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靜
【摘要】小學語文中段閱讀是銜接小學語文低段和高段閱讀的重要過渡時期,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要求教師了解小學中年級學生特點,因材施教。基于此,討論了小學語文中段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
一、提高教師素質
小學是學生系統學習語文知識的啟蒙階段,小學語文教師作為領路人所扮演的角色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們直接推動著小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發展。因此,無論是學校還是教師本身,都應當始終專注于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充實專業知識儲備,從而促進小學語文中段閱讀教學質量的進步。
首先,學校在招聘小學語文教師時,應當做好嚴格把關,提高選拔門檻,明確基本考核要求,注重教師的專業知識以及教學經驗。其次,國家鼓勵學校發展“國培計劃”,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國家和學校所創造的計劃平臺培養資源,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改善教學活動。第三,小學語文中段閱讀教學要求教師本身專業知識儲備要充足,閱讀廣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當適當增加自身閱讀量,多閱讀與小學語文相關的書籍,不能與學生閱讀的作品相脫離,增加與學生之間的共同話題,只有自己全面把握好閱讀教學重點、了解閱讀教學作品,才能更好地進行教學。第四,教師應當仔細研新課標要求,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發展學生之間的個性閱讀,幫助學生掌握閱讀基本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最后,執教期間的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多參與教師經驗分享會,或者可以旁聽參與其他教師的閱讀課,加強教師之間的教學經驗交流,更好地揚長弊端,豐富自身教學經驗,提高小學語文中段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二、創設有效情境
小學語文中段閱讀,不僅是讓學生理解閱讀的文章,更強調學生能夠準確把握文章所蘊含的情感以及中心思想,這對小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閱讀難度。要求教師不能簡單地將閱讀文章當成基礎教學資源,只傳授基本字詞知識,讓飽含情感的文章變得冷冰冰。為了激發小學的好奇心,豐富學生的文章情感體驗,降低理解難度,教師應當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全身心投入閱讀教學。
例如,在教學《爬天都峰》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選擇當地較有特色的山峰,組織學生進行一次登山活動,讓學生真正感受自然山景,體驗爬山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流、互幫互助。爬山的時間較長,很多學生爬過一半路程之后都略顯疲憊,尤其是平時缺乏鍛煉的學生,已經停下腳步不想再往上爬了,身邊的同學看著他們辛苦的樣子,耐心鼓勵,拉起同學的手一起繼續往山頂走去。在學生的互相鼓勵,互相扶持之下,全體學生一起抵達了山頂,領略了從高處俯瞰全程的壯觀美景。
教師將其所創設的教學情境轉移到戶外活動中,讓學生同文中主人公一起,親身體驗爬山活動,感同身受,被文章所傳遞的人與人之間在困難面前相互扶持的精神所感染,并能夠以此為榜樣,學習主人公的優秀人格品質,這才是真正的讀懂文章,彰顯閱讀教學的意義。
三、深化閱讀思考
小學生的知識儲備、生活經驗都較匱乏,在閱讀文章過程中,難以深入挖掘文章中心,更容易停留于表面字詞認知。此時,教師應當加以引導,提高學生質疑水平,深化閱讀思考,加深對文章的理解程度,從而真正掌握課文的重難點,拓展思維能力,養成善于思考的閱讀習慣。強制灌輸知識的課堂教學模式效率低下,應當真正為學生留足充分的獨立思考時間。
例如,在教學《玩出了名堂》這一篇課文是,教師首先結合題目,引入課文閱讀教學,“玩耍常常被認為是浪費時間的行為,但是在科學史上有許多偉大的發現是在玩耍中產生的。”從這樣的教學引入中,讓學生隱約發現玩耍與發明創造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通過課文閱讀,我們知道文章主要描述了列文虎克玩鏡片、玩放大鏡、玩顯微鏡三件事情,從而發明了放大鏡、顯微鏡,發現了微生物。在學生初步了解文章內容后,教師明確提出問題:玩耍與發明創造之間有什么聯系?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發散思維,對全文的主要內容、重點知識進行分析總結。
小學中年級的學生仍處于語文閱讀的起步階段,在邏輯思維能力方面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學生對自己該方面的鍛煉意識并不強烈,教師作為閱讀教學的指導者,應當充分抓住每一次閱讀教學機會,抓住文章的重難點,深化學生閱讀思考,培養學生的閱讀思考習慣,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領會語文閱讀的魅力。
四、結語
總而言之,教師應當在小學語文中段閱讀教學中靈活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掌握語文閱讀方法,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促進學生終身閱讀習慣的養成,提高語文綜合素養。教師在充分認識閱讀教學不足的基礎上,努力提高自身專業素質,為學生創設有效的閱讀教學情境,注重學生的閱讀思考,深化學生閱讀思考能力,將小學語文中段閱讀教學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劉立云,葛福鴻,張麗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角色定位與轉換[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8,(04)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