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鵲會
[摘要]在傳統大眾傳播時期,擬態環境的建構被傳統媒體所主導,由于信息生產、制作、傳播流程的種種局限,建構的擬態環境往往是經過選擇和組織的,與現實環境存在較大偏離;如今進入全民抖音時代,抖音去專業化的傳播主體、多元化的“微”內容傳播、無時不在的傳播渠道、廣泛化的傳播效果、受眾真實化的自我記錄都在消解并重構著擬態環境,對擬態環境形成了一定的充實、延展和推翻作用。除去技術進步的外在因素,抖音生活化的文化基調與以人為本的文化基因,以及受眾自我實現的心理需求是抖音對擬態環境形成重構的重要原因。
[關鍵詞]擬態環境;抖音;“5W”模式
一、擬態環境:大眾媒體結構性建構的信息環境
“擬態環境”是李普曼在其著作《公眾輿論》中提出的觀點,他注意到大眾傳媒在現實環境與人之間插入了一個世界地貌之地圖來幫助人們洞察世界,這個世界地貌之地圖便是擬態環境。這個地圖并不是客觀環境的鏡子式再現,而是經過大眾傳媒機構基于某些利益集團立場出發進行層層選擇、加工后向人們提供的“象征性事實”,是大眾媒體結構性建構的信息環境,并非絕對真實的,與現實環境存在著較大偏差。但長期生活在其中的大眾卻以為這就是客觀性事實,并長期被這些假象所引導。“誰控制了擬態環境,誰就將控制人們頭腦中的現實世界”,隨著技術的發展,新的科技帶來了新的擬態環境,大眾不再像過去那樣接受整齊劃一的標準化信息,如今分散四處的人們都在手中滑動著各式各樣的視頻化信息,信息所描述的世界正悄然地發生著改變,戲劇化地變革著人們對世界的認知與感受,過去由傳統媒體結構性建構的擬態環境正被短視頻浪潮打破,進行著歷史性的重構。
二、抖音對擬態環境的重構表現
根據QuestMobile發布的《2020中國移動互聯網春季大報告》顯示,抖音用戶規模達5.18億人次,月人均單日使用時長增至7.2小時。昔日占據主導話語權的傳統媒體也紛紛入駐抖音,成為眾多信息源之一,被淹沒在信息的海洋中。筆者結合傳播學者拉斯韋爾的“5W”模式,分別從傳播主體、傳播內容、渠道媒介、受眾、效果五個方面入手,分析抖音對擬態環境的具體重構表現。
(一)去專業化傳播主體的重構
在李普曼的擬態環境中,信息的傳者與受者涇渭分明,傳者是有著專業素養的媒介工作者,受者是處于完全被動接受狀態的大眾,媒體選擇性的將希望向公眾傳播的信息進行報道,公眾處于一種完全被動等待的狀況。而抖音中,傳統的傳受關系變得模糊起來,傳播主體不再是單一的具有專業素養的媒體工作者,普通的群眾也擁有表達的權利,只需打開軟件點擊拍攝按鈕,便能自由地拍攝畫面,表達觀點。傳播主體與受體的合并,打破了擬態環境的固定層級,人人都可成為傳播主體,去專業化傳播主體的擴展顛覆了傳統擬態環境的傳受關系。
(二)多元化的“微”內容傳播的重構
擬態環境中傳播內容的生產也從“宏”內容轉向了“微”內容。傳統大眾媒體內容生產雖傳播內容各個領域都有所涉及,但過去的內容生產權利往往掌握在專業媒體機構手中,內容生產往往為利益集團服務,由于傳播者的單一視角,以及背后利益集團的驅使等諸多不確定因素,很難在內容上形成客觀的呈現。而抖音是匯聚個體的力量來表達事物,呈現生活,巨大的聚合力量將散沙般的“微”內容匯聚在一起,建立起多元化的話語格局。其熱門話題的制作、參與視頻挑戰和拍同款的方式普遍具有巧妙的議程設置功能,將用戶自發記錄生活上傳的零散視頻匯聚在某一具體的話題之下,整合個體的力量,多維度敞開式地進行現實的呈現。受眾作為傳播者,其傳播動機的純粹性和傳播者基數的龐大,在內容上都更有可能去還原真實,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客觀現實與擬態環境的偏差。
(三)無時不在的傳播渠道的重構
梅羅維茨認為“媒介越是無需花大力氣就能簡單地捕捉到一個場景內所發生的事情,訊息就越能真實地反映行為,訊息與真實的事件行為聯系得越緊密,它們就越不容易被控制和操縱”。“擬態環境”是在紙質媒體時代提出的,傳統媒體時代一條訊息往往需要多人通力合作,通過選題、采編、審核、定稿、發布等復雜流程進行選擇性的加工才能發布,與事件的實際發生存在一定的時間間隙,這期間有無數可能與機會對客觀現實進行加工。隨著技術的融合,過去的時空限制被打破,抖音用戶隨時隨地就能拿起手機捕捉一個個場景,進行訊息傳遞,受眾也可以隨時隨地接收訊息,且短視頻的三維空間的呈現更能立體地還原現場,信源不像傳統媒體經過層層的處理,而是直接用鏡頭對現實情境進行即時呈現,這無疑更加貼近生活本身。
(四)廣泛化的傳播效果的重構
傳播效果是傳播活動的終點,也可看作衡量傳播影響力的重要指標。傳統媒體刻板化的傳播模式難以與受眾產生生動交互,傳播效果日漸衰弱。而抖音去中心化傳播的模式賦予了傳播全新的活力,“微傳播,巨影響”是其典型特征,平等的傳播環境激發了大眾創作的欲望,釋放了普通民眾的創作力,滲入日常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如三亞國際免稅城在抖音上發起#這次賺大了#營銷活動,用戶紛紛拍攝視頻上傳參與活動,話題上線24小時內視頻播放量便超過2億。此外,擬態環境中的語言、行為、觀點以及生活方式也不斷演變為社會流行現象,過渡為社會現實,部分人群每天沉浸于擬態環境中的時長甚至超過現實世界,擬態環境不斷對現實世界進行侵襲與滲透,人們已經越來越難以分辨現實環境與擬態環境之間的差別,其廣泛化的傳播效果進一步模糊了擬態環境與現實環境的邊界。
(五)受眾真實化的自我記錄的重構
抖音的標語是“記錄美好生活”,抖音在無數用戶真實化的自我記錄間,還原生活最本真的面貌。如地方文化的傳播,以往都是由官方話語主導,將地方文化置入宏大的敘事框架中,從人文歷史背景、自然風光等角度出發進行描述,雖然傳播愿景良好,但往往過于宏大,陷入程式化傳播,難以引起大眾的共鳴且在大眾腦海中形成刻板化印象,缺少立體真實感。而在抖音中,通過實名認證的用戶可直接通過錄制短視頻自行展示家鄉文化,不經過第三方轉述,在傳播上規避了解構環節發生畸變的可能性。在一個個普通市民們的真實記錄間,建構起了一個立體真實的地方形象,用戶通過當地人多方位的展示,能更直觀全面地感受當地地方文化,對既往在傳統媒體上形成的刻板印象進行自動更正,使擬態環境形成了受眾多方位真實化記錄的格局。
三、抖音對擬態環境的重構原因
抖音為何會對擬態環境產生顛覆性的重構,除了技術進步之外,還應結合產品自身特點進行思考。一方面,抖音生活化的文化基調與以人為本的文化基因為擬態環境注入了全新的靈魂。抖音視頻大多依托于生活化場景,大眾“以我為主”,將鏡頭對準日常場景,進行碎片化的記錄,粗放的加工更能還原生活的本真底色。并且與傳統媒體“內容為王”的文化基因不同,抖音更多的是“以人為根基”,重視受眾的參與,強調受眾的體驗與連接,以“人”為核心必然為擬態環境注入“人”的靈魂,它不再是浮于內容的表象,而是扎根于人們日常生活的真實情境;另一方面,受眾自我實現的心理需要是擬態環境發生重構的動力源泉。馬斯洛曾說到“自我實現是人的最高需要”,抖音中用戶自發的制作視頻、點贊、轉發等行為就是自我實現的直觀表現,用戶通過制作視頻的過程或收獲的評論點贊數來強化心中的滿足感,使之成為自我認同的一種方式。而在傳統媒體時期受眾只是被動等待接受的角色,受眾的自我實現地帶無疑是空缺的,而抖音所建構的自我認同機制滿足了受眾的社會互動需求,并且會源源不斷的激發受眾記錄生活點滴上傳至平臺,進而對擬態環境形成重構。
結語
可見,擬態環境在抖音時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抖音其去專業化的傳播主體、多元化的“微”內容傳播、無時不在的傳播渠道、廣泛化的傳播效果、受眾真實化的自我記錄都在消解并重構著擬態環境。人們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媒體帶來的外在事實,而是主動地去呈現事實,對傳統媒體建構的擬態環境形成了一定的充實、延展和推翻作用,擬態環境與客觀現實之間的偏差正在逐步減弱甚至走向重合。總的來說,論文對擬態環境的思考只是階段性的,當媒介情境發生變化時,必將引發新的媒介形態與擬態環境的再次互動。
參考文獻:
[1]李普曼.公眾輿論[M].林珊,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16.
[2]靖鳴,張朋華.自媒體時代“擬態環境”的重構及其對大眾傳播理論的影響[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41(08):71-75.
[3]張琦,蔣建華.從5W模式看移動短視頻APP抖音的傳播[J].四川戲劇,2018(10):35-38.
[4]陳航.新媒體與“擬態環境”[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0,26(06):111-114.
[5]約書亞·梅羅維茨.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103.
[6]彭蘭.短視頻:視頻生產力的“轉基因”與再培育[J].新聞界,2019(01):34-43.
[7]馬斯洛.自我實現的人[M].許金聲,劉鋒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6:12.
[8]李暢,陳雪奇.框架理論下微信對擬態環境的重構[J].當代傳播,2016(3):8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