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茜 胡然媛


8月10日,綦江區文龍街道雙龍社區,雨水順著屋檐滴落。
居民楊萬倫準備外出。他打開鞋柜,從里面取出一雙干凈的黑色皮鞋穿上。而在鞋柜的最底層,“躺”著一雙布滿灰塵的雨靴。
一年多以前,這雙雨靴還是楊萬倫雨天出門的必備物品,因為每次出行總要經過一條坑洼不平的土路,常?!扒缣煲簧砘?,雨天一身泥”。如今,坑洼土路變成了平坦的人行道,無論刮風還是下雨,楊萬倫和社區其他居民再也不用為出門穿什么鞋而發愁。
這樣的轉變,得益于綦江區在2019年5月,選派38名區級部門主要負責同志到街道社區擔任第一書記。一年多來,他們通過整合資源,下沉一線傾聽群眾所想、了解群眾所需、解決群眾所急,推動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握指成拳,切實打通了城市基層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聯動融合,解決社區“疑難雜癥”
8月13日晚上8點,三江街道重鋼社區新建小區75歲的居民李強光走出所住樓棟的門口,看到被路燈照得明晃晃的道路,他下意識地看了看空著的兩手。
“在以前,路燈就是擺設。太陽下山以后,周圍一片漆黑,出門需要帶上手電筒?!崩顝姽庹f。
曾經,李強光在走路時因路燈不亮看不清路,而扭傷了腳,在家躺了3個多月。
“去社區反映了很多次,都沒解決問題。”李強光和周邊居民對此有些怨言。
面對居民的訴求,重鋼社區黨支部書記丁易有些無奈:“看似小小的路燈問題,但單靠社區或是街道的力量,很難統籌和協調。”
重鋼社區以前是重慶四鋼鋼業有限責任公司家屬區。2014年,公司機構改制重組,由于長時間疏于管理,社區基礎設施老化嚴重。
改造基礎設施不僅需要花一大筆錢,而且涉及多個部門,但社區力量薄弱,對居民的很多訴求一時難以解決。而這不僅是重鋼社區面臨的問題,也是綦江區城市基層治理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如何破解?選派第一書記到社區任職這一做法,優勢明顯。
“我們要求第一書記每月到社區不少于1次,并充分發揮第一書記在貫通上下、聯結左右中‘說得上話的優勢,使其在城市基層治理中履行指導幫扶、溝通協調、資源整合、督促落實的職責,解決群眾所想、所需、所急?!濒虢瓍^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
在組織的安排下,綦江區商務委黨委書記、主任趙福宇到重鋼社區任第一書記。
剛到任,趙福宇便開始著手解決社區的痛點、難點問題。通過走訪群眾,趙福宇根據居民需求梳理出12個問題,并進行綜合研判,建立需求、資源、項目“三張清單”。同時,他還通過城市基層黨建聯席會議,發揮所在部門的資源統籌能力,邀請區經信委、區民政局等相關部門負責人,與社區居民代表共商共議,確保任務落地落實,使問題早日得到解決。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重鋼社區很快從“舊”到“新”——路燈重亮,菜市場井然有序,公廁干凈整潔,公路寬敞通達……
完善機制,不等“吹哨”主動報到
6月22日上午9點,渾濁的江水不斷拍打著堤岸,漸漸漫上綦江區通惠街道新街子社區低洼地段。
“大家趕快離開這里!”新街子社區黨委書記張鵬和社區干部奔走相告,通知居民立即撤離。
新街子社區低洼地段有93戶居民,如果僅憑街道與社區工作人員的力量,要在短時間內完成轉移群眾和轉移物資等任務,特別困難。
“我們來幫忙!”
緊急關頭,任新街子社區第一書記的綦江區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肖敏來了,隨她一同到達的還有20多名機關干部。
到達現場后,肖敏立即了解受災情況、救災進度、人員力量、救災物資籌集等情況,并統籌由機關干部組成的應急隊伍第一時間沖上抗洪搶險一線,接受社區統一調度,轉運物資、設置警戒線、轉移群眾。
第二天,洪峰過境后,肖敏又協調區人力社保局、區城管局等多個部門,組織近百名機關干部自帶鏟子等工具,趕赴社區參與清淤消殺、排危清障工作,幫助受災群眾盡快恢復生產生活。
“社區在處理重大突發事件時,往往會暴露出人手緊缺、物資短缺、經驗欠缺等問題。因此,我們充分發揮社區第一書記的作用,建立區級部門與街道社區聯動應急處突長效機制,要求社區第一書記‘不等吹哨、主動報到,不等動員、主動靠前,不等調度、主動服務?!濒虢瓍^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
綦江區還將社區第一書記履職情況納入日??己撕湍甓瓤己酥校ㄟ^召開居民代表、黨員代表會議等方式進行民主評議,評議結果占干部年度考核民主測評分值的50%,并與派出單位領導班子黨建工作考核掛鉤,實行倒扣分制。對履職不到位、責任不落實的,取消年度考核評先評優資格,并視情況進行誡勉等組織處理。
“通過倒逼制度,讓社區第一書記勇挑重擔,在危急關頭能挺身而出,助力社區解決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濒虢瓍^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凝心聚力,筑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老李,注意清潔,攤子要隨時打掃?!?/p>
“攤子不能擺在路口,擋道了喲。”
每天早上,在古南街道雙橋社區菜市場,總能看見一位別著紅袖章、頭發花白的管理員。
他叫周國華,是社區“請”來幫忙維持菜市場秩序的。說是“請”,但周國華沒要一分錢工資。
“我是黨員,為社區出一份力,應該的。”周國華拍拍胸脯表示。
在雙橋社區,還有百余名像周國華這樣的黨員,他們義務為居民辦實事、做好事。
然而,在過去,這些黨員參與社區治理的意愿并不強烈。
“雙橋社區屬于典型的城鄉接合部老舊社區,居民樓大多是平房和單梯樓棟,幾乎沒有物業管理,加上流動人口多,所以環境整治一直是個老大難問題?!彪p橋社區黨總支書記李萬平說,“我們曾經想過邀請社區黨員參與管理,但沒人愿意來。”
李萬平清楚,沒人愿意來的原因在于社區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發揮得不夠,“社區黨總支下設6個黨支部,但因多方面原因,使得黨建陣地不規范、組織生活不經常,從而導致黨員作用發揮不夠,黨組織凝聚力不強”。
去年5月,事情有了轉機——綦江區融媒體中心黨組書記、主任孫萍來雙橋社區任第一書記。
沒活動場地,孫萍便協調經費、設備,完善陣地建設;黨員參加活動不積極,孫萍便挨個了解黨員需求,有針對性地指導社區開展黨組織生活;社區黨組織干部力量缺乏,孫萍便借助全區推動區域黨建、單位黨建、行業黨建互聯互通的“東風”,為社區黨組織輸送新的“源頭活水”。
漸漸地,雙橋社區黨組織在轄區的話語權、存在感越來越強,各領域基層黨組織從“站不攏來”到“召之即來”,從“喊不答應”到“一呼百應”,從“單刀突進”到“協同作戰”。
“解決城市基層治理難題,需要集合各方力量,除了政府參與治理外,還需要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要形成三方的良性互動,才能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基層治理新格局。這也是我們實行社區第一書記制度的初衷?!濒虢瓍^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
隨著社區第一書記制度的運行,一個個社區的痛點、難點問題迎刃而解。社區居民滿意度不斷提升,形成了黨群“一家親”、干群“一股繩”的生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