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小蓉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其中,把“產業興旺”放在首位,可見產業興旺對于鄉村振興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
雙龍村位于長江沿岸經濟帶,是石柱縣沿江生態循環農業園和王場鎮太和畜牧示范養殖園兩大產業園區的交集核心區。該村堅持以產業化發展為支撐、以鄉村建設為基礎,積極整合人才、土地、資金、產業、信息五大要素,優化資源配置,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具有典型示范的意義。
一、基本情況
過去,雙龍村主要以零星種植的傳統水稻、玉米、柑橘、食用藕和零星養殖的水產為農業支柱,耕作分散、品種過時、管理粗放,效益低下。近幾年來,該村利用各種惠農政策,引進龍頭企業重慶樂中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和其他業主,奮發圖強,大力發展產業。
到2017年,雙龍村已建成溫室大棚蔬菜基地300畝,年產值達300萬元;柑橘產業100畝,年產值達30萬元;花椒產業460畝,年產值達400萬元。憑借已有產業優勢和基礎,縣委縣政府將雙龍村規劃納入沿江生態循環農業園。2018年8月,雙龍村被縣委、縣政府列入全縣鄉村振興“1+3+5+25”分層分類試驗示范中的產業試驗示范村。目前,該村依托重慶樂中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優勢,發展晚熟柑橘3000畝、大棚百香果250多畝;有400多戶農戶土地入股,貧困戶占40戶。引進的其他業主帶動農戶土地入股50多戶。該村走向產業規模化經營的正確軌道,實現多方共贏。
二、主要做法
1.??? 想方設法解決產業發展資金難題。雙龍村在發展實踐中,摸索出了一條融“項目整合、政府投入、金融傾斜、資本引入、農民自籌”相結合的資金模式,通過多元化的資金投入機制,確保了雙龍村特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一是通過整合力量,做好配套,搞好服務,推進基礎設施配套建設。企業不等不靠,積極主動加大投入。雙龍村積極向上爭取資金,化解矛盾糾紛,搞好服務。政府統籌各類資金,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投入91萬元修建完工雙龍產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投入172萬元完工建設雙龍村柑桔產業智能水肥一體化發展建設工程項目;投入192萬元完工建設雙龍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項目暨雙龍村百香果種植基地大棚整修提升項目。二是通過引進業主、培育龍頭、借勢發力,依托特色種養項目,吸引各類業主投資資金1000余萬元大力發展產業。三是通過金融傾斜、農民自籌,依托扶貧小額信貸政策,鼓勵貧困戶在家發展產業。同時,鼓勵支持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與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貧困戶按年享受分紅,實現扶貧小額信貸和信貸收益扶貧雙促進。
2.??? 搞好產業發展人才支撐工作。采取人才引進、內部培養、本土推廣相結合的方式做實人才振興工作。一是選派有沖勁、有思路、敢擔當、有帶頭作用的優秀村兩委成員擔任支部書記,并同步培養村“兩委”年輕后備干部。同時,借助縣城管局及鎮黨委政府選派的4 名優秀駐村干部力量,形成雙龍村堅強有力的組織保障。二是創新鄉村振興人才培育引入機制。依托樂中農業公司聘請的5 名專業技術人員為全村產業發展作技術指導,同時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吸引能人返鄉創業。三是大力推廣農村“土專家”,組建以鎮村干部,種植能手、技術能手等鄉土人才,醫生、“五老”人員、身邊好人為主體的宣講隊伍,注重結合農村群眾的生產勞動和實際需要,以農村喜聞樂見的形式為全村群眾送政策、送文化、送技術。四是結合村情,探索創新總結形成了農村矛盾糾紛調處化解“131”工作機制。即一個支部、三支隊伍(退休、退伍人員隊伍,村民代表隊伍,黨員隊伍)、一個協會(老年協會),有效處理群眾矛盾糾紛。
3.??? 做好土地改革工作實現規模化經營。為了讓全村土地能夠得到有效利用,不再閑置,雙龍村村支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多次通過入戶走訪、召開黨員群眾會的方式積極開展土地流轉動員工作,宣傳相關政策,描述全村產業發展愿景,切實提高群眾參與改革的積極性。經過村支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的努力,目前,雙龍村共流轉土地2066畝,占全村耕地面積的61%,用于集中規模經營柑橘、百香果、苗木、花椒等特色產業。同時,采取“公司+村集體+ 農戶”三方合股分紅模式與樂中農業公司簽訂協議,采取企業以資金、技術、管理入股,村集體以基礎設施入股,農戶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建立了“企業+ 村集體+ 農戶”“土地入股固定分紅+ 項目投產效益分紅”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戶300余戶(其中貧困戶100余戶),實現農戶戶均年增收1600元。
4.??? 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雙龍村立足本村實際,利用“村里退耕還林、長江綠化地塊撂荒較多,地里雖零星種植了各類柑橘,但由于缺勞力、缺技術、市場不對路等原因,管理較差,無效益”這一既是劣勢也是優勢的現狀,按照“一村一主導,一戶一主業”的工作思路,大力發展柑橘產業,讓傳統優勢產業“重振雄風、再出發”,解決村里“守著金飯碗要飯吃”的問題。截至目前,樂中農業開發公司投入資金,采取嫁接老樹、新栽植幼苗兩種方式,在沿江高速公路兩側集中連片標準化種植晚熟柑橘,帶動農戶;在原蔬菜大棚基地發展大棚百香果,帶動農戶。同時,雙龍村還引進業主在全村規模發展花椒,帶動農戶共同致富。
5.??? 拓展信息交流渠道。雙龍村充分利用互聯網、物聯網等渠道,不斷為本村在產業發展、村貌升級等提供助力,打通信息交流的“最后一公里”。一是積極推進農村電商發展。依托鎮供銷社與樂中農業公司合作合辦注冊的農業惠果電子商務公司,辦好村級綜合服務社電商網點,采取“電商+ 基地+ 農戶”模式,暢通產品銷售渠道。二是加快完成集體經濟組織領辦的專業合作社的轉變發展。探索開展土地、莊稼托管服務,對撂荒地、山林、堰塘等荒廢資源實行統一開發經營,加強資源交流。三是大力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全村現有移動基站3 座,4G信號覆蓋全村,光纖通到全村每家每戶,接通農村廣播“組組響”。2017年至今投入830萬元建設“四好農村路”7條共17公里,實現了組組通公路,戶戶通人行便道,大大方便了群眾的生產生活。
三、主要啟示
1.??? 建立各方利益聯結機制。雙龍村創新思路,立足區位優勢,加強規劃引領,因地制宜,依托地方特色大力發展優勢產業。采取“公司+ 村集體+ 農戶”三方合股分紅模式,完善“企業+ 村集體+ 農戶”“土地入股固定分紅+ 項目投產效益分紅”的利益聯結機制,成功實現規模化經營,確保了各方利益。
2.??? 在產業發展中融入鄉村治理理念。該村把入股分紅分為兩部分:一是土地固定分紅。就是土地流轉金,這個不漲價,目的是不養懶漢,給入駐企業“吃定心丸”。二是效益分紅。不搞平均主義,企業給村集體每年10萬元作為保底效益。又把純利潤的20%分成三份,其中的20%用于貧困戶兜底;20%用于再生產,持續發展產業;60%作為村集體成員享有。融入鄉村治理理念,建立激勵機制,進行量化考核。如果有打架扯皮、糾紛等,就從分紅中扣錢作為懲罰,督促村民和諧相處,確保引進企業和入駐業主能安心創業,這樣才能整合各方優勢資源,實現各方合作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