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不斷加快,進城務工人群不斷擴大,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中流動人口數量比第五次人口普查增長81.03%,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我國流動人口已經達到了2.44億人。然而流動人口在遷徙過程中,經常伴隨著大量的流動兒童隨父母進城,流動兒童已然成為城市中一個龐大而不容忽視的群體。流動兒童主要是指經常居住地與戶籍地不相一致,隨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在流入城市暫時居住半年以上的0~17歲兒童。流動兒童雖然在城市生活,但因為家庭條件的差距和社會歧視的存在,他們在融入城市過程中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城市適應性比較差。
21世紀以來,我國關于流動兒童城市適應問題領域研究的相關文獻不斷涌現。特別是近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入所帶來的流動兒童城市適應問題已經成為國內學界的重要研究方向,越來越多的相關成果被刊登在核心期刊、地方刊物和高校學報等各類刊物。筆者嘗試把分析流動兒童城市適應性的相關成果粗略整理,受益頗多。在不同時間、地理空間和文化條件下,分析流動兒童城市適應性的問題可能呈現出多元的樣貌。有鑒于此,本文通過回顧近年來我國流動兒童城市適應問題研究的相關成果,歸納與剖析當前研究的優點與局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對過往研究的幾點反思,以使流動兒童城市適應問題研究領域能夠形成“百家爭鳴”局勢,從而為實踐提供可鑒之策。
一、有關“流動兒童城市適應”問題的討論
通過在中國知網上以“流動兒童”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可以發現,從最早關注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教育公平問題到現在關注流動兒童的城市適應性、心理適應性及學校適應性,已有20余年的發展。最早研究者對“流動兒童”教育問題的關注,能夠追溯到李建平1995年發表在《中國教育報》上探討流動兒童教育的“流動兒童在哪里上學”一文,自此流動人口子女在城市的教育問題得到了社會公眾的普遍關注。
隨著后來流動兒童群體的不斷增加,流動兒童的社會適應問題也不斷走進公眾視野。關于“城市適應”這一概念,學術界眾說紛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不在少數。一是流動兒童社會適應現狀調查研究。不僅有個別區域性的調查,如吳新慧對杭州城市流動兒童社會融入狀況的實證調查;還包括多個地域內的調查,例如唐有財基于北京、上海、廣州三個城市的實證調查對城市流動兒童現狀的研究。二是對城市流動兒童社會適應的理論研究。如有學者基于社會融入理論,通過構建社會融入指標體系對城市流動兒童的社會融入進行研究;還有學者從社會適應的穩定角度對城市流動兒童的心理適應和學習適應進行分析。劉洋、方曉義、張耀方等人認為:“從城市適應標準的編碼結果來看,城市適應標準包括兩大維度,一是心理適應,二是社會文化生活層面適應。心理適應包括心境和個性;社會文化生活層面適應包括人際關系、適應環境、外顯行為改變、內隱觀念改變、語言、學習。這個結果提示我們,從流動兒童眼中看來,唯有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擁有開朗、自信的人格特點,同時習得城市所需的行為、觀念、語言,有了良好的學習成績,在城市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適應了北京的環境才能說是適應了城市。”因此,流動兒童的城市適應問題即是指流動兒童在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后對城市生活的各方面所面臨的心理不適、溝通不暢、適應不良、融入不協調等方面的不適應狀況的總和。
二、流動兒童城市適應問題研究的現狀分析
因為有城鄉二元結構的差異以及農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差異,進城務工子女進入城市后會遇到各種適應問題,如人際交往困難、語言溝通障礙、學業成績下滑、情感情緒無以言表等。對近十年我國針對“流動人口子女的城市社會適應”問題研究的相關文獻進行整理發現,此類研究呈現出如下幾點共同之處:
(一)流動兒童心理適應存在困境
通過梳理文獻可以發現,早期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將流動兒童與城市兒童進行比較研究,研究結果表明流動兒童在從農村生活過渡到城市生活后,心理適應狀況明顯劣于城市兒童。通過這樣的比較來說明問題并沒有過錯,但確實有失偏頗之處。在后期的相關研究中,學者相繼增加了比較對象,進行了一系列關于流動兒童和農村兒童、公辦學校與打工子弟學校中的流動兒童的心理適應的對比研究,以此來證明研究的科學性與有效性。袁曉嬌、方曉義等人通過問卷調查北京市525名城市兒童、568名農村兒童及1164名流動兒童,結果表明:在與北京當地兒童相比,流動兒童社會文化及心理適應不足,但與農村兒童相比,他們的社會文化適應更強,但心理適應不佳;公立學校流動兒童在社會文化和心理適應上都明顯優于打工子弟學校兒童。可見,當前我國流動兒童群體的心理韌性嚴重不足,心理適應狀況令人堪憂。
(二)流動兒童環境適應存在困境
大量研究表明,流動兒童在跟隨父母來到城市之后,在城市適應中除了心理方面存在困境之外,流動兒童面對環境的變換,適應起來也存在一定的困境。范興華、方曉義等人通過選取五省2134名農村籍流動兒童、雙留守兒童、單留守兒童、一般兒童進行調查,對他們的社會適應性進行了比較,發現:在總的社會適應方面,一般兒童最好,明顯優于其余類型的兒童流動兒童面臨著更多的社會環境適應困難。白慧也進行了此類研究,她通過對流動兒童的家庭因素分析得出結論:流動兒童家庭的社會經濟條件與兒童的社會適應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關,流動兒童家庭工作和流動兒童生活環境的頻繁變化給該群體的城市社會適應帶來諸多不利因素,流動兒童的父母與子女之間良性互動的缺失也是導致其適應不良的重要因素。同樣,竇曉芳也認為,鑒于學校環境和學校類型的不同,城鄉文化會存在各種差異,致使流動兒童在進入城市公立學校后,其心理、學業及社會生活適應能力會低于一般城市兒童。另一方面,孫曉莉在研究中選取了南京市一所公立學校和一所打工子弟學校中的183名學生進行流動兒童學校適應性調查,調查發現:“與本地兒童相比,流動兒童在學校適應性方面存在更大的問題,公辦學校流動兒童的適應性優于打工子弟學校流動兒童的適應性,其次流動兒童的學校適應與同伴交往也存在著非常顯著的相關,同伴交往也是影響學校適應性的重要因素。”由此可以看出,當前我國很大一部分流動兒童的生活環境和學校環境都不是很理想,部分流動兒童可能由于學校環境甚至家庭環境的不理想而出現人際交往困難、學業滯后等適應不良狀況。
(三)流動兒童文化適應存在困境
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的差異以及農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巨大變遷,流動兒童在進入城市后可能遇到各種各樣的文化適應問題。早期語言交際困難和習俗(包括節日風俗、衛生習慣、生活方式)的差異是造成農民工子女社會文化不適應的主要原因。程仙平通過對城市公立學校的流動兒童群體的研究發現,在新的環境中,流動兒童必然會面臨著許多困難,其主要原因在于城鄉文化的巨大差異。同樣,王中會、孫琳等人在北京市選取7所小學和中學,共對992名流動兒童進行調查,結果以精準的數據表明:城市社會適應與文化適應密切關聯,且流動兒童的文化適應存在著許多困難。袁曉嬌、方曉義等研究發現:流動兒童的社會文化適應明顯好于農村兒童,但卻顯著差于北京當地兒童的社會文化適應能力。由于學校類型及地域的不同,流動兒童的社會文化適應狀況總是低于同等條件狀況下的非流動兒童,因此,人們應致力于提升流動兒童的文化適應能力。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現有研究對于流動兒童社會適應問題主要從社會結構與分層等方面進行展開,較少有研究從社會工作角度探討提升城市流動兒童社會適應問題的可能路徑。僅有從社會工作角度研究城市流動兒童社會適應問題的效能,并較少關注城市流動兒童的積極心理、自身優勢及運用多種社會工作方法整合資源的可能性與可行性。因此,在分析城市流動兒童社會適應問題的基礎上,關注城市流動兒童的積極心理與自身優勢,深入探討多種社會工作方法整合資源的可能路徑。
三、影響流動兒童城市適應問題的因素
(一)心理因素
大量研究者認為,心理變量是導致流動兒童適應性差的主要個體因素。2012年,王中會、藺秀云對北京市585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進行問卷調查,結果表明:轉學次數越少、來京時間越長,則越有利于流動兒童的心理韌性培養。2013年,王中會等人又繼續深化此課題的研究,在研究樣本和研究方向不變的情況下研究發現:在15種積極心理品質(創造力、求知力、洞察力等)上,農民工子弟學校的流動人口子女的得分水平低于公立學校,流動人口子女的積極心理品質對城市適應具有較好的預測作用。同樣,龔琳涵等人的研究,給人們提供了一個更加積極的視角來妥善解決流動兒童的心理適應不良問題。在他們的研究中發現:流動兒童的孤獨感、自卑感較一般城市兒童存在著問題,培養流動兒童的積極心理品質可以給流動兒童帶來積極的情緒體驗。流動兒童在從農村進入到城市后,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社會各方面的排斥,由此而產生疏離感、自卑感,如果人們不及時加以控制,很容易產生心理障礙,可能危及社會。因此,應摒棄關于流動兒童的各類標簽理論,真誠與流動兒童溝通交流,通過與學校、社區的合力定期開展各類有益活動,注重培養流動兒童的抗挫折能力,逐步提升其城市適應能力。
(二)家庭因素
在以往的研究中,關于農民工子女適應不良的家庭因素的研究表明:城市農民工子女之所以出現適應失調狀況,主要是受流入時間、出生地、父母教養方式、親子依戀等因素的影響。流入的時間越短,城市一體化程度就越低;出身在城市的流入人口子女的社會整合度要高于出生在外地的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收入也是城市適應的影響因素之一,家庭收入越高,流動兒童的城市一體化水平越高。白慧等人通過對流動兒童的家庭因素分析,得出結論:流動兒童家庭的社會經濟條件與兒童的社會適應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關,流動兒童家庭父母工作的頻繁變動及流動兒童惡劣的居住環境也會給其適應不良帶來諸多不利的影響。王中會共選取北京市3-6年級的932名流動兒童,研究發現:流動兒童家庭的親子關系越和諧,流動兒童的城市適應性就越好,親子依戀通過北京總認同對城市適應起消極作用。雖然沒有辦法決定流動兒童的流入時間及出生地,但是可以通過影響流動兒童的家庭教育觀念和轉變家庭教養方式來改變流動兒童的城市適應現狀,通過設立“家長學校”鼓勵流動兒童的父母利用空余時間到校學習,加強流動兒童家長的繼續教育,改變固有的傳統教育觀念,升華親子依戀程度,提升流動兒童在城市的生存和發展適應能力。
(三)學校因素
通過對已有研究的歸納與整理可以發現,教育安置方式(公立學校或打工子弟學校)是研究者的調查對象中逐步凸顯的一個關鍵性因素。流動兒童在從農村遷移到城市后,毋庸置疑地要在城市接受教育,這也不可避免地要跟城市兒童搶占有限的教育資源,因此,流動兒童的教育安置方式一直是我國學者重點研究的關鍵性因素。在當下打工子弟學校和公立學校長期共存的情況下,關于何種學校類型的教育學習環境更適合流動兒童,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爭議。
一種觀點認為:打工子弟學校(農民工子女學校)更適合流動兒童的城市適應。另一種觀點認為:流動兒童的城市適應在公立學校中表現得更好。總的來說,學校在流動兒童的城市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流動兒童所在的學校類型的不同,流動兒童群體所建構出的交往文化也不同。在公立學校中學習和生活的流動兒童,能夠有更多的機會接近城市兒童,進而能與城市人取得更多的交流的機會,這更有利于他們突破自身“流動到城市的鄉下兒童”的身份限制,加快適應城市的速度與進程,相比較而言,在打工子弟學校中學習的農民工子女適應城市的速度可能較慢。
(四)社會因素
在現有的研究中,影響流動兒童適應的社會因素包括歧視、忽視、社會認同沖突、社會排斥等。譚千保等人在實證研究中共抽取1640個樣本(其中土生土長的城市兒童837名,外來流入兒童803名),結果發現:流動兒童的軀體忽視、情感忽視水平都要明顯地高于城市兒童,總體上更容易被忽視。劉楊等人隨機抽取北京城外來進城流動人口子女415名,在實證調研的基礎上發現:普遍存在的歧視性知覺會阻礙外來農民工子女的城市化進程。社會身份認同沖突也會對流動兒童城市適應產生負面影響,這與劉楊的另一研究結果是交叉和融合的。從社會層面來看,為了改善農民工子女的城市適應現狀,我國學者往往從社會工作、社會支持等方面入手。裴林亮提出運用問卷、訪談與實地干預三策略相結合的方法來加強對外來務工子女的團體心理輔導,提升其城市適應的能力和水平;李艷紅、劉慶、王晴、譚千保等也強調小組工作、社區工作的介入對增強流動兒童社會適應性的意義所在。與一般的城市兒童相比,社會公眾對流動兒童的社會支持較低,致使流動兒童群體的自尊感、被接納度、社會認同度較低。與社會其他弱勢群體一樣,社會工作的支持程度對減輕流動兒童群體孤寂、猜疑、逃避等負面傾向具有導向作用。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應加大社會工作投入和社區工作力度,提高農民工子女城市適應水平。
四、結論與反思
綜上所述,我國學者對流動兒童高度關注,并對流動兒童的城市適應問題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總體而言,我國學者主要從心理層面和社會層面兩個角度來分析了進城務工子女對城市的適應問題。隨著農民工子女問題的日益增多,我國學者也積極探索新思路,并從社會工作的角度出發,著重分析社會工作的介入和干預對流動兒童城市適應的積極影響,以期為解決農民工子女的城市適應做出貢獻。
(一)流動兒童城市適應問題研究的局限
綜上所述,流動兒童城市適應問題已經引起了學者、專家的思考,并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這一方面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通過上文對流動兒童城市適應問題研究的回顧與定量描述分析,我們總結出流動兒童城市適應研究的以下幾點局限。
1、領域學界名家較少。在科學領域研究過程中,知名學界專家起到的支撐與中堅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同時他們也召喚和引領著其他研究者的加入。通過對流動兒童城市適應問題研究的經典文獻與研究者的分析發現,此領域的學界主要是王中會、藺秀云、方曉義、劉楊等研究者,但這些名家擅長的研究領域都是心理學,所屬的研究單位也以北京師范大學為主。這將不利于此類領域研究多元化發展,難以達到百家爭鳴的局面。
2、理論研究缺乏。學界目前主要集中在對流動兒童城市文化適應現狀、學校適應、心理適應的調查研究上。比較側重于量表工具的利用,而不太重視理論框架的指導,使得研究缺乏說服力。也有部分研究熱衷于對國外有關理論進行研究與介紹,而對我國流動兒童城市適應狀況理論方面的研究基本處于“失語”狀態,理論方面的研究明顯處于劣勢地位。即便有少量的理論研究,在結構和內容上也基本都是零散的、局部的,尚沒有形成一個健全的理論體系。這些研究基本都是從一個方面或維度來進行,或者只是關注城市適應的類型、狀況、后果或影響因素的某一個方面,并沒有形成宏觀的理論構架。
3、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比較研究少,且參照物單一。在對流動兒童城市適應問題的比較研究中,大多數的參照對象都是城市兒童。也有研究將參照對象定為留守兒童,結果顯示留守兒童比流動兒童的心理狀況要差。還有研究將公立學校和打工子弟學校中的流動兒童城市適應過程進行比較,結果顯示打工子弟學校的流動兒童城市適應狀況明顯不及公辦學校的流動兒童。未來的研究需要全面考察流動兒童的對比參照對象,不僅要在流動兒童內部進行比較,還要跟城市兒童比,跟留守兒童或非留守非流動的農村兒童比。這樣有利于呈現出更全面的流動兒童城市適應狀況,并揭示出來到城市的流動兒童到底哪些方面得到了發展,流動又對他們造成了哪些不利的影響,為更好地促進我國義務教育建言獻策。
因此,流動兒童的城市適應問題研究還存在許多漏洞及需改進之處。針對上述提出的不足之處,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嘗試彌補這些不足。
(二)流動兒童城市適應問題研究的建議
1、一如既往地加強關注力度。關注流動兒童城市適應問題就是關注祖國花朵未來的發展與成長,同時也是關注我國教育現狀背后的內隱因素。流動兒童城市適應問題一定程度上也能夠折射出社會人口現象與教育公平問題。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仍在快速的發展過程中,流動兒童城市適應問題也會越來越突出與棘手。因此,學術界不能放松對這一領域的研究,并要持續不斷地、一如既往地對這一領域加以關注。對于流動兒童城市適應問題的關注,不僅要強調時間上的持續性,還要強調研究量上的持續增長。正如前文中分析的,此領域的研究還處于萌芽階段,很多方面尚未挖掘,理論體系尚不成熟,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間。因此,學術界更要加強對這一領域的關注度,促進這一研究領域的蓬勃發展。
2、呼吁更多的領域專家投身到研究中。如前文中分析,雖然近年來本領域的研究步入了一個相對大發展的時期,但是真正的名家屈指可數,且這些名家的所屬研究領域也十分單一。更多的研究是亦步亦趨地模仿著別人的話語,并沒有自己獨特的、專屬的理論體系。若要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首先要吸引各領域專家對本領域的主動關注與探索,形成以多種專業為基礎、以各界專家為骨干、以各領域為平臺的研究團隊,才能把流動兒童城市適應問題的研究做大、做實。
3、加強理論基礎研究,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細化研究對策。結合當下城市化進程以及流動兒童增長趨勢與規律的實際,對流動兒童城市適應問題開展深入研究。具體來說,一是要厘清“流動兒童”“城市適應”“社會工作”“積極心理”等基本概念及涵義;二是根據“3W”關系進行深入研究,即“誰治理”“治理誰”“如何治理”等流動兒童城市適應的基礎理論研究;三是系統探討“治理的原則”“治理的方式”等流動兒童城市適應的程序與過程。為當前我國備受關注的流動兒童城市適應問題的改革實踐提供扎實的理論支持,也為未來的社會體系在穩健求真的探索中能夠開辟更加光明的前景打下堅實的基礎。
通過對近十年我國學者關于流動兒童城市適應問題的研究成果整理可以發現,實證研究過多,這就容易從根本上產生一個問題:過多的從數據中提出問題,卻沒有從實踐層面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應加大對“流動兒童的城市適應問題”的理論研究,要將研究重點轉移到提出科學可行的解決問題的策略上,從源頭上解決流動兒童所面臨的各類城市適應不良問題。
參考文獻:
[1]?? Neto F.Social adaptation difficulties of adolescents with immigrant back-grounds[J].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2002,30(4):335-346
[2]?? 白慧,陳伙平.城市流動兒童社會適應困境的家庭因素分析[J].當代教育論壇,2011(9): 79-80.
[3]?? 程仙平.城鄉文化差異與城市農民工子女學校融入問題探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12): 17-24.
[4]?? 竇曉芳.城市公立小學流動兒童適應困難的跨文化因素分析:基于北京市流動兒童個案的調查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0.
[5]?? 馮幫.流動兒童的城市文化適應研究———基于社會排斥的分析視角[J].現代教育管理,2011(5): 17-21.
[6]?? 龔琳涵,譚千保.積極心理品質培養:流動兒童城市適應的助推器[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3): 144-146.
[7]?? 李丹,陳峰,陳欣銀,等.文化背景與社會行為和適應:城市、農村和流動三類兒童的比較研究[J].心理科學,2011,34(1): 93-101.
[8]?? 李曉巍,鄒泓,張俊.流動兒童歧視知覺產生機制的質性分析[J].心理研究,2008(1): 66-70.
[9]?? 劉楊,方曉義,戴哲茹,等.流動兒童歧視、社會身份沖突與城市適應的關系[J].人口與發展,2012(1):19-27.
[10] 劉楊,方曉義.流動兒童社會身份認同與城市適應的關系[J].社會科學戰線,2013(6):190-194.
[11] 劉正榮.進城就業農民子女心理健康問題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2006(3): 38-40.
[12] 邱達明,曹東云,楊慧文.南昌市流動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2008(1): 35-44.
[13] 任云霞,在社會排斥視閾下研究流動兒童的城市適應問題[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21(4):55-57
[14] 譚千保.城市流動兒童的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 68-70.
[15] 吳新慧.關注流動人口子女的社會融入狀況——“社會排斥”的視角.社會,2004,9:10~12
[16] 王中會,孫琳,藺秀云.北京流動兒童區域文化適應及其對城市適應的影響[J].中國特殊教育,2013(8): 55-60.
[17] 王中會,藺秀云.流動兒童心理韌性及對其城市適應的影響[J].中國特殊教育,2012(12): 12-18.
[18] 王中會,藺秀云,方曉義.公辦學校和打工子弟學校中流動兒童城市適應過程對比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0(12): 21-26.
[19] 王中會,夏菡.流動兒童積極心理品質及對其城市適應的影響[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3(3): 100-106.
作者簡介:
曹程程,1995年,女,籍貫陜西,西北大學在讀研究生,社會工作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