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念
[摘要]如今國家正值轉型期,未來社會發展越來越需要應用型人才,面對此種發展形勢,新聞傳播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也應向應用型人才轉變,如此才能夠順應時代的發展,找準新時代中自身的定位。為培養應用型人才,新聞傳播專業理論課應摒棄陳規濫調,進行課程改革實踐。本文針對這一課題,具體論述了新聞傳播專業理論課的改革方向及改革策略,希望能夠為相關教育人員提供一點啟發。
[關鍵詞]應用型轉型;理論課程;教學方法;融媒體
高校教育向應用型轉變主要是指教育目標不再局限于;專業知識的傳授,更加重視學生實踐能力與綜合素養的培養,以培養適合市場、面向一線崗位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對于新聞傳播專業而言,若想實現應用型轉型,使教學能夠更貼合學生、企業及社會的發展需求,首先要打破理論課的固有模式,有針對性地進行轉型及升級,如此才能使新聞傳播專業理論課在培養應用型人才中發揮真正的價值。
一、轉變課程目標
在應用型轉型背景下,新聞傳播專業在制定理論課課程目標時,應真正做到面向社會、面向職場,立足于應用型人才培養,致力于使學習者掌握真正的能力。而若想實現課程目標轉型,首先應摒棄傳統的教育思想,以往新聞傳播學理論課程過于重視理論灌輸及應試成績,從而忽視了對學生的能力培養,導致學科體系圍繞著知識灌輸與應勢展開,從而形成了以學科知識為導向的“學科一專業一傳統課程模塊”的固有教學思維。而應用型轉型要求新聞傳播學理論課程真正做到以能力體系為中心,以能力培養為導向,讓學科及課程體系服務于能力體系。
在新聞傳播專業中,理論課程一直是核心主干課程,它直接決定著傳媒人才的基礎、視野與專業素養。理論課程不僅僅會向學生傳授基礎理論,鑒定學生對專業的認識與理解,提高學生的知識儲備,同時,它還會決定學生的視野與思維方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因此,進行新聞傳播學理論課程目標轉型時更應謹慎,應結合當前教學中的不足,在關注區域經濟發展、文化發展及產業結構調整的前提下,結合行業企業的需要,分析各崗位所需的職業能力,從而構建出能力化的課程目標。
二、豐富教學方法
(一)電影教學法
新聞傳播專業與影視、影像等藝術類行業都存在緊密的內在聯系。而在新媒體融入教學的過程中,在線學習、網絡教學平臺、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模式地電影教學的聯系更加密切。尤其是對于新聞傳播專業理論課而言,電影是絕佳的載體,它不僅能夠直觀地體現社會及傳播現象,同時能夠深刻地反映人性與社會規律。例如,《星空日記》體現出的糾結的年輕人十分貼合米德“主我客我”的理論;《現代啟示錄》中美國大兵能夠直觀地反映出人性的迷失。通過理論課與電影的結合,能夠賦予學生更加深刻的感悟,還可以進一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拓寬學生的視野,同時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專業鑒賞能力,對于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是十分重要的。
(二)表演教學法
新聞傳播講究真情實感,只有當傳播者傳遞出足夠的感官體驗時,才能夠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而若想傳遞出更多的感官體驗,首先學生要學會獲取及表達感官體驗。因此,教師可在理論課中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進行表演。例如,“大眾傳播媒介的機構特征”一課中,教師可組織學生根據課程內容設計相聲、小品等表演節目,使學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媒體中的分工及運行規則。如此不僅能夠賦予學生更加真實的體驗,還能夠豐富課堂的趣味性。
(三)辯論教學法
在教學中,學生不應一直處于聽眾的角色,其實,對于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而言,回應、表達、提問、質疑在未來職業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教師可在課堂中以辯論的方式激發學生討論與爭辯的激情,從而實現觀點的碰撞,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三、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
(一)運用微信公眾號等媒體平臺,提升綜合傳媒實踐能力
教師可借助第三方平臺展開實踐活動。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在未來必然會面臨多元化的媒體平臺,因此在學習階段,教師就可讓其接觸微信公眾號等媒體平臺,讓學生建立公眾號并在平臺中發表作品,從而培養學生的傳媒實踐能力,使學生在實踐成果中反思理論學習結果,完成理論知識向實踐能力的轉化。例如,教師可結合課程進度,設計“傳播革命”“傳播學奠基人”“西方新聞思想”等相應的主題,學生圍繞主題自行制作多媒體作品,將其發表在微信公眾號中,通過作品的制作及公眾號的反饋,能夠提高學生對現代化媒介及符號的了解,也能使學生更加了解受眾的意識,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而在公眾號作品的制作及發表過程中,學生能夠動態地感受專業知識向實踐能力的轉變,真實地檢驗自身的學習成果,并在接受反饋時感受創作的樂趣及成就感,反思自身的不足,加深實踐感悟。同時,教師可將公眾號文章的點擊與點贊量納入學生成績考評,如此能更加激發學生的激情。教師還可聯合校內其他部門對公眾號進行宣傳,協助學生運營及維護公眾號,在與各部門聯絡與溝通的過程中,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協調及管理能力,還能夠使學生獲取堅韌、謙虛、靈活等品質。
(二)探索跨界實踐
隨著時代的發展,就業市場更需要新型復合型傳播人才,這要求新聞傳播類專業學生不僅需要擁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還要具備完整的知識結構以及過硬的綜合能力。因此,新聞傳播專業應加強與其他專業的交流,通過資源整合實現學生知識架構的完善,推動學生進行跨界探索。例如,以開發手機APP為任務,讓新聞傳播、電子信息技術及互聯網等專業學生合作,根據市場需求,完成APP的設計、制作及推廣,以競賽的方式角逐優勝者。如此,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新媒體的敏感度,還能夠提高學生的策劃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及管理能力等。
另外,還可鼓勵學生走出校門,展開跨學校、校地結合的實踐活動。例如,以“一帶一路文化展”為主題,學生自行制定策劃案參與競標,學校與學工部門、文化產業學者、企業等多方面人員聯合營造競爭氛圍,選出優秀方案,由其設計者聯絡各部門將方案轉化為現實。
四、學習反饋更加科學、透明
(一)知識性成果數據化
教師應合理利用相關網站,將理論課課程內容按章節形成相應地題庫后,通過手機二維碼,使學生在課堂中能夠更加便捷的進行掃碼測試。在結束測試后,學生可即刻得知成績,并形成歷史成績對比榜。
(二)公示能力性成果
新聞傳播專業的很多實踐活動都是面向社會、面向大眾的,因此此類實踐活動會直接從社會反饋回相應的評價及結果,這是需要學生直觀面對的。例如發表微信公眾號就必然要面對點擊及點贊量,APP推廣就必須面對其推廣數據等。而此類能力性成果的展示能夠使學生直觀地從反饋中判斷自己的真實水平,及時發現自身的短板。而新聞傳播專業學生在步入工作崗位后需要接受更多的反饋,此時讓成果公示化也能夠鍛煉其心理承受能力及抗壓能力。
(三)交互評價
大學階段,學生更加重視人際圈的經營,除了教師的認可也需要同伴的評價,更加重視隊友對其貢獻的肯定。除此之外,大學生對于業界人士、同專業同學以及父母對其成果的評價也更加重視?;诖?,在開展實踐活動時,校方可邀請業界專業人士、同年級跨年級的學生以及學生父母參加,如此能夠進一步激勵學生。
(四)探索激勵機制
在一系列實踐活動中會產生相應的優秀學生,如策劃案競標中的中標方案、知識競賽的優勝者、運營良好的APP設計者、反響很大的公眾號等,對于此類優秀學生必須給予相應的激勵,并形成相應的開放的激勵機制及評價系統,使學生認識到其努力是有反饋的。通過激勵機制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正面的反饋,如此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結語
應用型轉型背景下,社會發展與時代變革都對新聞傳播學理論課的教學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實現教學改革,新聞傳播專業應轉換教育理念,直面教學本質,環環相扣,從課程目標、教學方法、教學設計、實踐教學、評價與反饋、教學條件及手段等方面入手,勇于創新,大膽探索全新的教學模式。而伴隨著改革的推進,新聞傳播理論課會迎接更大的挑戰,如何精準把握行業變化,如何與學科對接,如何提升師資隊伍的質量等,都是相關學校及專業需要進一步探索的課題。
參考文獻:
[1]周茂君,羅雁飛.數字時代中國新聞傳播學本科核心課程的變化與問題——基于21位院長訪談的研究[J].新聞與傳播評論,2019,72(04):78-90.
[2]周麗梅.新媒體時代傳播學理論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8,9(15):24-25.
[3]張記剛.基于慕課+微信公眾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以“傳播學理論”課程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8,9(16):230-231.
[4]陳尚達.應用型本科新聞傳播學專業本土化課程開發的路徑選擇[J].皖西學院學報,2018,34(04):15-20.
[5]王月.應用型轉型背景下新聞傳播學理論課程改革探析[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7,32(18):62-68.
[6]陳尚達.應用型本科新聞傳播學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與實踐[J].皖西學院學報,2016,32(04):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