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利杰
摘要:本次研究以滑坡為研究主題,分析滑坡穩定性分析及治理方案。具體論述中先對我國滑坡治理工程進行簡要說明,然后,結合實際案例分析滑坡穩定性的影響因素,并以此為基礎,從經驗與技術角度說明較有針對性的治理方案。
關鍵詞:滑坡;穩定性;治理方案;研究
我國的基礎建設投資大、范圍廣,在全國實現了“最后一公里”道路建設,隨著基建能力與基建技術的持續增強,現階段的公路、鐵路等正處于升級建設階段。但是,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在基礎建設完成后,又面臨著復雜地質條件造成的滑坡風險。造成滑坡的原因較多,危害較大,不利于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增長。為了有效解決此類問題,有必要對滑坡的穩定性進行分析,從而尋找可行性的治理方案。下面對主題展開具體探討。
1、滑坡治理概述
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一直呈現高速增長狀態,然而,由于前期發展中主要采用粗放式增長方式,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諸多“后顧之憂”。比如,在公路、鐵路建設方面,隨著建設規模日益擴大、建設里程持續增加的同時,此類線性構筑物也因其“過山涉水”,受到諸多地質單元的限制,這種地質水文條件的復雜性,極易在氣候變化、生態破壞、設計方案、后期維護管理等多種影響因素下,產生不穩定因素,既增加運營與管理困難,也會在嚴重時發生滑坡災害。尤其是滑坡災害的發生,往往具有突發特征,極易造成嚴重事故,給國家的公共基礎建設帶來危害,使民眾的安全受到風險威脅,并造成較大的社會效益損害、經濟效益損害、生態效益損害。從歷史沿革方面觀察,滑坡災害在我國的發生率相對較大,因此,在治理經驗積累方面也產生了諸多成果,比如,常用的滑坡治理方案中,就產生了效用明顯的控制爆破法、排水法、抗滑坡樁加固法、擋墻法、減重削坡壓腳法等。一般情況下,在治理方案的設計中,也會根據不同的滑坡穩定性構成因素,設計因地制宜的治理方案。
2、工程概況分析
以某道路工程為例,(1)在其K1421+500段,滑坡平面形態:呈西向東展布;剖面:上陡下緩;工程區覆蓋層:相對較厚;滑塌勘察結果:邊坡頂部邊緣陡坎已經形成,卵石層露出,滑塌堆積于陡坎之下;坡度:相對較緩。
(2)從地貌方面分析,結果顯示該道路工程位于構造剝蝕中低山地,該區域內高程相對高差大約為71米,高程范圍在1019.33米到1091.24米,其山坡整體坡向測量結果為95゜左右,自然坡度范圍為60゜到34゜之間;附近分布有民用住宅,山體坡頂特征為平緩渾圓,坡度較小,測量結果為20゜到10゜范圍,總體勘察結果確定其地形較陡。(3)從地質構造方面分析,存在由北至東向的一系列區域性褶皺,其狀為弧形,背斜大部分歸于緊閉背斜類型;地層巖性包括素填土、卵石、細砂、二疊系為風化石灰巖。
(4)該道路工程所處地段的氣象水文條件,主要受其地理環境的綜合影響,包括起伏較大的地勢、南北狹窄的復雜地形、無明顯區別的季節影響因子,歸屬于垂直氣候類型,高程越高,氣溫越低,年平均氣溫約為12.8゜C,年降雨量約為1271毫米,經過多年統計年平均無霜期天數約在233天。由于氣象水文條件限制,該道路工程段正處于暴雨中心范圍,至梅雨季節,即會發生連續集中式降雨,相比而言,7月份的雨量最為豐富,但在總體上的年際范圍觀察,其降雨變化較大,地表無水庫、池塘、河流分布,目前僅有一條雨水沖刷產生的坡腳小沖溝,屬于發育地表水系,其作專區地表水系均處相對不發育狀態。(5)查閱《中國地震動峰值加速區劃圖》,該區域為6 度地震烈度,加速峰值等于0.05g,特征周期數據為0.35秒,因此,按照相關規定,在抗震規范標準方面,采用了簡易設防方案,以人工構造物設計為準。由于多項因素條件限定,該道路工程段采用“之”字形環山而下,根據設計方案規劃,其中已經設置人工邊坡,其中的坡腳處理主要采用重力式擋土墻方案。
3、滑坡穩定性分析
(1)在該道路工程段,滑坡變形特征顯示為崩塌型地質滑坡,根據其坡向、坡度,滑塌變形體主滑方向縱長約在30米,南北方向的橫寬范圍約為2 米到30米,根據工程概況調查數據分析,路基滑塌范圍內,已經出現外緣裂縫,其中在坡降方向方面已經擴展至5 米左右,按照滑塌量分析,其中路基滑坡面積、滑塌總面積大約為2.73平方米、6223立方米,錯動最大范圍可以達到1 米左右,目前現場勘察結果顯示,錯動面新鮮、擋墻泄水孔發生堵塞、墻體滑塌嚴重。(2)在滑坡變形機制方面,歸納產生該地滑坡災害的主要影響因素后,發現其來源包括三個,分別是地形地貌地質構造、水文地質、邊坡巖體。具體變形機制產生的結果顯示,陡坡地帶為滑坡災害提供了產生的地形基礎,巖層對其造成了相對排水阻隔,增強了巖土體容重,將滑坡推進到了不穩定狀態,而卵石層下的動水壓力為其下滑提供了充足動力,綜合影響之下,導致滑塌現象發生。(3)勘察后發現滑帶面為露出的卵石層與素填土交界面;根據地層物理力學指標提供的地層參數,與天然、暴雨工況穩定性驗算結果,邊坡安全系數在1.085到 1.396之間(天然工況條件下),在暴雨工況下,其邊坡安全系數為1.013到 1.102范圍;根據穩定性系數分析,前者屬于基本穩定- 穩定狀態,后者屬于不穩定-欠穩定狀態。
4、治理方案分析
根據以上綜合分析,針對該道路工程段的具體情況,提出針對性治理方案,具體包括:(1)技術層面按照《公路路基設計規范》、《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規范》,選取天然與暴雨工況下的安全系數1.35和 1.15;結合實際工況,設置擋土墻、錨桿框架梁、樁板墻均能夠滿足邊坡治理需求,為了確保因地制宜,選擇抗滑樁板墻;在實際工藝選擇中,按照懸臂樁板墻施工工藝,填充方解石脈發育,解決坡腳露基巖問題;同時,按照風化風險,在局部設置護面墻,墻高度根據滑塌總面積設置12米,基礎埋深則根據擋土墻應用經驗,選擇1.5米,在持力層方面主要應用中風化灰巖,護面墻以C25片石混凝土澆筑方案實施施工。(3)雖然雨水侵蝕較小,但為確保邊坡受降水影響,根據實際氣象水文條件,在路基填方區域、坡腳位置,則按照開口排水方案,運用混凝土襯砌半圓形狀,以此實現綜合排水,抹面則以M10砂漿為準進行粗糙面抹面處理,墻身泄水孔按照長、寬分別為3 米、2米的網格形式進行上下左右設置。
5、結束語
總而言之,造成滑坡的原因較多,既有山體自身的地質構造影響,也有來自于雨水造成的侵蝕風化,還有諸多生態環境破壞等因素。結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針對不同地域、不同條件下的滑坡要進行細致深入的分析,采用綜合方法,甄別其中的巖層、坡度坡面、氣候、降水量等,進而針對不同的原因,采用科學的物理治理措施,從現階段的治理經驗分析,建議從抗滑坡樁板墻、局部護面墻、綜合引排水系統、生態修復、技術監測等多個層面開展治理工作,尋求因地制宜的配套性治理方案,爭取系統性的解決滑坡問題。
參考文獻:
[1]?? 朱慶,李茂粟,丁雨淋,等.滑坡災情數據多層級語義檢索方法[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20,55(3):467-475.
[2]?? 馮雪蓮.基于光纖應力傳感的斜傾厚層山體滑坡預警研究[J].災害學,2020,35(2):13-17.
[3]?? 陳源,易慶林,劉藝梁,等.基于正交試驗的柏堡滑坡變形敏感性分析[J].三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42(3):40-44.
[4]?? 李長安.基于地貌過程的滑坡系統分析——以三峽庫區為例[J].長江科學院院報,2020,37(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