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雙


【摘要】目的 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方法 本實驗選取我院在2018年5月~2019年8月收治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共計270例,按實驗要求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135例,對照組患者應用西藥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及扶他林等聯合治療,實驗組患者在西藥治療基礎上給予中藥湯劑治療。3個月后觀察兩組研究對象在治療前后總有效率及各種試驗指標等,對比兩組患者治療結果。結果 實驗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6.3%,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為78.7%。通過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結果,實驗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在免疫球蛋白指標參數的對比中,實驗組參數明顯低于對照組。在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中,實驗組患者為2%,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6%,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單純的西藥治療在中藥治療的配合下,可以促使病變部位的血液循環加快,有效減輕患者疼痛的癥狀,同時可以減少西藥帶來的毒副反應,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的幾率,并有促進炎性物質的吸收的作用。因此,中西醫結合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可以改善患者的愈后情況,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類風濕性關節炎;中西醫結合療法;中藥;西藥
【中圖分類號】R68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5..02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免疫系統疾病,主要累及結締組織,以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炎癥為癥狀表現,侵蝕全身小關節,其特點具有對稱性、進展性、反復性,以女性多發,發病率較男性高出1~2倍,高發年齡為40~60歲。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理表現以淋巴細胞、漿細胞和巨噬細胞浸潤為主,可伴有淋巴濾泡形成。患者早起或伴有晨僵,關節腫脹、畸形,并累及心臟、呼吸系統、腎臟系統等,同時可伴有低熱、體重減輕、疲乏感等全身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本次研究對類風濕性關節炎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力圖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實驗選取我院在2018年5月~2019年8月收治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共計270例,按實驗要求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135例。其中,實驗組男39例,女96例,平均年齡44歲,病程45天~12年,平均病程(6.48±0.8)年;對照組男43例,女92例,平均年齡46歲,病程37天~11年,平均病程(6.86±0.7)年。全部患者均知悉實驗情況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在本次實驗中,診斷標準分為兩種。西醫診斷標準參考美國風濕協會的1987年分類標準。患者需具備以下項即可被診斷:(1)關節內或周圍晨僵持續時間超過1小時,且病程≥6周;(2)≥3個關節區存在軟組織腫或積液,持續時間≥6周;(3)在腕部、掌指、近端指尖關節區中,≥1個關節區存在腫脹的癥狀,持續時間≥6周;(4)對稱性關節炎的持續時間≥6周;(5)存在類風濕結節的表現;(6)X線檢查存在改變;(7)血清類風濕因子含量有所升高。中醫診斷標準采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對類風濕關節炎濕熱痹阻證規定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1)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2)關節變形嚴重或發生強直;(3)合并系統性紅斑狼瘡、干燥綜合征等其他風濕性疾病;(4)合并有心腦系統、血管系統、肝腎系統及造血系統等嚴重疾病者;(5)年齡<18歲,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存在精神疾病的患者,過敏體質或對治療藥物過敏的患者;(6)未按實驗規定合理用藥,無法判定臨床療效或資料不全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甲氨蝶呤片、柳氮磺吡啶片治療。對照組口服柳氮磺吡啶片0.75 g,3次/日;甲氨蝶呤片7.5 mg,1次/周,逐漸增量至15~20 mg。關節疼痛者另加扶他林片25 mg,2次/日。治療組:在對照組西藥基礎上加入中藥湯劑,具體藥方及服藥方法如下:桂枝15 g,川烏10 g,炙甘草10 g,白芍30 g,防風10 g,杜仲15 g,蜂蜜50 g,草烏10 g,三七3 g,秦艽10 g,麻黃10 g,黃芪30 g,桑枝30 g,雞血藤50 g,1劑/日,水煎服,早晚兩次服用。兩組研究對象均已1個月為1個療程,3個療程后對比臨床療效。
1.4 療效判定標準
《中醫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是本實驗的療效判定標準,治療結果分為四類:(1)痊愈:該疾病的主要癥狀消失,病變累及關節的功能恢復正常,以及各項生化指標恢復正常或具有明顯改善;(2)進步:該疾病的主要癥狀得到緩解,病變累及關節的功能基本恢復,各項生化指標有所改善;(3)有效:患者的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癥狀基本緩解,病變關節功能恢復或具有明顯改善,各項生化指標改善不甚明顯或無改善;(4)無效:患者的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癥狀、病變關節功能、各項生化指標均無改善甚至升高。
1.5 統計學方法
本實驗的數據處理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以“x±s”表示計量資料,運用t檢驗進行;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為P<0.05。
2 結 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經比對,實驗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近2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實驗室觀察指標比較
在各項生化指標比較中,在治療前,兩組免疫球蛋白數值相差不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治療后,免疫球蛋白指標參數一項實驗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不良反應
實驗組和對照組均有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實驗組中有1例出現消化道癥狀,2例轉氨酶有輕度升高現象。對照組有1例出現消化道癥狀,2例出現白細胞下降的癥狀。停藥后不良反應均消失,未影響治療。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不明顯(P>0.05)。
3 討 論
目前,我國西醫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在臨床上所用的藥物大多具有胃腸道損害甚至肝腎損害等較強的毒副作用,中藥湯劑能在很大程度上彌補西藥存在的不足之處,將患者機體內的風寒濕邪驅逐于外,將堵塞的經絡一一疏通,并具有補益氣血的功效。綜上,中西醫結合配合治療不僅能加速病變部位的血液循環,使患者疼痛減輕,還能有效吸收炎性物質、降低毒副作用,極大改善患者的全身癥狀。因此,中西醫結合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 范玉萍.中西醫結合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25):3050-3051.
[2] 徐 寧.中西醫結合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100例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療前沿,2012,7(24):23.
[3] 劉 歡.中西醫結合治療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中的療效及對癥狀體征的影響觀察[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8(2):262-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