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保珠
【摘要】作業作為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老師作業布置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整體學習水平。數學分層作業策略的實施,能有效地兼顧不同學生學習的差異性,確保縮小優等生與學困生之間的差距,不斷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意識。因此,實施小學高年級數學分層作業策略,以此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數學分層作業策略
學生生長環境的不同以及心理特點的不同,都會影響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進而也就會導致全班學生的數學成績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倘若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注重差異化教學,就會加劇班級內同學數學學習的差距,這樣就會給全班數學成績的統一提高帶來難度。因此,老師就應了解班級中每個學生的學習特點,并根據學生的個性化特點,來采取合理的數學分層作業實施策略,確保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的檢驗出學生的學習水平,以此來為老師教學方案的適時調整,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
一、布置分層作業的原則
(一)科學性
科學性是老師在布置作業時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則。在布置作業之前,老師應展開對學生個性特點的調查,觀察每個同學的學習習慣,進而再采取分層作業策略,確保策略的實施能夠有效的發揮出檢驗學生學習水平的性能。此外,在布置作業時,還應確保標準的統一,在統一的基礎上再根據學生學習特點的不同來展開差異化作業的布置,這樣既能促進協調發展,也能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特點,以此來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地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數學學習習慣,確保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隱蔽性
采取分層作業實施策略的主要目的就是縮小差生與優等生之間的差距,實現全班數學成績的整體提高。因此,老師在布置作業時,就應注意遵循隱蔽性原則,否則直接采用等級分層的方式,會在一定程度上打擊差等生的學習自信心,甚至會導致其產生厭學的情緒。因此,老師在劃分等級時,不應直接的將層次等級告訴給學生,而是采取委婉的方式,確保等級的合理劃分。
二、小學數學中實施分層作業的策略
(一)尊重差異化原則,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層次
針對傳統的教學方法而言,老師對于作業的布置都是進行統一處理,全班學生往往都是共同完成同一份作業,這樣作業的布置方式往往只適合成績中等的學生,幫助其實現知識點的鞏固,而對于差等生而言,作用反而會適得其反。而不同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有限,倘若依舊采用傳統的布置作業方式,學生只能做同樣的作業,這樣就會加劇不同學生之間的差距。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產生厭學的心理。因此,為了充分發揮出作業布置的效果,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有效鞏固,老師遵循差異化原則,采取分層作業布置策略,確保彰顯學生的個性特色。
比如,老師可從數學基礎、個性以及學習能力等多個方向來實現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察,并根據考察結果將學生分為不同的等級。對于基礎扎實較為牢固且學習主動性較高的學生,老師就可將其分為第一等級,在布置作業時,可優先布置研究型為主的作業,確保提高其的數學學習能力。而對于數學接受能力稍差但對數學具有較高興趣的學生,老師可將其分為第二等級,在對其布置作業時,應主要以應用型為主,確保學生能夠具備扎實的數學功底,實現對數學知識點的合理運用。對于數學基礎較差且對數學學習沒有表現出較高學習興趣的學生,老師應布置基礎的運算題,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因此,分層作業策略的實施,可以充分的發揮出作業布置的效果,對于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二)對作業進行分層設計,確保不同層次學生得到發展
在采取分層作業策略時,老師還應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并根據需求的不同來進行不同難度作業的布置。其中,作業不僅要包含基礎知識、而且還應包括課外知識的拓展,促進教學目標的有效完成。因此,在布置作業時,就應根據知識點的難易程度,將作業按照由易到難的等級進行布置,確保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如完成《多邊形的面積》這一節內容的教學時,老師就可將作業分為如下幾個層次:第一,填空題與判斷題,實現對基礎定義和概念知識的鞏固。第二,實踐題,加強對知識的應用。第三,實際問題解決題,通過實問題的布置,可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確保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三、結論
不斷地在小學高年級中實施作業分層策略,對于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意識以及不斷地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應首先認識與了解布置分層作業的原則,進而從遵循分類建組原則,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層次以及對作業進行分層設計,確保不同層次學生得到發展兩個方面來合理的實施作業分層策略,確保展開差異性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陽陽.關于小學高年級數學分層作業實施策略的探討[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08)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