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玉
最近天氣格外炎熱,小區的孩子經常聚在樓下的架空層玩。
女兒每天都有四五個固定的玩伴,幾個孩子常常比賽玩滑板車,玩累了就趴在運動器材上轉圈圈,或者坐在上面喝水休息。
一天,一個小男孩跑過來,直奔女兒停在過道邊上的滑板車。正在旁邊休息的女兒瞧見,趕緊跑過去,奪過自己的車子。小男孩又去騎另一輛,也被小主人搶了回去。就這樣,試了幾輛車,都沒有成功,小男孩便開始哭了,跟在小男孩身后的奶奶對幾個孩子說:“姐姐可以給我們玩一下嗎?”孩子們都搖頭,還把車把手抓得更緊了,有的孩子還連忙把車滑走了。女兒扶著車站在我面前,小男孩跟著她,試圖摸她的車,卻被她躲開了。小男孩的奶奶幫忙勸說:“明天我們也帶玩具下來跟姐姐分享,把你的車給弟弟玩一下好嗎?”我也對女兒說:“你們不是好朋友嗎?好朋友要一起分享的呀,你把車給弟弟玩一會兒好不好?”女兒不肯。“弟弟玩一會兒就給你了,你的車,你還可以玩很久呢。”可不管怎么說,女兒就是不肯,沒辦法,我只好說:“好吧,好吧,你跟小朋友去比賽吧。”看著女兒騎著滑板車瀟灑離開的背影,我真是哭笑不得。
這時,我聽到周圍的奶奶議論起來:“現在小孩子的玩具都要搶著玩。自己不玩的也不給別人玩。”“是的,有的小孩子就是自私,不愿意分享。”“小孩子天生就是小氣鬼。”……我在一旁聽著心里有些不舒服。小朋友不愿意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東西就是自私了嗎?用自私來評價三四歲的小朋友,未免太過于武斷了。
“分享”這個詞,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變得特別流行。很多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都會下意識地教孩子要分享,和家人分享,和朋友分享,吃零食要分享,玩玩具要分享。在一起玩耍時,也常常要求孩子和小伙伴分享自己的玩具或者零食。如果孩子執意不肯,或是挨揍,或是被威脅“以后不給你買了”“不分享不是好寶寶哦”,逼著孩子去分享,然后再夸一句“真棒”。可是,這樣真的棒嗎?不分享就不棒了嗎?
女兒和小朋友們在一起玩時,也常常不愿意和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有時候,我們在一旁百般勸說,她就是不肯,我們也不愿意強迫她。但我不會覺得自己的孩子自私,因為我知道,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分享的能力。比如,我的女兒今年7月剛滿3周歲,和她一起玩的小朋友也都差不多大。在他們這個年紀,開始有了物權意識,對于自己的東西,他們有強烈的占有欲,不愿意與小朋友分享。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這份霸道,讓他們感受到“我的東西我做主”的安全感,有了這份安全感,他們才會有分享的底氣。
聽著奶奶們的議論,我真想跟她們理論理論,告訴她們:我們不應該用成年人的標準給孩子貼上“不乖”“不棒”甚至“自私”“小氣鬼”的標簽。我們應該明白,孩子的成長是有規律的,不要過早地強求孩子去分享。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望亭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