們會很用心地識記生字。如果希望有更豐富的游戲形式,我們可以把其他游戲稍加改編,服務于識字教學。如擊鼓傳花,鼓停,接到花的人表演一個節目,可以改為請他抽一張生字卡片讀一讀,或組詞、造句,依此類推,還可改編不少游戲。當然,游戲和學習內容能緊密聯系,那就更好了。
2.情境。教師在識字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創設一些情境,讓學生了解中國文字博大精深的內涵,產生民族自豪感,進而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如識字4《日月水火》里的生字都是象形文字,教學時可創設“考古”這一情境;識字8《小書包》里的生字都與學習用品有關,教學時可創設“整理書包”的情境;識字10《升國旗》的教學則可以與周一的升國旗儀式這一真實的情境緊密聯系起來。
3.榜樣。榜樣的教育力量是無窮的。讓學生在自己的身邊找“識字大王”,向他學習,并鼓勵超越,形成學習氛圍。“識字大王”定期組織評選,用榜樣作用來激勵大家,激發大家的識字興趣。
4.展示。只有擁有成功的體驗,才會對其產生興趣。展示是每個人的正常心理需要。識字也是如此,我們應給學生更多地展示機會,讓他們得到別人鼓勵的同時,也增強自信心,產生識字欲望,激發更濃厚的識字興趣。展示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當“小老師”領讀、爭當“識字大王”、自制“識字袋”、開展“識字”專題活動等。
三、探究識字文化,究源識字
一個個具有神奇生命力的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成就的一塊塊化石。部編教材中處處滲透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比如,識字的第一課就是《天地人》,學習6個生字“天、地、人;你、我、他”。“天、地、人”被稱為“三才之道”,這學說很早就深入了中華民族之心,培育了中華民族樂于與天地合一、與自然和諧的精神,這也暗示了孩子對母語的學習,要從探究天、地、人的奧秘開始。本冊教材就是這樣,很好地體現了字源識字的要求,即通過追溯漢字的本源,分析漢字的結構,利用漢字的構字理據識記漢字。教學中,教師應該加以重視,積極引導孩子探究漢字。
在教學一年級下冊識字課《古對今》時,我引導孩子們發現三個帶有“日”旁的生字——“暮、朝、晨”。先讓孩子觀察“日”在生字中的不同位置,并猜一猜這個字所表示的時間,然后出示生字的演變過程,并告訴孩子們:甲骨文“暮”形象地表現太陽從草叢中落下去了,這是一天的傍晚時分,“傍晚”就是“暮”。甲骨文“朝”,“日”躲在草叢中間了,草叢中間藏著一個太陽,而這時月亮還沒有下去,這就是天剛亮的時候,清早就是“朝”。甲骨文“晨”,日在最上面,太陽升起來的時候,就是“晨”。這樣的生字教學,不但幫助孩子們準確識字生字,而且激發孩子們對漢字文化的熱愛。
四、滲透識字方法,高效識字
沒有一定的方法,讓學生高效識字就成了一句空話。因此,在教師組織學生識字時,必先滲透一些識字方法。學生的學習潛力超乎大人的想象,經過一段時間后,大多數學生就會自己想出好辦法記生字,有時甚至能想出比你預先設計的更好的識字方法。
1.分析字形結構(結構較為明顯的字);
2.圖字對照(多是象形字);
3.聯系舊字記生字(舊字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或改一改);
4.動作演示(多是會意字,如看<手放眼睛上>、閃<人躲在門口>等);
5.聯系字義記生字(多是形聲字,如和水有關的字多是三點水;和太陽有關的字多是日字旁等);
6.編字謎和順口溜(字謎可以根據字形或字義編,容易忘的筆畫編成順口溜,如小鳥不能沒眼睛,鳥字里面有一點;禾苗長大有穗兒,禾上別忘有一撇);
7.歸類識記(按偏旁部首歸類、按同音字歸類、按形近字歸類、按結構歸類等)。
五、訓練學生識字思維,理性識字
語文是工具。這工具不僅是生活的工具,也是思維和交際的工具。識字教學中的思維訓練很容易被忽視。部編教材有意識地進行了這方面的安排,以引起我們語文教師對此的重視。
1.觀察中培養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識字教學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充分調動視覺器官,使其有目的地觀察。如該字是什么結構?什么部首?由幾筆寫成的?第幾筆是什么名稱?哪個地方最容易寫錯?和學過的哪個字很像?它們的區別在哪里……這樣的引導,使學生的大腦始終處于思維狀態,不僅能提高識字效果,還能充分發展他們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
2.導圖中培養思維的邏輯性、發散性。思維導圖,即心智圖,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的圖形思維工具。它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是一種將思維形象化的方法。
在識字教學理解字義的環節,我們不僅僅要讓學生理解該字在文本中的意思,更要讓他們掌握一字多義,用導圖來幫助,能很好地培養孩子思維的邏輯性和發散性。
例8:部編教材一上語文《語文園地三》用思維導圖的形式擴詞
六、注重識字拓展,多元識字
1.課內擴展
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既不拘泥于教材,又不背離教材,做好課堂延伸很重要。如學了《靜夜思》以后,讓學生找找李白的詩。往往找到詩的同學都已學會了認識首詩中的字。有的找到了《望廬山瀑布》,有的找到了《望天門山》,有的找到了《夜宿山寺》,還有的找到了《早發白帝城》,大家交流,都認識了不少的字。《對韻歌》把生字“對、云、雨、風、花、鳥、蟲”以對子的形式出現:“云對雨,雪對風,花對樹,鳥對蟲,山清對水秀,柳綠隊桃紅。”孩子在吟誦中識字后,我們可以布置他們在家認讀、背誦、收集對聯,在課堂上交流。同時也可以把反義詞有意識地把認字編成對子。如“左對右,前對后,長對短,遠對近,有對無,來對去,高興對傷心,美麗對丑陋”。這樣識字,孩子讀著瑯瑯上口,興趣盎然。
2.課外延伸
我們生活的環境離不開漢字,無論走到哪里,只要留心,都會發現不少漢字,如商標、店名、廣告、路標、報紙、標語、宣傳窗、雜志、電視上的字幕等,用心去學,就能學到很多字。培養學生做個生活中的有心人,處處都注意學習。隨機識字的秘訣是多問多讀多記。我們還可多向學生講講古人為了學習不恥下問的故事,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
識字教學任重而道遠,其教學方法和手段,我們只有在不斷地教學活動中才能更進一步發展,授之以漁,多元識字,使之更趨規范、高效。點點滴滴匯成海,只要我們真正為孩子著想,就一定會為孩子們迎來燦爛的明天。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現代課程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0.
[2]魏書生.魏書生與民主教育[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3.
[3]吳曉春.淺談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總結.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