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首先介紹了中國無取向硅鋼市場基本供需關系,引申到國家經濟及能源政策改革背景下房間空調器、新能源汽車等重點行業能效標準提升、新興市場崛起對無取向硅鋼行業帶來的深刻影響。此外,還重點介紹了近年爆發式增長的互聯網銷售對家電產業繼而延伸至無取向硅鋼市場的作用及對策建議。
關鍵詞:無取向硅鋼;空調壓縮機;新能源汽車;互聯網a
一、前言
S無取向硅鋼是用冷軋工藝生產出的一種硅含量約0.5%~6.5%[1]軟磁材料,是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材料。從巨大的大型發電機到微小的無人機電機,從工礦企業各類電動機到市民家庭無處不在的家電壓縮機,從新興的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到代表現代物理高端技術能力的重離子加速器,無取向硅鋼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社會和經濟價值并重的無取向硅鋼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鋼鐵企業加入到供應體系中,而近年來下游需求隨著國家經濟轉型又發生著巨大的結構性變化,市場正發生著供需平衡度與結構性的雙重變革。本文主要闡述了新市場格局下的無取向硅鋼上下游供需關系及共贏機遇。
二、無取向硅鋼市場供需分析
(一) 供應
受益于下游需求拉動,無取向硅鋼近年來呈現產量連續上升的勢頭。2019年首鋼、鞍鋼、沙鋼、中冶新材、中山中圣、順浦鋼板、四川瑞致和浙江協和等產量均較2018年顯著提升,其中浙江協和、江蘇沙鋼、中山中圣以及順浦鋼板等企業產量增幅超過20%,市場整體呈現國企領銜、民企并進的供給格局。
國際貿易方面,2019年進口39.5萬噸,出口31.1萬噸,貿易逆差8.4萬噸,這說明了我國無取向硅鋼相對活躍的市場環境及高牌號國產化具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二)需求
無取向硅鋼是各類旋轉馬達的核心原料,主要下游市場為包括空調及冰箱壓縮機在內的家用電器、工業電機、各類能源發電機、包括新能源驅動電機和軌道牽引電機在內的交通設備、包括工業機器人和無人機在內的新興領域等。無取向硅鋼下游分布廣泛,這些即包含了關系國計民生基礎的發電,也包含了與國民生活息息相關日用電器的需求讓無取向硅鋼市場需求呈現出總量旺盛和結構多元化的需求特點。總量方面,每年近千萬噸的市場投放,支撐了2019年約9300萬kw的發電裝機、約2.9億kw的電動機產業、約2.1億臺的全球第一空調產量、約120萬輛的新能源汽車產量。受全球疫情影響,無取向硅鋼2020年上半年需求未達到預期,預計下半年在國內內需強勁拉動的作用下,全年需求總體正常。據測算,未來三年市場預計呈現3%的年均復合增長,總需求約900-950萬噸/年。
總體來說,以寶鋼、首鋼為代表的主流國有全流程鋼廠已具備全規格、全系列供應能力。聚焦當下,供需總體處于緊平衡的基調下仍存在局部性、結構性供應不足的情況;著眼未來,無取向硅鋼未來幾年將呈現需求總體穩定、結構升級的態勢。結構升級的主要支點來自空調器能效等級提升、新能源驅動電機發展,這都將對無取向硅鋼的用材帶來深刻影響,下文著重展開介紹。
三、下游行業標準的變化
作為各類用電設備的核心主材,無取向硅鋼用材等級與下游行業的能效標準相互影響,息息相關。隨著國家經濟改革不斷深化,能效等級提升成為能源及用電消費有關產業的重要發展命題。以下重點分析傳統市場中的房間空調器及新興市場中的新能源驅動電機能效標準對無取向硅鋼的影響。
(一)房間空調器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布的《GB21455-2019房間空氣調節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已于2020年7月1日起施行。
在新標準中,定速和變頻的能效標準進行合并,分為五個等級,四級和五級僅適用于定速機種,并設置了有效期。能效數值方面,新國標將原本定頻、變頻空調能效進行了合并,能效等級也從原本的三級擴容至五級。新標準最大的變化體現在頂端新一級能效的推出及末端現有的低能效的定頻空調和變頻3級能效產品都面臨淘汰。以市場最主流的CC≤4500W熱泵型空調為例《GB21455》改版前后的全年能源消耗效率APF值要求變化如下:
對比可見,對于變頻空調:老標準中的1級降為2級,2級降為3級,3級被淘汰。對于定頻空調:新標準對熱泵型和單冷式空調能效等級指標的要求有所不同,熱泵型空調新標準的能效4級要求介于老標準中的1級和2級之間,能效5級介于老標準中的2級和3級中間,老標準中的3級被淘汰,新標準一級能效指標達到國際領先的水平,高于日本“領跑者”能效要求,超美國能源之星能效要求。
如何適應并建立自身在新一級能效中的市場地位,成為很多空調企業當下的重點關切。標準頒布初期,行業主流用戶普遍選用0.3mm規格無取向硅鋼制造新一級能效以盡快在新標準格局中占據市場主導作用。隨著設計不斷優化,加之0.3mm材料沖片效率低等原因,壓縮機廠努力克服兩氣換熱器、磁體、銅等無取向硅鋼匹配性等問題朝0.35mm規格調整設計。為此,鋼廠可以與重點用戶以EVI模式開展合作,共同選擇及開發適應新標準各能效級別的牌號,以共贏的視角將無取向硅鋼的電磁性能與壓縮機廠的電氣設計及生產工藝結合在最佳的性價比上。
(二)新能源驅動電機
2019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24.2萬輛,其中純電動汽車120萬輛,插電式混合動力22.0萬輛。巨大的市場帶動了國內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行業的技術進步。
目前,國內電機在功率方面基本能夠達到國際水平,但是在同功率條件下存在重量劣勢,因此功率密度較之國際水平存在較大差距。未來驅動電機的主要趨勢包含:集成化、高效化、智能化和數字化,其中由以高效化為重中之重。國內的永磁同步電機功率密度多處于3 kw/kg水平,與2020年≥3.5 kw/kg 的國家規劃目標值存在較大差距。通過使用相對更低鐵損及更高磁感的高牌號無取向硅鋼是提升驅動電機功率密度的有效途徑,已成為驅動電機企業適應國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的重要手段。目前國內少數主流鋼廠已可批量制造功率160KW、轉速12000rpm的新能源驅動電機,功率密度達4.0kW/kg,效率達97%,可滿足2025年國家發展目標。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驅動電機現行國標《GB/T 18488.1電動汽車用驅動電機系統》為《路線圖》發布前2015年頒布,其中也并未對功率密度做出要求。與之相對應的無取向硅鋼標準《GB/T 34215電動汽車驅動電機用冷軋無取向電工鋼帶(片)》偏重普適,未體現出驅動電機特有的高要求及與《路線圖》相適應的內容。這意味著整車要求與驅動電機及硅鋼標準存在一定脫節。目前,《路線圖2.0》已啟動編制,行業有可能提出更高能量密度的要求。為此,主流鋼廠可與驅動電機及整車企業、行業協會合作通過不斷積累產業數據,輸出對應乃至領先于路線圖要求的無取向硅鋼標準,保障國家產業戰略實施、支撐新能源汽車行業能效升級。
四、互聯網生態下的無取向硅鋼營銷
2019年,中國家電市場零售額規模達8910億元,網絡渠道對家電銷售的貢獻率全年占比首度超過40%,達到41.17%[2],對無取向硅鋼市場淡旺季及需求產生了深刻影響。
(一)互聯網對需求周期的影響
隨著互聯網銷售在民用電器產品消費中的比重逐步上升,空調壓縮機等下游產品此前非常清晰的淡旺季規律被打破。在傳統消費模式下,諸多無取向硅鋼消耗型家用電器中,雖然有以微波爐為代表的無淡旺季產品,但更多是以空調、冰箱為代表的存在明顯淡旺季的產品,其中尤其用材等級高、用量大的空調壓縮機最為敏感。這也直接推動了無取向硅鋼市場隨季節交替的規律性淡旺,鋼廠可以據此進行產銷資源配置。互聯網消費模式下,“11·11”、“6·18”等新興電商造節成為穿插在傳統淡旺季中,使得以往以需求發生時間為驅動的集中消費行為被分散。
(二)互聯網對需求結構及價格的影響
《GB 21455-2019》的正式實施,帶來了空調壓縮機用無取向硅鋼牌號結構性顯著提升。與此同時,新標準與互聯網的相遇使得新技術體驗和新渠道體驗共同形成了一股全新的需求刺激動力。然而,空調新能效升級和電商大促對市場幾乎同期作用,致使新能效升級的整機價格很快被市場用大促價格固定,導致能效升級帶來用材結構提升的無取向硅鋼等原材料溢價效應出現兩個顯著特點:一方面對應普通消費需求的常規產品受到電商大促影響溢價受到制約;一方面對應個性化體驗需求高端產品仍表現出相對充足的價值提升空間。
無論是對無取向硅鋼淡旺季的影響,還是對用材結構的帶動,互聯網帶給消費者和鋼廠一系列的深刻變化,鋼廠應以更尊重市場規律的姿態,更具上下游共贏精神的營銷策略安排產銷,用一流的無取向硅鋼產品與家電企業一流的電氣設計同頻共振,驅動共贏。
(三) 鋼廠適應并構建互聯網銷售渠道
中國無取向硅鋼市場中,中低牌號占比高達約80%。隨著這一細分市場競爭白熱化的加劇,經銷商墊資成為部分中小終端企業的采購方式,因此激活渠道活力、提高渠道粘性成為鋼廠面前的全新課題。
然而,涉鋼企業的資金流動性問題依然是難題,鋼貿商及中小終端企業的融資成本相對其他行業依然較高,訂單或實物可變現且低成本的融資方式可以有效緩解這一瓶頸。對于歐冶、找鋼網等第三方互聯網平臺而言,有了交易、物流、金融三個維度的供應鏈要素后就需要通過平臺匯攏更多的資源和需求繼而謀求發展。鋼廠可以與平臺合作串聯供應鏈金融兩端,一方面降低經銷商或中小用戶融資成本提高訂貨積極性,一方面利用平臺物流管控體系積累經銷商或中小用戶資源流向及信用數據,從而為互聯網時代無取向銷售渠道建設提供新的選項。
五、結論
無取向硅鋼是發電及用電的核心功能材料,已成為映射國民經濟發展及居民消費水平的重要產業。無取向硅鋼市場在當前總體緊平衡的供需關系下,仍存在結構性供應能力的提升空間。
隨著國家經濟及能源政策導向,家電空調器等下游行業標準升級對無取向硅鋼提出了結構優化的要求,具備供應能力的主流鋼廠可從聯合設計上對接下游需求以形成應對新能效標準的共贏合作關系。
互聯網對家電銷售革命性的影響作用已延伸到無取向硅鋼,鋼廠應與家電企業一道,從產銷策略和渠道建設上適應并發揮互聯網平臺作用,為新時期無取向硅鋼產業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夏彬, 韓松, 張楠, 劉世鋒,硅鋼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中國冶金28(6)(2018) 9-12.
[2]《2019年中國家電市場報告》,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
作者簡介:
徐勁松(1975.9-),男,漢,碩士研究生,從事硅鋼市場營銷管理工作。