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瀟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抓好黨建促脫貧攻堅,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經驗。近年來,開州區聚焦脫貧攻堅最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突出黨建引領、建強攻堅隊伍、筑牢戰斗堡壘,有力促進12.39萬人高質量脫貧。
凝聚各方力量,打出合力攻堅“組合拳”
堅持全員參與、盡銳出戰,著力把組織優勢轉化為脫貧攻堅工作優勢。一是成立三級聯動的“一線指揮部”。區級層面,組建40個“扶貧工作團”,由區級領導擔任“團長”,定點包干負責一個鄉鎮。鎮鄉街道層面,建立“三包三促”責任體系,即包片包村體系負責“包穩定和諧促長效發展”,駐村幫扶體系負責“包政策落實促穩定脫貧”,站所辦業務運行體系負責“包質量效率促優質服務”。村級層面,組建駐村工作隊,全面落實區級部門結對到村、駐村干部結對到組、一般干部結對到戶“三結對”制度。二是組建能打勝仗的“作戰尖刀連”。突出加強貧困鄉鎮領導班子建設,定期回訪調研,保持黨政主要領導穩定,挑選112名政治素質好、工作能力強、熟悉農村工作的優秀年輕干部到脫貧攻堅重點鄉鎮任職。精準選派干部駐村,堅持村情民需和干部特長相統一,選派黨務干部到弱村、農口干部到窮村、政法干部到亂村、技術干部到產業村,1556名機關干部擔任扶貧第一書記或駐村工作隊員。強化扶貧干部培訓,采取“派餐+點餐”、“課堂教學+掛職學習+考察觀摩”等方式,分級分類專題培訓扶貧干部3萬余人次。三是壓實對點到人的“責任緊箍咒”。堅持從嚴管理,督促落實“三級書記”遍訪貧困村、貧困戶,健全駐村工作隊員下村簽到、工作紀實、在崗抽查、承諾踐諾、失職召回等管理制度,圍繞責任落實、工作落實、政策落實常態化開展督查通報,推動駐村干部沉在村里扎實干。堅持從實考核,脫貧攻堅占經濟社會發展實績考核40%權重,貧困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和非貧困村工作隊長年度考核單列,鎮鄉街道和幫扶部門捆綁考核。堅持從優激勵,定期開展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和優秀個人評選表彰,舉辦“我最難忘的扶貧故事”宣講,評選12名“新時代擔當作為好干部”,選拔重用脫貧攻堅一線干部402人。
大抓基層基礎,筑牢攻堅克難“強堡壘”
堅持把夯基固本作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基礎工程,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一是實施黨支部提升行動,彰顯脫貧攻堅“主心骨”。建立黨委班子成員聯系黨支部制度,嚴肅規范黨內政治生活,全面升級改造村級便民服務中心,有力提升黨支部建設規范化標準化水平。組織320個機關黨支部與260個村黨支部結對共建,共抓建設、共商發展、共幫貧困、共促治理。建立“日常考核、年終述職、末位約談、掛單整頓”機制,將135個貧困村納入“軟弱渙散”村整頓范圍,壓實“區領導包點、區級部門定點、第一書記駐點、先進黨支部結對”責任,“一支一策”整頓提升。二是實施“頭雁培育”行動,選好脫貧攻堅“火車頭”。全面落實村干部區級備案管理制度,注重從退役軍人、大中專畢業生、回鄉創業人員中選拔“能人”治村,調整村級黨組織書記48名,回引本土人才414名,儲備后備干部1414人。依托區委黨校、鄉鎮夜校、黨員教育融媒體平臺,全覆蓋培訓村(社區)干部,選派16名貧困村黨組織書記到山東省濰坊市掛職學習。健全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村干部待遇動態增長和黨內關懷幫扶機制,落實村干部參加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補貼制度。三是實施黨員先鋒行動,鍛造脫貧攻堅“排頭兵”。開展“三培兩帶”活動,加大項目、資金、技術扶持,把致富能手培育成黨員、把黨員培育成致富能手、把帶富能力強的黨員培育成村干部,2251名黨員成為“扶貧先鋒”,創辦領辦致富項目512個。全面推行村黨組織和村干部“公開承諾、量化考核”,農村無職黨員“設崗定責、評星定級”,3700名村級干部承諾踐諾、1.6萬余名無職黨員領崗領責。
強化產業帶動,構建改革發展“加速器”
牢固樹立“抓黨建就是抓發展”理念,以黨建引領推動產業發展,為貧困群眾當期脫貧、長遠致富提供不竭動力。一是繪制產業發展“路線圖”。發動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深入調研走訪,全面摸清基礎設施、產業現狀、群眾意愿等信息,組織專家團隊實地研究論證,開展綜合效益分析,分鎮分村提出主導產業發展規劃。關面鄉持續規劃發展木香產業,被評為“中國木香之鄉”,泉秀村被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村黨支部原書記周康云在扶貧途中不幸墜崖身亡,被追授為“重慶市優秀共產黨員”,被評為2019年度“感動重慶十大人物”。二是配強產業發展“施工隊”。按照“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原則,引導村黨組織書記兼任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健全“黨支部建在產業鏈、黨員聚在產業鏈、群眾富在產業鏈”的“三鏈”機制,筑牢產業發展組織保障。大進鎮紅旗村、年華村、群和村的茶葉合作社,把分散農民組織起來、分散土地連片起來,建成生態有機茶園5000畝。郭家鎮毛成村成立油桃種植、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黨支部,形成“黨支部領航、合作社劃槳、農戶抱團行船”的生動局面。三是培育脫貧致富“營養池”。以“三變”改革為抓手,積極探索產業帶動、資源開發、服務創收、租賃經營、項目拉動5種發展途徑。推行“黨支部+集體經濟+合作社+農戶”、“黨組織+產業協會+基地+農戶”等發展模式,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組建率100%,絕大多數村實現集體經營性收入。臨江鎮福德村組建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建成春橙基地3300畝,全村5368名農民變股東,實現貧困群眾和村集體收入“雙增收”,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重慶市“三變”改革試點村。
堅持志智雙扶,激活主動脫貧“內動力”
堅持群眾主體地位,推動實施基層黨組織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創新行動。一是宣傳引導“立志”。利用入戶走訪、村院壩會、微信短信推送等方式,深入開展扶貧政策宣講,增強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信心決心。不定期舉辦農民大講堂、脫貧故事會等活動,組織開展脫貧光榮戶、致富之星等評選,拍攝《人勤春來早》等專題片,用“身邊人”、“身邊事”教育引導貧困群眾克服“等靠要”思想,點燃群眾求富、求變的致富激情。二是精準服務“壯志”。發揮黨支部引領作用,指導制訂完善村規民約,組織成立紅白事、基礎設施管護等自治組織,引導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常態化開展送智下鄉、志愿服務、移風易俗行動,為群眾上門提供技術指導、法律援助等服務,以干部的溫情服務感化群眾。三是培訓提技“扶智”。推行“黨支部+技能培訓”、“黨支部+勞務輸出”幫扶模式,有針對性地組織貧困群眾參加種養殖、農村電商、家政服務等實用技術培訓,讓每個有勞動力的貧困家庭都能掌握一門實用技能,增強“造血”本領,近兩萬名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創業,穩定增收致富。
(作者系中共重慶市開州區委常委、組織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