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匠精神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如何培養工匠人才,已成為目前各職業院校關注和改革的重點。通過真實項目進課堂的教學模式,采用信息化教學方式,較好地解決了藝術設計工匠人才培養過程中遇到的諸多問題。能夠促使學生不斷提高專業水平,對學習充滿熱情,對項目精益求精,對完成項目的過程更加細致嚴謹,最終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的意識,實現工匠人才的培養目標。
關鍵詞:真實項目進課堂;工匠人才;信息化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廳2016年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真實項目進課堂培養高職工匠型人才的研究與實踐”(ZJGB2016155)研究成果。
本研究旨在通過真實項目進課堂的教學模式,采用信息化教學方式,培養高職藝術設計工匠人才。
一、研究背景
(一)工匠精神研究背景
2016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工匠精神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足以證明國家政府對這項工作的重視,也為高校培養人才確定了一個重要方向。
(二)教育信息化研究背景
近幾年,教育部頒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2014年中國教育行業信息化建設與IT應用趨勢研究報告》《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等相關文件。教育信息化已成為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式之一。
綜上所述,工匠精神和教育信息化是國家政府在報告中明確提出的工作要點,更是高校教學改革的方向。
二、概念界定
(一)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亞力克·福奇在《工匠精神——締造偉大創奇的重要力量》中指出: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更新自己的手藝,苛求產品的極致質量,把品質從99%提高到99.99%[2]。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認為工匠精神就是苛求完美,不撞南墻不回頭[3]。而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的內容[4]。
當工匠精神延伸到藝術設計領域,筆者將其定義為:對藝術設計作品能具備精雕細琢的態度,能不斷促使作品一步步接近完美的狀態。其具體內涵包括四個方面:第一,對藝術設計充滿熱情,具有愛崗敬業的奉獻精神;第二,對待作品精益求精;第三,完成作品的過程充滿激情、細致嚴謹與創新;第四,專注于本專業的學習和研究,不斷提升水平。
(二)信息化教學
信息化教學相對于傳統的教學而言是一種新的教學方式。信息化教學具有信息共享程度高、保存方便、儲存量大、交互效果好等特點。華東師范大學教授祝智庭提出,信息化教學設計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科學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和要素,為學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教學條件,實現教學過程合理化的系統方法[5]。
(三)真實項目進課堂
真實項目進課堂基于構建主義學習理論,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者,而且要求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成學生主動構建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這意味著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學模式、全新的教學方法和全新的教學設計思想。
三、提出問題
目前,藝術設計工匠人才的培養過程中遇到諸多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難
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創意上做到精益求精,比較困難。許多同學抱著差不多就好的態度,思考的深度和廣度不夠,最終的作品常常雷同或撞衫。
(二)教學示范效率低
教師在課堂現場示范完成精益求精的作品需較長時間。示范的過程中為了達到滿意的效果,有很多重復性操作,學生容易產生視覺疲勞。如果是手繪示范,受到教室環境影響,能站在教師身側學習的位置不多,對于40-50人的大班來說,很多學生看不清楚。教學示范效率低,教師言傳身教的傳授工匠精神力度不夠。
(三)作品評價不全面
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只能對學生作品中的共同問題、典型問題進行評價講解,無法對所有學生作品進行精益求精、多角度的評價。
(四)優秀作品未發揮表率作用
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歷屆學生的優秀作品僅由授課教師保存,無法讓其他學生、下屆學生隨時查看;其二,設計大師的優秀作品分散在各個年代、各個國家,學生受知識面等方面的影響,學習研究得不全面。優秀作品所蘊含的工匠精神無法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傳承。
四、培養工匠人才的教學改革方法研究
(一)采用真實項目進課堂的教學模式
本研究團隊已將真實項目引入課堂進行了實踐研究。這個項目具有真實的客戶、真實的客戶需求、真實的客戶評價、真實的項目資料和具有法律效應的合同。將這樣真實的項目引入課堂,督促學生深入思考,研學教師的示范,調研優秀作品,多角度聽取項目效果評價。
(二)采用信息化的教學方式
真實項目進課堂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問題,但在此模式下,配合信息化教學方式,將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當今已是信息化時代,本研究團隊按需定制開發了“趣學抽答”系統(如圖1)、“趣學獎懲”系統(如圖2)、課程“趣學在線”平臺,建立了包括優秀作品在內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將課堂教學示范錄制成多個有趣又有用的微課視頻,并且采用微信公眾號和彈幕的形式進行作品評價。這既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又較好地解決了藝術設計工匠人才培養過程中遇到的諸多問題。
五、培養工匠人才的教學改革組織實踐
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入手,將真實項目引入課堂,采用信息化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一)課前
課前準備,要求學生走出寢室,走出教室,尋找真實項目,并引導學生通過課程資源庫對優秀作品進行學習研究。
(二)課中
課中采用“6+1連環教學法”:“檢”“學”“思”“述”“做”
“結”+“助”。
第一環節是“檢”。通過按需定制開發的“趣學抽答”系統隨機抽取學生匯報尋找的項目和優秀項目研學的情況,并且通過學生匯報的情況采用“趣學獎懲”系統進行相關的獎懲,以此來檢查并督促學生更好地完成課前準備環節。
第二環節是“學”。導入行業的經典項目,引導學生體會其中的妙趣,并對相關理論知識進行講解。最重要的一點,用微課代替傳統的教學示范,讓所有學生通過第一視角十分鐘內看懂三點:怎么想、怎么做以及最終的項目效果。
第三個環節是“思”。引導學生根據項目需求進行思考討論,繪制思維導圖,確定設計方案。思考討論的時間根據課堂實際情況而定,不能太短,很多學生在此環節的最初階段比較懵懂,沒進入狀態;也不能太長,部分學生在長時間的思考討論時容易跑題,影響思考討論的質量。因此,本環節需教師參與到小組討論中,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控制好時間。
第四個環節是“述”。通過“趣學抽答”系統隨機抽取學生闡述的創意想法和設計方案,其他學生隨時彈幕評價。設計此環節的目的有兩個:其一,采用隨機抽取學生回答問題的方式,避免每次上課都只有少數積極的學生回答問題,促使每位學生都積極思考討論,做好回答問題的準備;其二,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其他學生隨時彈幕評價,能更多且更有效地得到學生們的反饋信息。
第五個環節是“做”。有了想法就要動手去做,在做的過程中要隨時查看資源庫中的相關資料和微課視頻,真正做到“做中學、學中思、思中做”。
第六個環節是“結”。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教師對本項目涉及到的知識點、典型問題、普遍問題、學生學習情況等的總結;另一方面是學生對本項目學習感受的總結,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精益求精的意識。
這里的“助”是指,教師全程幫助,隨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且通過微信公眾號的留言和作品情況調整教學進度。
(三)課后
組織實施的第三個方面是課后評展,包括多元評價、電子化展示、商業使用三個部分。
“多元評價”包括學習過程評價(學習態度、團隊合作),項目效果教師點評,學生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等三個方面。因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多采用微信公眾號進行作品互評、投票和點評。
“電子化展示”是將學生的優秀作品上傳到課程“趣學在線”平臺,通過PC端、移動端進行展示和傳播。此目的有二:其一,將學生的優秀作品放在平臺上進行展示和傳播,既是對學生的鼓勵和肯定,也能較好地樹立學習榜樣;其二,利于課程資料的收集和查找。
關于“商業使用”方面,則是以客戶是否將設計完成的項目作品作為商用,作為評價標準。
六、培養工匠人才的教學改革成效
(一)通過信息化的教學設計,解決了上文提到的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難等四個問題。具體如下:1.通過“彈幕”評價、“趣學抽答”系統解決問題一: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難;2.通過“微課視頻”解決問題二:教學示范效率低;3.通過“微信公眾號”投票及評價解決問題三:作品評價不全面;4.通過將優秀項目上傳到課程“趣學在線”平臺解決問題四:優秀項目未發揮表率作用。
(二)真實項目進課堂的教學模式,培養了學生對項目精益求精、不斷追求完美的態度,即工匠精神。具體如下:1.通過“微信公眾號”的投票及評價、優秀作品上傳到課程“趣學在線”平臺等方式促進學生對待項目作品精益求精;2.通過“彈幕”評價、“趣學抽答”“趣學獎懲”系統促使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充滿激情;3.“微課視頻”中教師嚴謹、精益求精的示范過程、創新的教學方法等也深深影響著學生。
通過真實項目進課堂的教學模式,采用信息化教學方式,較好地解決了藝術設計工匠人才培養過程中遇到的諸多問題,促使學生不斷提高專業水平,對學習充滿熱情,對項目精益求精,對完成項目的過程更加細致嚴謹,最終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的意識,實現工匠人才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耿銀平.建設制造強國需要“工匠精神”[N].光明日報,2016-3-10.
[2]福奇.工匠精神——締造偉大傳奇的重要力量[M].陳勁,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3]重蓮.中聯重科:喚起“工匠精神”強健中國制造業[J].中國品牌,2015(4)58-60.
[4]徐耀強.論“工匠精神”[EB/OL].[2017-5-24].http://www.wenming.cn/ll_pd/ddjs/201705/t20170524_4259874.shtml.
[5]祝智庭.現代教育技術—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275.
作者簡介:曾晨曦,碩士,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