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雪梅
【摘 要】 閱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時它也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對此,教師要想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就需要不斷地創新和完善自身的教學策略,并可以將矛盾分析法運用到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來,以達到拓展學生思維廣度以及深度的目的。
【關鍵詞】 初中語文 ?閱讀課堂教學 ?矛盾分析法 ?教學策略
在現階段的初中語文教學中,十分重視學生個人閱讀能力、閱讀方法以及閱讀思維的發展,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需要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主旨大意和梳理文章思想感情,而且還要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地對文章展開思考和探究,使學生能夠抓住文章中的矛盾,從而更加深層次地分析文章的內涵。
1. 矛盾分析法的含義
在進行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首先,需要教師自身能夠對教材中的文本內容展開一個深入的分析、體會以及感悟,并且將語言文字、詞、句為理解作品精神的邏輯起點。然后,教師再將矛盾分析法運用到具體的語境文本中,將文本的語義和情理的矛盾點作為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突破口。最終,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對閱讀文章內容、語言形式以及表達形式產生質疑,并運用自己的理解能力去反駁閱讀文本中的一些部分,從而更好地掌握作者語言表達的內涵和意義。其中矛盾分析法主要的含義,在于它的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方法與其它的教學方法與眾不同,它是將抓住作品中的矛盾點作為閱讀教學的突破口,以此來為學生展開相關的閱讀文本教學。另外,它對學生的閱讀和學習有著一定的幫助作用,一方面它能夠不斷地開闊學生的閱讀思維,提高自身閱讀內在的廣度和深度;另外一方面,通過矛盾分析法展開對語文閱讀的學習,能夠培養學生具備敢于質疑的閱讀品質,使其脫離了傳統閱讀的局限性,對于日后的閱讀和學習能夠起到一個重要的幫助作用。
2. 矛盾分析法在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運用的策略
2.1 抓住語義上的矛盾點,進一步解讀文本
教師在與學生一起開展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時,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抓住文本語義上的矛盾點,其中兩種研究矛盾的方法都有自己內在的作用和價值,如果教師從研究言語的矛盾入手,它主要是通過聯系的觀點幫助學生對閱讀文本展開進一步的理解,可以使學生更加輕松、容易地體會和感悟作品的內在含義與價值。然而語義矛盾它是將兩者相互矛盾的詞語搭配在一起的形式展開相關的語文閱讀教學,從而產生一種語義對立和語氣相左的現象,它也能夠起到一個引導學生解讀文本的作用。雖然這種矛盾分析法它不符合語義邏輯,但是,它卻可以從事物的內部解釋事物的發展規律,這充分地體現出了矛盾分析法閱讀教學它具有深層邏輯性的特點,使其能夠在特定、具體的語境下表達復雜的情感,這使它并沒有違背語義邏輯。合乎邏輯的語義矛盾,它是將詞匯意義相互對立和相互矛盾的詞語置于一處,以此來理解和揭示相互矛盾事物和相互協調統一之間的內在關系,讓學生進行一個深度的分析和解讀,最后,使矛盾分析法發揮出自身的作用和價值。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一起學習語義矛盾的過程中,可以將朱自清的《背影》這篇文章作為矛盾分析法閱讀教學的案例。在文中出現過這樣一段話“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其中“平安”與“大去之期不遠”兩個詞語之間相互矛盾,這就構成了語義矛盾。此時,教師就需要進一步深入地引導學生思考父親為什么會這樣說?根據作品背景讓學生聯想到他們父子兩者之間一直存在著感情不和的問題,由此來讓學生聯想到父親信中所想表達的意思是為了“求和”。當朱自清看到父親寫給自己信的時候,文中曾出現“哎!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的悔恨與深情。通過對語義矛盾的分析,使學生能夠進一步的解讀文本,了解了朱自清那句話的含義,它已經原諒了他的父親。
2.2 借助情理上的矛盾點,解讀文本
教師可以借助教材中的文本,讓學生感受到語言形式的經典獨到,同時其中還蘊藏著積極向上的態度和價值觀,從而有效地借助情理上的矛盾,進一步深入地解讀文本。文本它所包括的主觀感受都十分強烈,甚至還有一小部分主觀情感完全脫離了基本事實,這便是情理矛盾的內涵。例如:教師可以將《賣炭翁》為例向學生講解矛盾分析法,“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碳賤愿天寒”。這句話表達了在一個寒冷的冬天,賣炭翁穿著單薄的衣裳,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賣炭翁十分貧困,買不起厚實的衣裳來抵御寒冷。但是,情理上賣炭翁他是非常向往溫暖的天氣,然而從“愿天寒”這個詞語卻體現了他希望天氣變得更加寒冷一些,這便構成了情理矛盾。此時,教師需要不斷地引導和幫助學生分析賣炭翁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心理活動,寧愿自己穿著單薄的衣服受凍于寒冷的天氣,也希望自己的碳能夠賣個好的價錢,讓學生在這種相互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動中,深入地體會賣炭翁的處境以及他悲慘的遭遇。
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師要運用自身的教學方法和策略不斷地去完善閱讀課堂教學,使其具備“統一性標準”和“統一性指導”的特點,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和閱讀的興趣和積極性,可以將矛盾點作為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的突破口,更加深入地了解文本,使其與文本矛盾相互結合,讓學生能夠高效地進行閱讀,最終使學生都能夠在閱讀中受益。
參考文獻
[1] 謝海波.從語義學角度分析矛盾修辭手法[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09(02):154.
[2] 劉國鵬.矛盾分析法在小說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語文教學通訊,2017(05):78-79.
[3] 孫紹振.名作細讀:微觀分析個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