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曉平
◆摘 ?要:本文以高中英語教學設計作為教學研究項目,以學生核心素養作為教學重點,確定其培養方向、探索其培養方案。培養方向為:情感、文化、語言。培養方案為:借助網絡資源、開展英語交際實踐、加強學生自主閱讀,以此全面培養高中生的英語核心素養。
◆關鍵詞:網絡資源;英語交際;自主閱讀
英語作為國內重點學習的應用型語言,關乎著學生的升學與職業發展。在教育改革時期,學生英語綜合能力,作為英語教學任務的重點內容,應給予高度重視。現階段,學生英語學習狀態普遍較好,加強核心素養的訓練,具有教學必要性。為此,應開展科學的教學設計,保障核心素養教學活動有序發展。
一、培養方向
(一)情感
培養高中生的學習情感,關注學生參與英語科目的學習熱情與傾向,以學生審美視角為參考,加強學生辨別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學生英語成績在處于穩定狀態時,極易引起學生削弱英語科目的學習熱情,造成學生自以為英語能力尚可,忽視自身英語綜合能力的塑造。英語授課教師應以全新的教學設計視角,為學生開展教學指導,激發學生參與英語科目的學習興趣,創新英語教學設計方式,增強學生英語學習能力,以此逐漸培養學生英語學習情感,促進其形成英語核心素養。
(二)文化
英語語言作為異域文化傳播的載體,文化學習有助于升華學生英語核心素養。英語授課教師應為學生開展相關異域文化的講解,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提升其英語學習的歸屬感,賦予其英語學習的文化意識,以此逐漸提升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例如,關于西方節日的講解,圣誕節、復活節、情人節等,以此深化學生對相關英語內容的理解與應用,塑造學生英語學習的國際視野,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化的接受能力,以此提升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
(三)語言
英語語言學習,作為培養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基礎項目。學生英語語言的交際與表達能力,作為評價其英語語言掌握能力的關鍵依據。英語語言交際能力,主要表現在英語聽取、英語表達、英語閱讀三個方面。為此,開展英語語言表達能力訓練課程,作為培養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關鍵途徑。
二、培養方案
(一)借助網絡資源
英語授課教師應借助豐富的網絡資源,為學生開展語言表達與學習的綜合性體驗活動,增強學生英語語境的代入感,為培養學生英語核心素養提供教學氛圍。此類教學設計具有簡單性,在英語課程中,為學生延伸網絡相關學習資源,拓展學生英語學習的范圍,提升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立體性,順應學生對英語語言學科多面性的學習需求。為此,英語授課教師可借助網絡資源,為學生提供教材內容相關的圖文、微課視頻、音樂文件等,增強學生對英語國家的了解,分別從人文環境、歷史發展、經濟特點等方面予以了解,使學生英語學習更具立體性。
例如,英語授課教師可帶領學生開展英語節目的觀看,豐富學生課余項目,緩解學生英語學習的枯燥性,較為典型的英語節目為TED演講。在觀看的基礎上,讓學生結合其中一個演講主題,開展觀后感表達,由此鍛煉學生英語內容聽取、英語主題獲取、英語大意總結、自主思想表達四個方面的英語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
(二)開展英語交際實踐
英語授課教師應帶領學生開展語言實踐活動,比如英語角、英語競賽活動等,以此提升學生英語應用次數,強化學生英語學習的綜合能力。培養高中生英語核心素養的關鍵措施在于:全面開展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訓練。訓練內容包括:英語內容聽取與辨析、英語表達與交際、英語文章的閱讀與掌握、英語書寫與創作。為此,英語授課教師應在教學設計中融合具有英語實踐性的元素,以此全面提升學生英語交際與應用的綜合能力。
例如,教師讓學生以英語語言表達形式書寫文章,采取每周一次形式,提升學生英語語言的應用次數,每天隨機選擇三名學生分享寫作內容,以此訓練學生英語表達能力。與此同時,借助英語角、英語交流活動等形式,為學生創設英語應用與交流的環境,促進學生樂于應用英語語言,摒棄英語表達的羞澀感,由此全面塑造學生英語核心素養。
(三)加強學生自主閱讀
加強學生自主開展英語閱讀,增強學生英語思辨能力,為其英語寫作提供閱讀素材。在英語日常教學活動中,存在較為普遍的教學困難,即學生開展英語應用時,存在思維轉換的障礙,引起學生英語表達具有中式化特點。為此,英語授課教師在開展教學設計期間,應科學規劃學生每日英語的閱讀篇幅,比如英語學報每日5頁,借助閱讀量增強學生語音表達語感,訓練學生英語思辨能力,切實強化學生英語核心素養。
三、結論
綜上所述,英語學習科目,在高中學習任務中占據較為關鍵的位置。高中英語學科的教學活動,其設計與內容,備受教學界關注。社會各界組織對人才的英語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開展具有核心素質的教學設計,有序落實核心素養的教學活動,增強英語教學的源動力。
參考文獻
[1]王艷霞.高中英語教學設計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J].英語廣場,2018(06):124-125.
[2]卓秀霞,姚桂招.高中英語教學設計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06):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